第一章錢塘少年的格物初心
宋仁宗慶曆年間的一個夏夜,錢塘縣城的沈家書齋還亮著燈。十四歲的沈括趴在案前,手裡捏著根竹片,正對著一碗清水擺弄。碗裡浮著枚銅錢,他一會兒墊高碗沿,一會兒調整竹片角度,額頭上滲著汗珠。
“括兒,都三更了還不睡?”父親沈周推門進來,手裡端著碗蓮子羹。他剛從泉州知州任上告假回家,看著兒子癡迷的樣子,無奈地搖搖頭。
沈括頭也不抬:“爹,您看!銅錢明明沉在碗底,可從這個角度看,它就像浮起來一樣!這是為啥?”他挪動竹片,銅錢在水裡的影子忽沉忽浮。
沈周放下碗,蹲在兒子身邊:“這是光的折射道理。就像咱們看水裡的魚,實際位置總比看到的深。”他指著窗外,“明天帶你去錢塘江看潮,那裡的潮汐更有意思。”
第二天一早,沈括跟著父親來到錢塘江邊。潮水還沒到,漁民們正在修補漁網。沈括蹲在灘塗邊,用樹枝測量水痕,問老漁民:“大伯,潮水每天都這個時候來嗎?”
老漁民笑道:“後生仔,潮水跟著月亮走呢!月初月中潮最大,刮風下雨也會變。”
正說著,遠處傳來隆隆聲,像萬馬奔騰。潮水白花花地湧來,拍在岸上濺起丈高水花。沈括盯著潮水進退的軌跡,手裡的樹枝飛快記錄著,連褲腳被打濕都沒察覺。回家後,他把觀測到的潮汐時間、高度一筆筆記在本子上,還畫了示意圖。
沈括的母親許氏是著名學者許洞的女兒,見兒子癡迷這些“雜學”,非但不反對,還找來《九章算術》《水經注》給他看。“學問不分高低,能明白道理就是真學問。”她教沈括算圓周率,用算籌擺出複雜的算式。
十五歲那年,沈括隨父親到泉州赴任。泉州港的外國商船讓他大開眼界,他跟著阿拉伯商人學天文曆法,看他們用星盤導航;向造船工匠請教船體結構,蹲在船塢裡看工匠們拚接龍骨。有次為了弄清船舵的原理,他跟著商船出海三天,回來時曬得黝黑,卻捧著畫滿圖紙的本子笑得開心。
父親同僚見他整天“不務正業”,勸沈周:“沈知州,孩子該好好讀經書考科舉,總擺弄這些奇技淫巧沒前途。”
沈周卻擺擺手:“括兒心裡有數。”他不知道,這些看似無用的學問,日後會成為大宋最珍貴的財富。
第二章治世能臣的實乾鋒芒
嘉佑八年,沈括考中進士,被任命為揚州司理參軍。第一次升堂審案,被告是個偷了官糧的倉吏,按律該杖責八十。沈括卻發現倉廩的量具刻度不準,鬥比標準大出一成。
“等一下!”他讓人取來標準量具,當眾比對,“這鬥比規定的大,倉吏按此收糧,百姓實際多交了糧食。他偷糧固然不對,但根源在量具失準。”
他當即上書轉運使,請求重新校準全州量具。轉運使起初不耐煩,沈括帶著量具和賬本找上門,一筆筆算清誤差導致的糧損:“全州每年因此多收百姓糧食三千石,少繳國庫一千石,必須整改!”
轉運使被他算得啞口無言,隻好批準。沈括帶著工匠校準量具,刻上標準刻度,還編了本《衡器校準法》發到各縣。揚州百姓再也不用多交糧食,都稱他“沈青天”。
治平三年,沈括調任昭文館編校。他利用職務之便,通讀皇家藏書,尤其癡迷天文曆法。當時的《崇天曆》預測日食總有誤差,沈括帶著渾儀在司天監觀測,連續三個月記錄日月運行軌跡,發現是曆法的回歸年計算有誤。
他寫成《熙寧曆議》,請求修訂曆法。司天監監正楊緯嘲笑他:“沈編校還是管好文書吧,曆法是天文學家的事。”
沈括不爭辯,每天帶著觀測記錄到政事堂等王安石。王安石正在推行新法,見他執著,接過手稿翻看。裡麵密密麻麻的觀測數據、精確的計算公式,讓王安石眼前一亮:“子容沈括字)有真才實學!準你修訂曆法。”
熙寧五年,沈括任提舉司天監,主持修訂新曆。他罷免了六個隻會混日子的舊曆官,提拔平民天文學家衛樸。有人反對:“衛樸是市井小民,怎能參與修曆?”
沈括拿出衛樸的曆法計算稿:“他的圓周率算到小數點後七位,比古曆精確三倍。曆法講的是精準,不是出身。”
在他主持下,新曆《奉元曆》修成,預測日食誤差不超過一寸,是當時最精確的曆法。頒行那天,沈括站在司天監的觀星台上,看著新曆牌被掛起,心裡比中進士還高興。
同年,沈括奉命疏浚汴河。汴河泥沙淤積,航運不暢,之前的官員隻會派人挖泥,過段時間又堵了。沈括帶著工匠沿汴河測量,用“分層築堰法”計算淤泥厚度,發現是上遊水土流失導致。
他不是簡單挖泥,而是在上遊修梯田、種樹木固土,在河道設水閘控製流速。工程竣工後,汴河航運通暢,十年沒再淤積。負責工程的太監驚歎:“沈大人這法子,比光挖泥省了幾萬兩銀子!”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第三章軍事奇才的邊關經略
熙寧七年,遼朝派使者來爭河東地界,聲稱黃嵬山一帶是遼國領土。朝廷派去的使者都被遼使問倒,王安石推薦沈括:“子容懂地理,善辯論,讓他去。”
沈括接到任務,連夜查閱樞密院的檔案,找到北宋與遼國簽訂的《澶淵之盟》原件,上麵明確標注黃嵬山是宋遼界山,山南屬宋,山北屬遼。他把地圖、盟約抄錄成冊,帶著去見遼使。
遼使耶律榮拿出遼國地圖,指著黃嵬山說:“此山自古屬遼,沈大人不要強辯。”
沈括展開帶來的地圖,指著盟約原文:“耶律大人請看,盟約白紙黑字寫著界山位置。你們的地圖把山南遷了三裡,是何道理?”他拿出曆代邊界石碑拓片,“這些石碑現在還在山南,難道會自己長腿跑到遼國去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