歐陽修看著眾人的反應,笑著對蘇軾、黃庭堅、錢穆父說:“你們看,這就是最好的結果。書法沒有絕對的雅俗,隻要能讓百姓喜歡,能讓文人認可,就是好字。”
眾人點頭稱是。夕陽西下,荷塘裡的荷花被染成了金色,歐陽修讓人端上飯菜,眾人圍坐在石桌旁,一邊吃著飯,一邊聊著書法,聊著文章,笑聲飄得很遠,很遠。
第三章汴京書會定新論
元佑三年正月,汴京城裡的年味還沒散。蘇軾、黃庭堅、錢穆父等人在翰林院舉辦了一場書會,邀請了京城的文人墨客前來參加,一來是交流書法心得,二來是評選出年度最佳的書法作品。
書會設在翰林院的大廳裡,大廳裡擺著十幾張書桌,每張書桌上都放著筆墨紙硯,牆上掛著曆代書法名家的拓片,從王羲之的《蘭亭序》到顏真卿的《祭侄文稿》,再到柳公權的《玄秘塔碑》,琳琅滿目,看得人眼花繚亂。
前來參加書會的文人墨客絡繹不絕,有白發蒼蒼的老學者,有年輕有為的新科進士,還有些女眷也穿著素雅的衣裳,帶著自己的書法作品前來參加。
蘇軾作為書會的發起人,首先站出來講話:“各位同仁,今天咱們舉辦這場書會,就是為了交流書法心得,互相學習,共同進步。書法是咱們中華文化的瑰寶,需要咱們一代代傳承下去。咱們今天不談政治,不談功利,隻談書法,隻論雅俗,好不好?”
眾人紛紛叫好。錢穆父接著站起來:“上次在寶梵寺和醉翁亭,我和魯直兄因為書法的雅俗爭論了幾句,今天正好借著這個機會,咱們好好聊聊這個話題。我還是堅持我之前的觀點,書法講究雅正,不能太俗,不然就失去了書法的韻味。”
黃庭堅也站起來:“我不否認書法需要雅正,但雅正不代表要脫離生活。書法要是太雅,太過高冷,百姓看不懂,那傳承下去還有什麼意義?我覺得書法應該雅俗共賞,既要讓文人認可,也要讓百姓喜歡。”
一個白發蒼蒼的老學者站起來,手裡拿著一卷《曹全碑》的拓片,聲音洪亮:“老夫以為,雅俗本就無界。你們看這《曹全碑》,筆法秀麗卻不柔弱,既符合文人的審美,尋常百姓看了也覺得舒服,這就是雅俗共賞的典範。魯直的字有煙火氣,是好事,但需再添些古雅;穆父的字有雅韻,卻少了點人氣,需再沾些煙火。”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老學者的話剛落,一個年輕的進士就站起來附和:“晚輩讚同老先生的說法!上次在寶梵寺,晚輩有幸見過三位大人的字,當時就覺得黃大人的字親切,錢大人的字清雅,蘇大人的字則介於兩者之間,既有雅韻又有煙火氣。若是能把三者的長處結合起來,定能寫出更好的字。”
蘇軾笑著點頭:“這位賢弟說得好!書法本就是不斷學習、不斷融合的過程。我年輕時學王羲之,後來又學顏真卿、柳公權,再後來走南闖北,見了百姓的生活,字裡才多了些煙火氣。魯直、穆父,你們也一樣,多互相學習,多體驗生活,字自然會越來越好。”
黃庭堅和錢穆父對視一眼,都點了點頭。錢穆父拿起一張宣紙,鋪在桌上:“魯直,不如咱們今天再寫一幅字,就寫同一首詩,讓大家評評,看看咱們這幾個月的進步。”
黃庭堅欣然應允:“好!就寫子瞻兄的《水調歌頭·明月幾時有》,這首詩既有文人的清雅,又有百姓的情懷,正好適合咱們。”
兩人各自磨墨鋪紙,拿起筆開始書寫。黃庭堅的筆鋒比之前沉穩了許多,“明月幾時有”幾個字寫得靈動卻不失古雅,墨色濃淡相宜,少了些之前的急躁,多了些蘊藉;錢穆父的字則比之前多了些煙火氣,“但願人長久”幾個字寫得溫暖柔和,不再像以前那樣冷冰冰的,多了些人情味。
兩人寫完,把字掛在牆上。眾人圍過來看,紛紛稱讚。老學者指著黃庭堅的字:“魯直這字進步不小啊!少了些煙火氣的浮躁,多了些古雅的沉穩,好!”又指著錢穆父的字,“穆父這字也有進步,多了些煙火氣的溫暖,不再像以前那樣飄在空中,好!”
蘇軾也走上前,仔細看著兩幅字,笑著說:“看來你們倆這幾個月沒少下功夫。魯直的字有了雅韻,穆父的字有了煙火氣,再繼續下去,定能成為書法名家。”
書會一直持續到傍晚,眾人紛紛拿出自己的書法作品,互相交流學習,氣氛十分熱烈。散會時,蘇軾把黃庭堅和錢穆父叫到身邊:“再過幾天,就是上元節了,汴京城會舉辦燈展,到時候咱們再找個地方,好好聊聊書法,怎麼樣?”
黃庭堅和錢穆父都點頭答應:“好!到時候咱們再好好切磋切磋。”
上元節這天,汴京城張燈結彩,熱鬨非凡。蘇軾、黃庭堅、錢穆父約在城南的一家酒樓上,一邊賞燈,一邊喝酒聊天。酒樓上掛著各式各樣的燈籠,有兔子燈、荷花燈、走馬燈,五顏六色,十分好看。
黃庭堅喝了口酒,指著樓下的一盞走馬燈:“你們看那盞走馬燈,上麵畫著百姓的生活場景,有耕田的、織布的、讀書的,既好看又親切,這不就像書法裡的煙火氣嗎?”
錢穆父也指著一盞荷花燈:“那盞荷花燈也不錯,花瓣清雅,燈芯明亮,既有雅韻又不失靈動,這不就像書法裡的雅正嗎?”
蘇軾笑著說:“你們倆現在倒是能從生活裡看出書法的道理了。其實生活處處是書法,百姓的勞作、山水的景色、節日的熱鬨,都能融入字裡,讓字既有雅韻又有煙火氣。”
三人一邊賞燈,一邊聊書法,不知不覺就到了深夜。臨走時,黃庭堅拿出一幅自己寫的字,遞給錢穆父:“穆父兄,這是我最近寫的《鬆風閣詩》,你看看,還有沒有之前的俗氣?”
錢穆父接過字,仔細看了看,笑著說:“比之前好多了!鬆風的清雅和人間的煙火氣都在字裡了,好字!我也寫了一幅字,給你看看。”說著,也拿出一幅自己寫的字遞給黃庭堅。
兩人互相交流著,蘇軾站在一旁,看著他們的身影,心裡十分欣慰。
這場關於書法雅俗的爭論,不僅沒有影響他們的友誼,反而讓他們在書法上有了更大的進步,這就是書法的魅力,也是文人之間互相學習、共同進步的意義。
第四章江南行旅悟墨道
元佑三年暮春,蘇軾奉命前往江南巡查水利,黃庭堅和錢穆父正好有空,便一同前往。三人沿著汴河順流而下,一路上欣賞著江南的美景,也不忘交流書法心得。
船行至蘇州,三人上岸遊覽。蘇州的園林小巧玲瓏,景色宜人,亭台樓閣錯落有致,小橋流水相映成趣。在拙政園的聽雨軒裡,三人坐在窗邊,看著外麵的雨景,聽著雨滴落在荷葉上的聲音,十分愜意。
黃庭堅指著窗外的荷葉:“你們看這荷葉,下雨時,雨水落在上麵,滾來滾去,卻不會沾濕荷葉,這多像書法裡的筆鋒,既要靈動,又要沉穩,不能拖泥帶水。”
錢穆父點頭:“說得好!這荷葉的清雅,雨水的靈動,還有周圍的亭台樓閣,組合在一起,就是一幅雅俗共賞的美景,書法也該如此,既要清雅,又要靈動,還要有生活的氣息。”
蘇軾笑著說:“你們倆現在對書法的理解越來越深了。其實書法和生活是相通的,生活裡的美景、趣事、感悟,都能融入書法裡,讓字更有生命力。”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三人在蘇州停留了幾日,遊覽了各大園林,也拜訪了當地的書法名家。在一位老書法家的家裡,他們看到了一幅王羲之的真跡,雖然隻是殘卷,卻依舊能看出王羲之筆法的飄逸和靈動。
老書法家指著殘卷說:“王羲之的字之所以被稱為‘書聖’,就是因為他的字既有雅韻,又有煙火氣。他的《蘭亭序》,寫的是文人的聚會,卻也充滿了生活的氣息,‘曲水流觴’的樂趣,‘天朗氣清’的美景,都在字裡體現得淋漓儘致。”
黃庭堅和錢穆父聽得十分認真,不時點頭附和。離開老書法家的家後,黃庭堅感慨道:“原來書法的最高境界,就是雅俗共賞,既有文人的清雅,又有百姓的煙火氣。以前我總想著讓字更貼近百姓,卻忽略了雅韻;穆父兄總想著讓字更清雅,卻忽略了煙火氣,現在看來,我們都走了極端。”
錢穆父也感慨道:“是啊!以後我們要多向王羲之學習,把雅韻和煙火氣結合起來,寫出更好的字。”
三人繼續南下,來到了杭州。杭州的西湖景色秀麗,三麵環山,一麵瀕城,湖水清澈,波光粼粼。三人乘船遊覽西湖,看著湖邊的柳樹、盛開的桃花,還有遠處的雷峰塔,心情十分舒暢。
蘇軾指著西湖的景色:“你們看這西湖,既有山水的清雅,又有百姓的煙火氣。湖邊的亭台樓閣是文人賞景的地方,湖邊的漁船、茶樓是百姓生活的地方,兩者結合在一起,才讓西湖這麼美。書法也一樣,隻有把雅韻和煙火氣結合起來,才能寫出有生命力的字。”
黃庭堅拿起筆,在船上的一張宣紙上寫了起來。他寫的是蘇軾的《飲湖上初晴後雨》:“水光瀲灩晴方好,山色空蒙雨亦奇。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妝濃抹總相宜。”他的字既有西湖山水的清雅,又有百姓生活的煙火氣,筆鋒靈動,墨色濃淡相宜,把西湖的美景和自己的感悟都融入了字裡。
錢穆父也拿起筆,寫了一首自己即興作的詩:“西湖三月春正好,桃花柳綠映碧波。文人百姓同賞景,雅俗共融樂逍遙。”他的字比之前更加溫暖,煙火氣和雅韻完美地結合在一起,不再像以前那樣高冷。
蘇軾看著兩人的字,笑著說:“你們倆現在的字,都達到了雅俗共賞的境界,真是太好了!以後咱們要多出來走走,多看看生活的美景,多體驗百姓的生活,讓書法更有生命力。”
三人在杭州停留了十幾天,除了巡查水利,就是遊覽西湖,交流書法心得。離開杭州時,三人都覺得收獲滿滿。
這次江南之行,不僅讓他們欣賞到了江南的美景,更讓他們對書法的雅俗有了更深的理解,這對他們以後的書法創作,將會有很大的幫助。
第五章翰墨流芳傳千古
元佑四年秋,蘇軾、黃庭堅、錢穆父回到汴京。經過江南之行的感悟和交流,三人的書法都有了很大的進步,在京城的文人墨客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。許多年輕的文人都紛紛向他們請教書法心得,希望能學到他們的書法技巧。
為了更好地傳承書法文化,三人決定在翰林院舉辦一場書法培訓班,招收年輕的文人,傳授他們書法技巧和對雅俗的理解。培訓班一開,就吸引了很多年輕的文人前來報名,場麵十分火爆。
在培訓班上,蘇軾主要傳授書法的基礎技巧和對生活的感悟,告訴學員們要多觀察生活,把生活中的美景和趣事融入書法裡;黃庭堅主要傳授如何在書法中體現煙火氣,告訴學員們要貼近百姓生活,讓書法更親切;錢穆父主要傳授如何在書法中體現雅韻,告訴學員們要學習曆代書法名家的作品,提升自己的審美水平。
學員們都學得十分認真,不時提出自己的疑問,三人也耐心地一一解答。在他們的指導下,學員們的書法進步很快,很多學員的字都達到了雅俗共賞的境界。
一年後,培訓班的學員們舉辦了一場書法展,展出了他們的書法作品。這些作品既有雅韻,又有煙火氣,得到了京城文人墨客的一致好評。很多百姓也前來參觀,看著這些親切又清雅的字,紛紛稱讚:“這些字寫得真好!既好看又好懂,不像有些字,看著就費勁。”
蘇軾、黃庭堅、錢穆父看著學員們的進步,心裡十分欣慰。他們知道,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,書法文化的傳承有了希望。
元佑六年,蘇軾被貶謫到惠州。離開汴京時,黃庭堅和錢穆父前來送行。三人在城外的一家小酒館裡,喝著酒,聊著天,依依不舍。
黃庭堅拿出一幅自己寫的字,遞給蘇軾:“子瞻兄,這是我最近寫的《寄黃幾複》,送給你做個紀念。以後你在惠州,要是想我們了,就看看這幅字。”
錢穆父也拿出一幅自己寫的字:“子瞻兄,這是我寫的《蘭亭序》節選,希望你在惠州也能保持對書法的熱愛,寫出更好的字。”
蘇軾接過兩人的字,心裡十分感動:“多謝你們!我在惠州一定會好好練字,等我回來,咱們再一起交流書法心得。”
蘇軾到了惠州後,雖然生活艱苦,卻依舊沒有放棄書法。他在惠州的白鶴峰上建了一座房子,取名為“東坡居士”,每天在這裡讀書、練字,寫下了很多流傳千古的詩詞和書法作品。他的字在惠州流傳甚廣,百姓們都很喜歡,很多人都把他的字掛在家裡,作為珍藏。
黃庭堅和錢穆父在汴京也沒有忘記蘇軾,經常寫信給他,交流書法心得和生活感悟。三人的友誼,在書法的連接下,變得更加深厚。
後來,蘇軾又被貶謫到儋州,黃庭堅和錢穆父也相繼被貶謫到不同的地方。雖然他們天各一方,卻依舊堅持著對書法的熱愛,用書法記錄著自己的生活和感悟。他們的書法作品,既有雅韻,又有煙火氣,成為了宋代書法的代表,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。
多年後,當人們提起宋代的書法,總會想起蘇軾、黃庭堅、錢穆父在寶梵寺的爭論,在醉翁亭的交流,在江南的感悟,還有他們對書法雅俗共賞的追求。他們的翰墨,不僅在當時流傳甚廣,更在曆史的長河中流芳千古,成為了中華文化的寶貴財富。而他們之間的友誼,也因為書法,成為了一段千古佳話,被後人傳頌不已。
喜歡嘻哈史詩看古今請大家收藏:()嘻哈史詩看古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