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出身“耕讀傳家”的湘陰左氏家族,曾祖父左逢聖災年典當衣物施粥救濟饑民,祖父左人錦設立“族倉”製度應對荒年,家族傳統使他對民生疾苦格外關注。
他自幼研習儒家經典,推崇“民為邦本”理念,認為“天下糜爛,需以民生為急”,這成為其執政核心理念。
任浙江巡撫時,麵對戰亂後的饑荒,他刊發救荒辦法,勻撥錢米賑濟災民,還動員軍隊開墾荒地,招徠鄰省農民恢複生產。
西北平叛期間,對因戰亂流離的難民“資遣回籍”,發放賑糧、耕牛和種子,助其重建家園。
妥善安置從沙俄控製下歸來的吐爾扈特族人,發放撫恤銀兩、羊種和生產工具,確保他們“無凍餒之虞”。
除具體舉措外,還有賦稅改革。
在湖南主持地丁漕糧改革時,他提出“以減為增”原則,減輕農民負擔,打擊地方豪強對賦稅的操縱。
西北治理中,推行“輕徭薄賦”,鼓勵墾荒,恢複因戰亂荒廢的農田。
還有政策扶持。
他強調“水利為農業之本”,在陝甘地區興修水利工程,如修複寧夏唐徠渠,提升農田灌溉能力;推廣桑棉種植和紡織技術,拓寬農民生計來源。
他做這些的出發點,當然是傳統士大夫家國天下的情懷,以及維護清廷統治,比如通過賑災防止民變。
但客觀上改善了部分農民處境,這也是事實。
當然,這不妨礙他鎮壓陝甘回民時手段嚴酷。
人不是非黑即白的,二元對立的“好人”“壞蛋”敘事模式,不適合成年人的世界。
何況“黑白”概念,每個時代理解和定義不同。
不過梁啟超評價他“用兵不忘恤民”,《清史稿》稱其“所至之處,必以民生為念”,大體還算公允。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他的舉措為西北邊疆穩定和戰後重建奠定基礎,至今在新疆、甘肅等地仍留存水利、屯田等遺產。
評價曆史人物,不能忽視其所處社會環境、所受教育及當時社會價值觀。
用評價者所處社會的意識形態、價值觀去硬套古人,既不公允,甚至可謂耍流氓。
比如蕭雲驤後世在網上就看到有人評價嶽飛愚忠,還長篇大論,看似頭頭是道,實則荒謬。
正因了解左宗棠這些性情,蕭雲驤才放心將相關草稿給他看,想聽他的意見。
從後世資料分析,這人能溝通。
左宗棠看著蕭雲驤期待的眼神,歎了口氣說:
“蕭君,你那些方略初衷是為窮苦百姓謀條活路,這很好。”
“但是,你要消滅地主鄉紳階層,恕左某直言,做不到。”
“為何?”蕭雲驤來了興致。
左宗棠略作思索。
“孔聖在《論語·泰伯篇》說過,‘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’。”
“自古以來,讓百姓按規則行事就行,無需讓他們明白其中道理。”
“你倒好,在注釋裡講所謂生產資料公有製和私有製的區彆。”
“他們聽得懂嗎?”左宗棠侃侃而談。
蕭雲驤點頭,問道:“還有麼?”
左宗棠繼續說道:
“通訊與交通的限製。就拿我們南麵的秀山縣來說,縣府官員檢查政策在地方上的落實情況,若要走遍每個鄉鎮,一趟差不多需要耗費一個月。”
“這怎麼可能持久執行呢?”
“蕭君,自古皇權不下縣。非不欲,而是不能也。”
“你強要推行,不過是培養新一批的地主鄉紳,隻是換了個名稱而已。”
喜歡太平天國之東方醒獅請大家收藏:()太平天國之東方醒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