悲憤的浪潮,自廟堂奔湧,頃刻席卷江湖。
江南蘇州,園林雅致難掩愁雲。茶樓酒肆,人聲鼎沸,儘為議論所據。
說書先生將津門簽約編成段子,醒木震響,痛斥“奸王賣國”。聽者扼腕,怒罵不絕。
綢緞莊的老掌櫃立於碼頭,望著堆積如山的廉價洋布,麵色如灰。
他對同行喟歎:“五厘稅即5)?與白送何異?洋布如水銀瀉地,江南千萬織戶的生計,怕是要斷送在這紙條約上了!恭親王…唉!”
他沉重地搖頭,未儘之語化作一聲歎息,眼中儘是前路茫茫的憂懼。
嶺南廣州,氣氛更為凝肅。此地百姓,對洋人堅船利炮刻骨銘心。
茶館內,幾位鄉紳模樣的老者圍坐,麵色鐵青。一位須發如雪的老者顫巍巍放下茶杯,嗓音嘶啞:
“九龍租界九十九年?那是我新安縣的祖地!毗鄰港島,洋人這是要連成一片,徹底鎖死珠江口啊!恭親王他…這是把嶺南的命門,拱手送人!”
憤怒與絕望交織,茶館裡死寂一片,唯有粗重的喘息。
消息傳至軍營,立時炸開了鍋。綠營兵勇未必深諳條約,然“割地”、“洋人管洋人,朝廷管不了”的字眼,如利刃刺穿那些尚存家國情懷的軍人。
江北大營殘兵敗退未定,又聞此噩耗。一個臉上帶刀疤的老兵,雙目赤紅,猛地將酒碗摜在地上,瓷片四濺:
“他娘的!老子們在前頭跟長毛拚命,流血流汗!後麵王爺倒好,把地盤送給紅毛夷!這叫什麼事兒?這仗還他娘的怎麼打?!”
周遭士兵沉默著,眼底屈辱的火焰無聲燃燒。
江南大營統帥福興接到消息,抬眼望向營外大平軍隱約的旌旗,再思及這喪權辱國的條約,隻覺胸口血氣翻湧,幾欲噴出。
軍心,已然浮動難安。
這悲憤的洪流,最終彙聚於帝國心臟——京師。
那些懷揣“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”之誌,先期抵京,備考明年春闈的舉子,以及國子監的年輕監生,成為最激烈、最無畏的發聲者。
他們飽讀詩書,深明華夷之辨,以天下興亡為己任。條約內容,尤以九龍租借與租界領事裁判權,徹底碾碎了“天朝上國”的最後一絲尊嚴。
初時的議論悲憤,在深秋寒風中迅速發酵、升騰。
不知是誰振臂高呼,數百名青衿學子,如同尋到宣泄之口,懷揣連夜寫就、字字泣血的奏章,從國子監、從各省會館湧出。
他們神情肅穆悲愴,無視侍衛嗬斥阻攔,齊刷刷跪倒在午門前冰冷的金水橋畔。寒風卷起枯葉,抽打著他們單薄的衣衫。
“皇上!誅國賊奕欣,以謝天下啊!”
“皇上!祖宗疆土,尺寸不可與人!請廢辱約!”
“國家養士百年,仗節死義,正在今日!”
悲愴的呼喊起初零落,旋即彙聚成撼人心魄的聲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