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京,清晨的陽光透過總統府的枝葉,灑下斑駁光影。蔣介石在書房內來回踱步,陳誠的信仍擺在桌上,那幾頁紙仿佛有千斤重,壓得他心緒難平。何應欽昨日的話還在耳邊回響,可陳誠的擔憂也並非毫無根據。
此時,布雷匆匆走進來:“委座,陳誠將軍派人送來了淞滬停戰協議相關文件,還有他的一封附信。”蔣介石眉頭微蹙,接過文件和信。展開附信,陳誠的字跡剛勁有力:“委座,觀當下局勢,淞滬停戰協議雖已過去數年,但其中條款仍可作為參考。日軍受限於國際輿論與自身戰略布局,實難再大規模開戰。調兵淞滬,或使其他戰區防線動搖,望委座三思。”
蔣介石放下信,開始仔細翻閱淞滬停戰協議文件。他的目光在條款間遊走,神情愈發凝重。許久,他喃喃道:“辭修此論,到底是過於樂觀,還是確有依據?”
與此同時,在淞滬前線,陳誠正在與幾位高級將領商議。“諸位,委座雖未回信,但我們也不能坐以待斃。”
陳誠看著麵前的地圖,“即便不增兵,我們也要重新部署防線,利用地形優勢,消耗日軍有生力量。”一位將領開口道:“長官,可我們彈藥儲備不足,人員傷亡又大,如何能有效抵抗?”陳誠目光堅定:“我們可以發動民眾,收集民間的物資;同時,加強對日軍補給線的偵察與破壞,此消彼長,或許能扭轉局勢。”
在離淞滬不遠的一處村莊,村民們正在自發組織起來。
村長王大爺敲響了村口的大鐘,召集眾人:“鄉親們,咱們的子弟兵在前線浴血奮戰,咱們不能乾看著。家裡有糧食的,捐點糧食;有草藥的,也都拿出來。”村民們紛紛響應,不一會兒,村公所便堆滿了糧食、草藥等物資。年輕力壯的小夥子們更是主動請纓:“村長,我們也想去前線幫忙,抬擔架、送物資,啥都行。”王大爺眼眶泛紅:“好,好啊!咱們一起保衛家園!”
這些物資很快被送往淞滬前線。陳誠看到村民們送來的東西,心中一陣暖流湧動。他對身旁的參謀說:“通知下去,一定要合理分配這些物資,不能辜負鄉親們的一片心意。”
而在南京,蔣介石經過一夜的思考,決定召開軍事會議。會議室裡,將領們神色凝重。何應欽率先發言:“委座,陳誠所言,實難讓人信服。日軍野心勃勃,豈會因一紙協議就停下腳步?淞滬防線必須增援,否則後果不堪設想。”白崇禧也點頭附和:“誠如敬之何應欽字敬之)所言,如今日軍在華北、淞滬皆有動作,我們不能冒險。”
蔣介石看向眾人,緩緩開口:“辭修的信和送來的文件,我都看了。他提出日軍受停戰協議限製,難再大規模進攻。但此論是否可行,還需深入探討。”說完,他示意布雷將淞滬停戰協議文件分發給眾人。
將領們傳閱著文件,低聲議論。顧祝同沉思片刻後說道:“委座,陳誠將軍的考慮,也有其道理。若日軍真受協議掣肘,我們盲目調兵,反而會打亂整體戰略布局。”李宗仁接著說:“隻是,我們不能僅憑推測就做出決策。應派人深入偵察日軍動向,再做定奪。”
會議持續了許久,各方觀點激烈碰撞。最終,蔣介石拍板:“一方麵,派人密切偵察日軍在淞滬及周邊地區的兵力部署與戰略意圖;另一方麵,淞滬防線按現有兵力進行優化配置,做好長期堅守準備。至於是否調兵,等偵察結果出來後,再做決斷。”
散會後,蔣介石單獨留下何應欽:“敬之,你派人去淞滬一趟,親自了解前線情況,也聽聽辭修的想法。但記住,無論如何,淞滬不能丟。”何應欽領命而去。
在淞滬前線,陳誠接到何應欽即將到來的消息後,並沒有絲毫慌亂。他對參謀說:“何部長來,正好,我要讓他親眼看看前線的真實狀況,以及我對局勢的判斷依據。”
幾天後,何應欽抵達淞滬。陳誠親自到前沿陣地迎接。看著滿目瘡痍的戰場,何應欽眉頭緊皺:“辭修,這就是你堅守的成果?如此慘狀,怎能不增兵?”陳誠平靜地說:“敬之兄,你先彆急著下結論。且隨我看看,再聽我分析。”
陳誠帶著何應欽走訪了多個陣地,查看了日軍的進攻路線、我方的防禦工事,還與士兵們進行了交流。隨後,兩人回到指揮所。陳誠鋪開地圖,開始詳細闡述自己的觀點:“敬之兄,你看,日軍雖在吳淞口登陸,但推進速度並不快。這說明他們也有顧慮。再結合淞滬停戰協議,他們在兵力和武器裝備的投入上,並非毫無限製。”
何應欽沉思良久:“辭修,你的分析雖有道理,但戰爭瞬息萬變,萬一日軍不顧協議,全力進攻呢?”陳誠堅定地說:“所以我們要做好兩手準備。一方麵,利用現有兵力和資源,加強防禦;另一方麵,密切關注日軍動向。但盲目增兵,未必是最佳選擇。”
何應欽離開淞滬時,心情複雜。他覺得陳誠的話有一定道理,但又擔心不調兵會導致淞滬防線崩潰。回到南京後,他向蔣介石如實彙報了所見所聞及陳誠的觀點。
蔣介石再次陷入兩難抉擇。他望著窗外的南京城,心中明白,這不僅是一場軍事上的決策,更是關乎國家命運的關鍵一步。而此時,淞滬前線的將士們仍在堅守,每一分每一秒,都在等待著命運的裁決……
喜歡鋼盔與熱血:德械師抗日風雲請大家收藏:()鋼盔與熱血:德械師抗日風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