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竹影搖箋,虛懷若穀寫高風。”
此對子一對上,李縣令知道徐文俊在詩詞方麵的基礎已經完全沒問題。
遇上合適的時機,一些感悟,作出詩詞來也不成問題,八歲成詩的神童不多啊!
早些年朝廷設立了童子試,最大限度的培養早慧孩童,年齡限製在十二歲以下。
這可以算是最快的入仕捷徑,一時間各地神童頻出,諸多七歲作文,八歲成詩的神童。
結果這些神童通過考試,拿到台麵來卻發現魚龍混雜,參差不齊。
甚至許多神童年齡不實,朝廷沒兩年便叫停了,但民間對神童的吹捧熱度還依然在。
可惜徐文俊表示了現在還沒能力作詩,李縣令轉念一想,今年也才年初,到年尾能作出詩來不也還是八歲成詩麼?
要說開始是想著徐文俊有個神童身份,讓自己在本縣文教方麵也有所建樹,到現在未嘗不是摻雜了一絲愛才之心。
而且現在通過了解徐文俊,關於曲轅犁往上遞的文書也知道該如何寫了。
“小小年紀基礎牢固,想必不久就能作出詩詞,本縣也起了愛才之心。”
“你可願意入縣學?”
徐文俊一聽心頭狂喜,這可真是及時雨啊!
範夫子建議另尋名師,可這小小容縣之地又哪來大儒名仕?
通常一縣之地的官學就代表著最好的教育資源,最高的文化程度。
要考進官學難度是相當大,四書五經的理解,策論時務,詩賦雜文,帖經等等都需要熟練掌握。
學子們都是儘力想考進官學,隻是無奈門檻太高,對學識、年齡都有要求。
官學學生也有數量限製,容縣這等小縣也就二十個名額。
本地官員之後可以直接入縣學,本地名望有推薦名額,部分商賈之後也可交錢進入。
說是任何學子都可考入縣學,可實際縣學裡麵難看到普通農家子弟。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進入官學好處就太多了,縣學的博士都是知識淵博之士,常年致力於教學,自然有其獨到之處,不是外麵私塾的夫子可比。
縣學畢竟官方身份,能第一時間了解朝廷政策、考官任免、時事事件等信息,這些又是科舉最需要了解的。
最重要的好處是不論是縣學、府學這兩級官學,畢業後都是可以直接參加京城的省試,過了省試成為貢士,也就等同於入仕做官了。
徐文俊科舉之路本來應該是私塾自學成才考試。
通過私塾學習,有一定把握後參加縣學、府學組織的考試,也就是發解試。
考完發解試後拿到舉人稱號,再和縣學、府學的畢業生一起參加朝廷的省試。
現在李縣令給了機會,入縣學後隻用畢業就直接參加省試。
徐文俊馬上一鞠到底,語氣激動的說道。
“多謝李縣令推薦,範夫子本打算讓我再尋名師,但小子出身貧寒,井底之蛙,正在為此苦惱。”
“現您推薦我入縣學,可是解了燃眉之急,小子感激至極。”
李縣令見徐文俊恭敬行禮,頗為高興,一手虛托。
“不必如此,你今日獻犁本應嘉獎,本官又起了愛才之心,不忍你埋沒鄉野。”
“不過我也僅有推薦之權,能不能留在縣學還是要靠你自己。”
徐文俊聲音鏗鏘有力。
“定當全力以赴,不負李縣令推薦之恩!”
李縣令繼續說道。
“此時已過縣學的入學時間,我推薦你進去不用考核,但今年年底的年考你要是過不了,那明年我可沒辦法了。”
此時離年底的年考隻有不到九個月時間,即使徐文俊再如何聰慧,過目不忘,以縣學正常的年考標準他也過不了,九個月僅僅能讀完四書而已。
喜歡農家子的賺錢科舉日常請大家收藏:()農家子的賺錢科舉日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