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二人是荊州著名的謀士,早年為劉表平定荊州立下過汗馬功勞,向來以智謀著稱。
可此刻,蒯良眉頭緊鎖,蒯越則閉目沉吟,兄弟二人皆目光遊離,仿佛魂飛天外,對眼前的危機毫無反應。
作為劉表的文膽,荊州有名的智者,他們並非無計可施,隻是深知江東此刻勢頭正盛,荊州經兩次戰敗後士氣低迷,若強行出兵江夏,隻會徒增傷亡,可又不能直接說實話,害怕觸怒了劉表,隻能以沉默應對。
一圈看下來,劉表心中的失落幾乎要溢出來,最後將目光落在了從侄劉磐身上。
劉磐是劉表的從侄,當初跟著劉表一起入荊州的,是真正意義上的自己人。
為人勇猛忠誠,雖謀略稍遜,卻素來敢於擔當,此前也曾率軍駐守長沙,抵禦過江東的襲擾。
果然,在感受到劉表的目光後,劉磐當即從隊列中走出,大步上前,單膝跪地,聲音洪亮地請戰:“主公!江夏乃荊州重地,絕不可落入江東之手!末將願率領麾下將士出征,誓要奪回江夏,擊退江東賊兵,為荊州雪恥!”
看著劉磐堅定的神情,聽著他擲地有聲的誓言,劉表心中湧起一股暖流,暗自感慨:“危難之際,終究還是自家人靠得住啊!”
堂中文武雖多,卻或為自保、或為避責,皆畏縮不前,唯有劉磐不計個人得失,主動挺身而出,這份忠誠與勇氣,正是此刻荊州最需要的。
劉表連忙起身,上前扶起劉磐,語氣中帶著幾分欣慰:“賢侄有此壯誌,實乃荊州之幸!若能奪回江夏,我必向朝廷為你請功!”
隨即,他下令召集荊州剩餘兵力,交由劉磐統領,同時命蒯良輔佐劉磐製定進軍方略,試圖再次奪回江夏,扭轉荊州的被動局麵。
隻是此刻的荊州,經兩次戰敗後已元氣大傷,劉磐的主動請戰,能否真的改變戰局,連劉表自己也沒有十足的把握。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自劉表年事漸高、身體日漸衰弱以來,荊州內部便因為繼承人的問題,分成了三大陣營。
一方以劉磐、及部分北方遷徙而來的士人為主,力挺長子劉琦。他們或因與劉琦有師生之誼,或認可劉琦的仁厚品性,更看重其“長子”的正統身份。
另一方則以蔡瑁、張允及襄陽蔡氏、蒯氏、龐氏、黃氏四大家族為首,堅決擁護次子劉琮。
蔡瑁是劉琮的舅父,蒯氏則與蔡氏聯姻,四大家族通過婚姻紐帶緊密綁定,皆希望扶持劉琮上位,以鞏固自身在荊州的壟斷地位。
最後一方,就是不願意插足兩者爭鬥,隻想隨波逐流的中立派,或者說是牆頭草。以文聘等為首的荊州中小家族。他們輕易不會站隊,隻會在雙方分出勝負後,投靠贏的那方。
正因如此,作為長公子劉琦的支持者,劉磐自始至終都被蔡瑁等人視為眼中釘、肉中刺。
平日裡,蔡瑁一夥常在劉表麵前暗中詆毀劉磐,或說他剛愎自用、不善領兵。
要不然就是指責他結黨營私,意圖扶持劉琦謀私等等。
在軍政事務上,更是處處排擠。每次補充新兵,劉磐分到的都是老弱病殘,劉磐麾下的士卒,也從來沒有足額領到過軍餉。
就連上次劉磐駐守長沙時,蔡瑁也曾故意克扣其糧草補給。
除此之外,蔡瑁又暗中拉攏劉磐麾下的將領,授意這些將領不要聽從劉磐的調遣,導致其部眾作戰時處處受製。
若非劉表念及親情,多次維護劉磐,他恐怕早已被蔡瑁等人排擠出核心圈層。
喜歡乘坐熱氣球去三國請大家收藏:()乘坐熱氣球去三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