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1章 漢末群雄:白馬將軍、米道教主與遼東土皇帝的生存博弈_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_线上阅读小说网 
线上阅读小说网 > 曆史軍事 > 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 > 第121章 漢末群雄:白馬將軍、米道教主與遼東土皇帝的生存博弈

第121章 漢末群雄:白馬將軍、米道教主與遼東土皇帝的生存博弈(1 / 1)

東漢末年的遼西令支,寒風能把人吹成冰棍。公孫瓚當郡門下書佐時,因長得帥、嗓門大,被侯太守一眼相中,直接把女兒嫁給他——顏值即正義,在東漢也吃得開。後來劉太守犯事被抓,公孫瓚親自駕車護送,路上端茶倒水當侍從,比親兒子還貼心。劉太守被貶日南今越南),他在北芒山擺酒祭祖先:"以前是兒子,現在是臣子,此去日南,可能回不來了,跟祖宗告個彆。"哭得肝腸寸斷,圍觀群眾都抹眼淚——這波忠孝表演,直接讓他成了道德楷模。

靠孝廉當上郎官後,公孫瓚任遼東屬國長史。有次帶幾十騎巡邏,撞見數百鮮卑騎兵,他退進空亭發狠:"不衝出去就全死!"抄起兩頭帶刃的長矛就往外衝,殺得鮮卑人鬼哭狼嚎,雖然死了一半隨從,卻把鮮卑人嚇破膽,從此不敢入塞。這一仗,"白馬將軍"的威名開始流傳——不過此時的他,還是個熱血報國的好青年。

黃巾之亂後,張純誘烏丸反叛,公孫瓚追討有功,升中郎將。但烏丸多次襲擾青、徐、幽、冀,他卻久攻不下,朝廷隻好派劉虞來收拾爛攤子。劉虞靠德義招降烏丸,公孫瓚卻嫉妒得要命,居然暗殺胡使嫁禍劉虞,導致胡人與劉虞直接對接——職場黑化第一步:見不得彆人比自己強。

關東義兵起,袁紹想擁立劉虞為帝,劉虞死活不乾,公孫瓚卻暗中搞事情。劉虞的兒子劉和被袁術扣留,公孫瓚一邊勸劉虞彆派兵,一邊派堂弟公孫越投靠袁術,結果公孫越被袁紹部下射死,他立刻甩鍋:"我弟之死,袁紹害的!"率軍屯磐河,跟袁紹死磕,還任命嚴綱、田楷等人為州郡長官,玩起了"割據過家家"。

跟劉虞徹底決裂後,公孫瓚攻殺劉虞,開始膨脹。他在易京築樓,挖十重壕溝,樓高三四丈,自己住的主樓高達十丈,囤糧三百萬斛,號稱"百樓不攻"。每天躲在樓裡喝酒:"以前覺得天下事易如反掌,現在才知道,不如守著糧食等死。"典型的職場失敗者心態:遇挫就躺平,還美其名曰"戰略防禦"。

建安四年,袁紹大軍來攻,公孫瓚派兒子向黑山軍求救,卻聽長史關靖忽悠:"堅守就好,袁紹會自己退。"結果救兵沒來,袁紹挖地道攻破樓櫓,他先殺妻子,再自殺——曾經的抗胡英雄,最終死在自己的窩裡橫。臨死前望著易京樓的廢墟,估計後悔沒聽劉虞的勸:"早知道就不內訌了,跟胡人硬剛不好嗎?"

陶謙年輕時是學霸,舉茂才當盧縣令,一路升到幽州刺史,妥妥的文官路線。徐州黃巾起義,朝廷讓他當刺史,沒想到他率軍大破黃巾軍,從此開啟軍閥之路。董卓之亂時,他隔三差五給長安朝廷送物資,被升為徐州牧,封溧陽侯——此時的徐州,百姓殷實,流民歸附,妥妥的"亂世桃花源"。

可惜陶謙晚節不保,開始"背道任情"。廣陵太守趙昱是名士,因忠直被疏遠;曹宏等小人卻被重用,搞得刑政混亂,良善被害。最迷的操作是跟下邳闕宣合作,先是一起搶劫,後來殺了闕宣吞並其眾——典型的"黑吃黑",把徐州百姓嚇得夠嗆。

曹操征陶謙時,在彭城大戰,殺得"泗水不流",陶謙退守郯城,差點跑路回丹陽。幸虧張邈叛迎呂布,曹操回軍,才讓他撿回一條命。但徐州經此一役,元氣大傷,陶謙也在憂懼中病死——臨死前估計在想:"早知道就好好當我的儒生,瞎摻合什麼軍閥混戰?"

張楊靠武勇在並州當武猛從事,靈帝末年被丁原派去給蹇碩當假司馬,後來回並州募兵,屯兵上黨。何進被殺後,他先跟袁紹聯合,又被匈奴單於劫持,輾轉成為河內太守——典型的"亂世浮萍",誰強就跟誰,卻始終沒找到靠譜的大腿。

張楊跟呂布關係好,曹操圍呂布時,他想救卻不敢硬剛,隻在東市虛張聲勢,結果被部將楊醜刺殺。楊醜又被眭固所殺,眭固想投靠袁紹,卻被曹操截擊斬殺——張楊的一生,就像個沒主見的職場老好人,想左右逢源,卻兩頭不討好,最終死在自己人手裡。

公孫度出身玄菟小吏,因與玄菟太守公孫琙早逝的兒子同名,被收為"乾兒子",從此逆襲。當遼東太守後,先殺襄平令公孫昭立威,再滅田韶等豪族百餘家,東伐高句麗,西擊烏丸,把遼東變成自己的獨立王國。初平元年,看著中原混戰,他跟親信說:"漢朝要完,咱稱王吧!"於是自立為遼東侯,設壇祭天,坐鸞路車,用九旒旗——土皇帝的派頭拉滿。

公孫度死後,兒子公孫康斬袁尚首級送曹操,換得襄平侯。孫子公孫淵更狠,先投靠孫權,再殺吳使投靠曹魏,最後自立為燕王,惹得司馬懿親征。景初二年,司馬懿圍襄平,恰逢暴雨,遼水暴漲,運船直達城下。雨停後,魏軍起土山、發石弩,公孫淵糧儘,人相食。突圍時被斬於流星墜落處——公孫家三代,從暴力崛起to膨脹作死,應了那句"不作死就不會死"。
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
張燕本姓褚,黃巾起義時聚眾為盜,因剽悍敏捷,號"飛燕"。博陵張牛角死後,他被推為帥,改姓張氏,聚眾百萬,號"黑山軍"。靈帝招安他為平難中郎將,從此洗白成官軍——典型的"盜匪轉正"案例,比宋江早了八百年。

袁紹與公孫瓚爭冀州時,張燕助瓚敗於紹,人眾稍散。曹操定冀州,他遣使投靠,被拜平北將軍,封安國亭侯——識時務者為俊傑,從盜匪到功臣,張燕的職場轉型堪稱典範。他的成功告訴我們:及時止損,擇良木而棲,比硬剛更重要。

張繡是張濟的侄子,早年為縣吏,因縣吏麹勝殺祖厲長,他伺機報仇,被郡人視為義士。隨張濟征戰,累功至建忠將軍。張濟死後,他領其眾屯宛,與劉表結盟——叔叔死了,接過兵權,從此成為一方諸侯。

曹操南征,張繡投降,卻因曹操納張濟妻而懷恨。曹操密謀殺他,計劃泄露,張繡突襲曹軍,殺曹操長子曹昂、侄子曹安民——這一仗,讓曹操記住了"不能隨便納妾"的教訓。後來官渡之戰,他聽賈詡勸再次投降,曹操不計前嫌,握手言和,還結為親家——職場中,隻要有利用價值,過去的恩怨都能翻篇。

張繡後來從征烏丸,未至而薨,諡定侯。兒子張泉因參與魏諷謀反被誅,國除——再次證明:跟對老板很重要,但站錯隊更致命。

張魯是五鬥米道創始人張陵之孫,祖父創教,父親傳業,他在益州牧劉焉手下當督義司馬,殺張修奪其眾,後據漢中,以鬼道教民,自號"師君"。入道者初為"鬼卒",信教深者為"祭酒",多者為"治頭大祭酒"——政教合一的治理模式,比中世紀教會早了一千年。

張魯在漢中設義舍,置義米肉,行人量腹取足,過多則"鬼道病之";犯法者三原而後行刑,不置長吏,以祭酒治民。這種"烏托邦"式治理,讓巴、漢百姓安樂近三十年。曹操征漢中,他本想投降,弟弟張衛卻硬抗,兵敗後他封藏倉庫而走,曹操嘉其善意,拜鎮南將軍,封閬中侯,邑萬戶——宗教領袖轉型割據軍閥,最後全身而退,張魯的智慧在於懂得"見好就收"。

他的五鬥米道後來在魏晉時期發展壯大,成為道教重要流派——亂世中,宗教不僅是精神寄托,更是割據的合法性來源。

從抗胡英雄到殺劉虞、築易京樓,公孫瓚的失敗源於內訌與短視。職場中,搞內部鬥爭、遇挫就躺平,再強的能力也救不了你。

陶謙的啟示:德不配位,必有災殃

陶謙前期靠德義治徐州,後期親小人遠賢臣,導致徐州殘破。能力撐不起位置時,及時退位或許比硬撐更明智。

公孫度的警示:暴力崛起難長久

靠屠殺豪族、窮兵黷武割據遼東,三代而亡。亂世中,暴政或許能一時稱雄,但唯有仁政才能長治久安。

張魯的智慧:認清時勢最重要

從宗教領袖到割據諸侯,再到投降曹操,張魯始終明白自己的定位。在亂世中,懂得"該出手時就出手,該低頭時就低頭",才能保全身家。

漢末群雄割據,有人像公孫瓚一樣從忠犬變成怨婦,有人如張魯在宗教與政治間找到平衡,有人似張繡在反複中求生存。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:

公孫瓚式悲劇:職場中切勿內訌,遇挫彆躺平,否則易京樓就是你的歸宿;

張魯式智慧:認清自身優勢宗教影響力),懂得審時度勢投降曹操),才能長久;

張繡式掙紮:犯錯不可怕,關鍵是找到靠譜的"賈詡"謀士),及時止損;

陶謙式遺憾:德才需配位,否則好好當儒生,彆硬闖軍閥圈。

這些割據者的成敗,就像一麵鏡子,照出亂世中的人性百態。他們或雄起或覆滅,卻共同譜寫了漢末最波瀾壯闊的生存圖鑒——在那個拳頭說話的時代,沒有永遠的贏家,隻有不斷適應時勢的幸存者。而他們的故事,也為後世留下了無數職場、人生的啟示:無論是割據一方,還是職場打拚,認清自己、選對方向、保持韌性,才是硬道理。

喜歡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請大家收藏:()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


最新小说: 開局覺醒無敵劍氣,我殺瘋萬界! 亂世龍淵:青銅羅盤震三國 NBA:執教勇士,鄧肯感到不安 大師補習班 京夜婚動 晚年大帝,我能進入洪荒世界 誰把這老登弄來當班主任的? 重生朱標,我才是明太宗 荒古禁區傳道百年,狠人來拜 召喚空投,將惡毒女配進行到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