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瓦難遮新雨急,朱筆偏點舊時題。
蒙童忽誦異端句,硯池驚起百年泥。
白鹿書聲
嘉靖七年的廬山五老峰下,白鹿洞書院的晨鐘驚散山霧。六旬山長李懷素握著紫檀戒尺,正督導蒙童背誦《小學章句》,忽聽西齋傳來朗朗新聲——年輕講席徐渭竟在講授《算學啟蒙》,童子們撥弄算珠的劈啪聲混著\"三三歸九\"的童謠,驚飛了簷下築巢的春燕。
\"荒唐!\"李山長須眉皆顫,\"朱子定下"博學之,審問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篤行之"十五字教規,豈容爾等教唆稚子逐利?\"徐渭卻將算盤往青石案上一扣:\"山長可聞徽商子弟已學泰西算術?這般蒙學,才是"篤行"之道!\"
經義硝煙
這場爭執震動了整座書院。李懷素搬出成化年的《白鹿洞規》,指著\"讀書必遵古注\"訓誡:\"《四書集注》乃科舉圭臬,豈能雜糅雜學?\"徐渭卻展開新刻的《傳習錄》:\"陽明先生有雲:"知行合一",算學正可驗聖賢之道!\"
端陽考課上見了分曉。按古法教學的東齋童子背誦《孟子》錯漏百出,西齋學童卻能用算學解出\"五十步笑百步\"的實際距離。李山長夜半獨對朱熹手植的丹桂,忽見月下桂影竟在地上勾出算籌圖案,暗合《周易》\"曲成萬物而不遺\"之理。
硯田春秋
《論語》有雲:\"君子不器。\"李懷素守的是\"通才\"之道——童子六歲習《孝經》,八歲誦《毛詩》,務必先立人後治學。徐渭卻奉行\"專才\"之術:將《千字文》與《九章算術》並授,稱\"識字算數皆立身之本\"。這場較量,恰似書院並存的兩種墨錠:鬆煙墨守成規,油煙墨破舊立新。
某夜山洪衝毀書庫,李懷素搶救景定年的《四書輯釋》時,發現頁間夾著張泛黃紙箋——竟是先祖批注:\"朱子晚年亦悔章句之學過苛。\"雨打芭蕉聲中,那行蠅頭小楷宛如驚雷,劈開了蒙在《白鹿洞規》上的百年塵灰。
市井硯語
這場文墨之爭成了九江茶肆的談資。米商揶揄:\"前日我家小子背《大學》忘詞,倒是算盤打得劈啪響!\"茶農卻搖頭:\"昨日王舉人來買新茶,西齋學童竟能速算百斤茶價,倒比賬房還快三分。\"最妙是測字先生,他指著\"學\"字解道:\"上頭爻字表變化,下頭子字像蒙童——這學問啊,本就該七十二變。\"
霜降祭孔日,白鹿洞來了位雲遊高僧。他觀罷新舊兩派教學歎道:\"老衲在少林寺見達摩麵壁影石,武僧卻創羅漢拳。佛說八萬四千法門,何獨苛求一徑?\"梵鐘聲中,驚醒了朱熹手書\"忠孝廉節\"碑上棲息的百年苔蘚。
破卷新生
轉機始於一場賑災。書院奉命核算災民數目,李懷素的門生用《周髀算經》三日未畢,徐渭的學童使新式算法半日即成。老山長夜翻《近思錄》,忽見夾頁中先祖墨跡:\"朱子曾改定朔望禮儀,豈非變法?\"五更雞鳴時,他將珍藏的《算法統宗》塞給徐渭:\"明日...將算盤也請入正堂吧。\"
穀雨開筆日,白鹿洞新懸\"經世致用\"匾。東齋蒙童念著\"黎明即起\"時,西齋已響起\"一上一,二上二\"的珠算口訣。忽有童子驚呼——徐渭正用《九章算術》解《論語》\"方六七十如五六十\"之惑,李懷素提筆批注:\"六六三十六,五六得三十,聖賢亦通數理。\"
臘月的書院落滿鬆針,李懷素給朱子像拂塵時,發現香案下竟有學童遺落的算珠。徐渭正教蒙童以《詩經》韻律背誦乘法歌訣,簷角鐵馬叮咚,應和著\"一一得一,關關雎鳩\"的奇異和鳴。雪光映著\"忠孝廉節\"碑上新添的算學題刻,恍如千年文脈在墨香中另辟蹊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