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夥跟上。
劉辯用外來客商的身份與老伯交談,本想聊聊對方的生活情況有沒有好轉,沒想到剛問出來,老伯就沒完沒了了。
起手一句,“一看你就不像漢人。”
“我不是漢人?”劉辯還在發懵,老伯喋喋不休的開始講起大漢天子的聖明,得意的吹噓自己的日子現在過的多好。
什麼大兒子參軍去了,家門口還掛著紅綢緞,二兒子每日有二十錢的薪水,家裡有多少地,馬上要蓋新房了。
身後的那些大臣,全都強忍著笑容,老伯訴說了很長一段,口乾舌燥這才作罷。
劉辯心裡是有些小得意的,又問道:“二十錢很多嗎?”
“那可不,小老頭每天還能喝壺酒,彆提多滋潤了,家裡還打了幾身新衣裳鞋子,小孫子還能上學呢。”
“上學?”
劉辯下意識的回頭看那些臣子,對於興建學堂,他隻是有計劃,還沒撥款提上日程呢。
荀攸湊在他耳邊,小聲回道:“可能源自兩個地方,一是武學之風從弘農往外傳,如今影響極廣,類似穿聲射堂之類的學堂正在興起,二是弘農楊氏出了大力。”
原來如此。
劉辯記下心來,看來很有必要讓武舉也提上日程。
而且武學堂野蠻生長也不好,朝廷必須加以管控,尤其是教學質量。
不用想也知道,現在投身開學堂的人,九成都是為了從百姓手裡賺錢,沒什麼真材實料。
就算有用,朝廷真正需要的人才,不是彎弓搭箭卻不識字那種,都上學了,理應是全才,上懂兵法韜略,下可上陣殺敵,對基層小股軍隊的運用布置更要了如指掌。
將來每一屆武舉,出幾個統帥級彆將領,剩下的人哪怕成績不出彩,基礎素質依舊可以讓他們擔任基層將領,提升漢軍全軍戰鬥力。
劉辯看了眼還等在一邊的老伯,衝身邊人吩咐道:
“賞他些錢,我們回去吧。”
劉辯上馬,出來一趟,他的收獲是很大的,朝廷接下來需要有些政策調整。
回去的路上,他又問了些農耕方麵的問題。
“曲轅犁已經推廣開了?”
“除揚交益外,各州都在使用。”
“堆肥技術呢?”
“各州郡的田官已經在鋪開,距離發揮作用和見成效,需要等上段時間。”
聊著天,洛陽城近在咫尺,一匹快馬迎上來。
“陛下,大將軍府奏疏。”
“何事?”
“關羽、袁紹,皆就位。”
劉辯點頭算是明白了,調兵遣將方麵的事,大將軍府就能處理妥當,自己批個字就行,倒是用不著擔心,不過他還是道:
“並州那邊的事朕就不多說了,荊州方向,朕就一條指示,活捉劉焉父子,押回來吧。”
“喏。”甲士抱拳。
劉辯回首,“大司農準備準備,耕籍禮操辦一下,老規矩,百官同朕下田三日,號召全國進行新一年的耕種。”
荀攸早就準備好了,“遵旨。”
喜歡重生劉辯,掌漢末英豪請大家收藏:()重生劉辯,掌漢末英豪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