崇德殿開始動工。
大臣的席位被向兩側挪,挪到了邊上。
中間空出的場子,則被搬來一張張桌子,好在場地夠大,幾百張桌子也放的下。
劉辯前來視察,卻發現不對的情況,緊急叫停搬運。
光祿勳楊修快步而來,行禮後等對方訓話。
劉辯皺眉道:“兩桌之間都挨到一起了,如何避免考生作弊?”
天子的恩科誰敢作弊,有點小動作就是欺君。
這是楊修的內心想法,可他是萬萬不敢這麼說的,隻能苦著臉道:
“陛下,如果隔出一段距離,就不夠放下這麼多座位了。”
崇德殿已經是最大的大殿了,平時容納百官上朝都還有很寬敞的餘地。
但現在的恩科,可是平添了數百張席位,還要求間隔,位置一下子就捉襟見肘。
劉辯短暫沉吟後,提議道:“把大臣們的席位都撤了吧,考完再複原回去。”
“喏。”
“來參加殿試的學子有多少人?”
“四百餘人。”
這也太多了。
沒辦法,第一場殿試采用的是征召製,什麼世家豪強遊俠,隻要有學問的,都往洛陽趕。
人雖多,但裡麵有才能的,劉辯估計沒多少。
原因有三點,一是前幾年還處於亂世中,有才乾的人早就脫穎而出,脫穎而出者現在都身居要職。
代表型的就是陳宮、田豐、曹操、劉備那些人。
二是劉辯的求賢令,將未出世的人都拉了過來,連小諸葛都詔到東宮去了。
最後就是鴻都門學,鴻都門學又搜刮了一波,士族、寒門年少子弟,都入了文學院,百姓子弟入了醫學院。
各種因素綜合起來,劉辯才下的結論,五年內不會有賢臣出世,七八年後倒是會迎來一批,那時候徐盛、諸葛亮十六七歲了,和他們同輩的豪傑會嶄露頭角。
劉辯沉吟道:“朕打算撥款,著司金府在南宮建造新的大殿用於科舉。”
現在動工,完工時正好人才能迎來爆發。
這會兒就隨便湊合湊合得了。
“陛下聖明。”
“加緊,辦完殿試,朕還要率領全國百姓參與春耕。”
“喏!”
劉辯任憑他施為,擺駕去了尚書台,曹操正在這裡,等著荀彧擬詔書。
劉辯進來時,眾人行禮,對曹操,他現在很滿意。
此人知恥而後勇,為了變法連宮宴都不參加了。
“曹卿。”
“臣在。”
“州試辦的如何?”
“就等詔書了。”
“好,全天下的眼睛都在你身上盯著,彆出了差錯,千萬不可怠慢。”
“臣曉得,並未怠慢。”曹操跟小雞啄米一樣點頭。
劉辯臉一沉,總覺得這話很熟悉,上次曹操就是這麼說的,轉而提著把劍來找自己說袁隗要死了。
劉辯隨便往凳子上一坐,曹操主動湊過來,劉辯提點道:
“辦完州試,著手去各郡把院試操辦起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