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辯並沒有灰心,畢竟董昭還年輕,未來多成長成長,開拓下眼界或許能好很多。
現在的他充其量就是州牧的水平,再往上河南尹或者大司農丞、大司農府太倉令就是極限了。
繼續往下看,這東側除了董昭一個人寫的還不錯,其他人哪怕經過河南尹府的考校,寫出的東西也隻是勉強看得過去。
眼界還是太低了,而且他們包括董昭,都陷入了一個誤區,過分強調典籍,很少有自己的思考,沒法借典籍之故,寫出自己的東西。
他前去西側查看,吃了剛剛的虧,這次他尋年長些的觀察。
有個看樣子跟曹操等人差不多的家夥,正在奮筆疾書。
劉辯觀察起來,看著看著就入了神。
邊防策,此人答:《春秋》莊公十八年公追戎於濟西,孔子不書其貶,蓋因戎患已除。今陛下助南匈奴,引《禮記·中庸》柔遠人則四方歸之。
昔齊桓公存邢救衛,孔子讚管仲相桓公,霸諸侯,一匡天下。今南單於稱臣納貢,正合尊王攘夷之義……
通篇寫了得有上千字,寫的挺有意思,比年輕的董昭要強上一些。
劉辯暗暗記下排頭的內容,回頭要仔細看看後續,此人若好好教導,此生或能觸及到三公。
看了一會兒,他再換地方,又接連看了幾處,時而皺眉強忍怒氣,時而沉思。
不過有一說一,年齡似乎真的是個分水嶺,年長些的人可能寫的不太好,但絕對不狂妄,不胡亂作答。
年輕的才子有寫匈奴皆豺狼,複國必遭反噬,當儘驅其眾於塞外,發中原民戶實邊。半錢不予,儘誅酋豪的。
有寫請斬於夫羅首級傳示九邊的。
還有寫孔子言管仲之器小哉,助胡虜複國實悖《春秋》夷夏之防,當引《尚書》蠻夷猾夏,寇賊奸宄之訓,儘誅匈奴王族的。
年輕氣盛啊。
劉辯搖頭,沒了繼續查看的興趣,他準備轉身回龍椅坐著等。
結果這時,他眼角的餘光注意到一人。
殿南隅的青衫士子正提腕運筆,身姿如鬆柏承雪,眾考生皆俯首蜷背,唯他肩背挺直如負劍匣,玉冠纓帶紋絲不動。
那少年忽抬目迎向聖顏,眸中不是尋常士子的惶恐諂媚,倒像睥睨沙場的少將軍,一下子就吸引了劉辯的興趣。
此人氣質不一般,既有袁紹身上的英氣,又有諸葛亮眼中的自信。
劉辯也算是閱人無數,猛將賢臣不知見了多少,能僅憑一眼就吸引他注意的,絕不是凡夫俗子。
他來了興趣,默不作聲的過去查看此人能做出什麼答卷。
姓名被糊住了,不知道他的來曆,劉辯還算淡定,靜靜站在後麵看他答卷。
首當其衝的,是經學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