譚威獨坐書房,案幾上的燭光搖曳不定,他將與英娘成婚,這本該是一大喜事,可此刻譚威的心中卻滿是憂慮。
拋去譚威尚對前世妻子的愧疚,更多的是這次賜婚背後的危機。英娘身為宗室,備受周皇後重視和憐愛,一旦成婚,譚威便成了崇禎的義婿,踏入皇親國戚的行列,所有的行為都會被注意,這不是譚威想要的,畢竟自古皇親外戚多受防範。
而且他來自後世,知曉幾年後李自成會攻破京城,大明王朝將在一片烽火硝煙中走向滅亡,緊接著吳三桂“衝冠一怒為紅顏”,引清軍入關,然後就是史書那幾筆什麼生靈塗炭、人口歲半。
譚威自己若成了宗親,在那原定的曆史中,必定難以逃脫被清理的命運,他無奈地歎了口氣,拿起一份最近的公文,譚威得知吳三桂沒有安曆史軌跡回山海關,而是統領了恩聖軍。
看來曆史的軌跡已悄然偏離,而他卻無力阻止,心中湧起一陣深深的無力感。
這吳三桂終究還是人中龍鳳,譚威不禁嗟歎著,哪怕不是曆史上那樣遼東將門凋零,吳三桂獨當山海關,這條蛟龍也能在京城裡冒頭。
譚威認為吳三桂當年的背叛並非單純形勢所迫,而是其骨子裡的投機性格作祟,在權力與利益的天平上,吳三桂永遠在尋找最有利於自己的那一端,所以哪怕如今曆史走向偏離,吳三桂也不是可以合作的善類。
譚威回想起自己來到古代後的日子,起初隻是為了在這亂世中生存下來,拚命奮鬥,從一介無名小卒,到如今手握開州基地與圭聖軍,地位逐步提升,心境也悄然發生了變化。如今麵對這複雜的局勢,譚威的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,擺在他麵前的有三條路。
第一條路,服從曆史的進程,置身事外,坐看李自成破北京和滿清入關,自己遠走將漢家火種保留於海外。可譚威怎麼會甘心,自己穿越而來,曆經無數艱難險阻,難道就隻能眼睜睜看著華夏大地陷入沉淪,然後灰溜溜地躲到海外?這特麼不是白穿越了嗎?
第二條路,扶助崇禎,挽救大明於水火之中。譚威皺起眉頭,崇禎雖有中興之誌,但其剛愎自用的性格,況且晚明那如毒瘤般根深蒂固的腐敗和黨爭,讓譚威從心底感到惡心。還記得前世看過顧城的《南明史》,至少五次轉折,十幾次機會來翻盤,結果無一例外全被自己人給霍霍了,看的譚威血壓不穩,自然不能選這條路,會被氣死。
第三條路,若崇禎實在無能,那就取而代之,譚威眼中閃過決然,他開始分析自身的優勢,自己如今擁有開州這片穩固的基地,圭聖軍在自己的訓練下,紀律嚴明、戰力不俗,這是他手中最堅實的力量。再者身為崇禎的皇親,自然有些底層號召力。更重要的是,他對未來的預知,無疑是一張絕殺的底牌。
“若我取代大明,能否改變滿清入關的情況,打破中國走向衰弱的趨勢?”譚威在書房中來回踱步,心中反複思索著這個問題,這也是一條不歸路,贏則坐擁天下,以一人之力推動曆史進程,輸則粉身碎骨,會有千萬人給譚威殉葬。
譚威閉門不出,把自己鎖在書房閉關,後世中華大地的那一段段屈辱曆史,如走馬燈般在腦海中不斷閃現。
百年間列強入侵,山河破碎,百姓流離失所,國家民族陷入無儘的黑暗與苦難之中,這一幕幕慘象如重錘般敲擊著譚威的內心,思索良久,譚威決心要換個結局。
他經營開州穩固根據地,亂世中增強自身實力,而後再根據局勢的發展,謹慎地擇機決定下一步的進退,他心裡也十分清楚亂世處境,絕不能讓他人察覺到自己的真實意圖。
譚威擬定了四件至關重要的事情,首先要再妥善安撫難民,這是贏取民心的關鍵所在,所為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,起步皆需如此。難民們流離失所,食不果腹,若能給予他們切實的幫助,必能收獲他們的衷心擁護。
其次成立“講武堂”,在這裡培養一批對自己絕對死忠且具備新思想的人才,為未來的發展儲備力量。
而後全力研究新式武器,對現有裝備進行改良,同時探索新的戰術,以此提升軍隊的戰鬥力,在這亂世之中,武力才是立足的根本。
最後加大貿易往來,積極積累財富,有了雄厚的財力支撐,各項計劃才能順利實施。
思路理清後,譚威決定先從難民工作入手,開州如今安置了大量的難民,此前雖籌得一些糧食,但分到災民手中時,數量卻十分有限,要想真正解決難民的溫飽問題,必須籌得更多的物資。
於是譚威再次親自拜訪城中的大戶人家,許以捐資而特權,再加上威逼利誘,大戶們有的麵露難色,有的則慷慨應允。譚威又馬不停蹄地前往各個寺廟,與住持們交談,以寺產和廟稅為拿捏,住持們權衡再三,最終也紛紛表示願意貢獻一份力量。此外譚威還拿出了部分軍糧,經過一番努力,共籌得千石糧食。
譚威並不滿足於此,僅靠這些還遠遠不夠,開州府專門設立了捐糧點,為了鼓勵更多民眾參與,譚威還破例印發“贖罪券”,他向民眾宣傳道:“捐出糧食,不僅能救助難民,還能為自己和家人積福,這是行善積德之事。”
寺廟和大戶配合造勢,民眾們出於信佛行善的心理,紛紛踴躍捐糧,一時間捐糧點前人山人海,大家排著長隊,將家中的糧食、衣物、生活用品以及蔬菜種子等物資源源不斷地送來,在短短十天內,便收到了近三千石糧食、五百多貫錢幣,以及大量的衣物、生活用品和蔬菜種子等物資。
在忙碌於難民事務的過程中,譚威也不禁回想起自己初到古代時的窘迫,那時戶籍製度嚴密,自己猶如無根之萍,沒有正式的身份,黑戶一般處處受限。
直到在靜海立下戰功,獲得了李七家產,才終於得以正式登記入戶,結束了那段沒有身份的日子。
喜歡明末第一狠人:先滅建奴再搶崇禎請大家收藏:()明末第一狠人:先滅建奴再搶崇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