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棣一聽陳羽要給自己當保護傘,短暫的錯愕之後,當即哈哈大笑起來。
隨後便連連附和。
陳羽則擺出一副互訴衷腸的樣子,繼續洽談起來,
一時間,
本來還有些板正的談話,突然就充滿了輕鬆的氛圍!
一陣說笑之後,
陳羽喝了一口茶,淡淡的說道:
“老朱,針對開啟恩科的好處,我剛才隻說了三點,而且也是最為淺顯的三點。”
“後麵的好處,當然可能說。隻不過相較於前三點更加深入,我說了你不一定能夠聽的懂。”
“但反正說都說了,老朱你要是感興趣,那我就接著講;若感覺沒意思,咱們也可以聊些彆的。”
朱棣聽後一愣,臉上的笑容漸漸收了起來。
還有更深層次的好處?
甚至深層次到自己都不一定聽得懂。
陳羽這樣說,倒是勾起了朱棣的好奇心。
他打起來十二分的精神,開口道:
“陳兄弟,你接著說就行,雖然我聽不懂,但我長長見識也行。”
聽見老朱的答複,陳羽意料之中的點了點頭。
在他問出這個問題的時候,心中已經有了答案。
畢竟這段時間陳羽對老朱已經相當了解了。
會不會沒關係,能不能聽的懂依舊無傷大雅。
隻要是關於朝政、是關於國家大事方麵,那都是好奇心拉滿,想要刨根問底。
美其名曰:
過過‘耳’癮。
陳羽都已經習慣了,他想了想,站起身來到窗戶跟前。
打開,向著外麵瞅了瞅。
好家夥,
這些夥計在尊重東家隱私方麵,一直都做的很到位。閒暇之餘,隻要沒有自己吩咐,那麼絕對不在自己附近晃悠。
就像現在,外麵一個人都沒有。
那自己說起來,也沒那麼多顧忌了。
陳羽將窗戶關上之後,重新坐回到座位上,淡淡的說道:
“老朱,就猜到你這家夥對國事方麵喜歡刨根問底。”
“我可以給你好好說說,隻不過,我接下來的話牽扯甚大,你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就行,千萬不要大嘴巴到處宣揚。”
朱棣點了點頭,他雖然能治國,但若讓他去參與恩科,還真不一定有信心高中。
陳羽在腦海中醞釀了一番後,緩緩開口說道:
“這一次恩科,乃是減弱甚至消除程朱理學的最佳機會!”
簡簡單單的一句話,卻使得朱棣心中掀起了巨大的波瀾。
他當即坐不住了,豁然站起身來,聲音也不由自主的加大幾分,
“陳兄弟,那可是程朱理學啊!”
“程朱理學建立百年,發展至今若是推翻……可是代表著與天下讀書人為敵!”
“而且當年強勢的洪武帝嘗試對抗過,但都以失敗告終!”
陳羽點了點頭,確實是強如老朱也沒能成功。
程朱理學可以簡單的總結為:
存天理,去人欲!
而就是這簡簡單單六個字,卻成為了文官拿捏皇帝的手段之一。
站著天理的角度,對皇帝指手畫腳。
皇帝反駁,那就是與上天作對。
皇帝自秦朝始皇帝時期,就被象征為上天的使者。
所以與程朱理學作對,即是與天作對。
但皇帝不可能喜歡有一個人站在身後,告訴皇帝什麼叫做踏馬的天理,什麼叫做按照天理的意思皇帝應該要做什麼,不該做什麼。
甚至貴妃要立誰,皇後誰來當……
這種在思想中存在反抗皇權的做法,尤其對於強勢的朱元璋來說,是最不能容忍的。
對此朱元璋采取了反擊。
但是這個反擊過程,讓老朱感到了莫大的阻力。
畢竟程朱理學經過百多年的傳播,無論是在思想界還是在基層社會,影響都已經很大了;
最終洪武帝選擇了柔和的方式,如刪減《孟子》中“民貴君輕”等蔑視君權的言論。
哪怕強如朱元璋,做到這一步後,也要給程朱理學一些甜棗。
事後立馬肯定了理學家們,長期以來推動社會自治的努力,還動用國家權力,在全國推廣理學家的做法。
比如他下令,對於那些地方上有名望的宗族,經常予以表彰,給予很高的政治榮譽。
在浙江金華下麵有個縣叫浦江縣,當地有一戶姓鄭的人家,人稱“浦江鄭氏”,治家有方,在當地很有聲望。
朱元璋賜予鄭家“江南第一家”的稱號,還給他們題寫了匾額。
朱棣覺察到了自己的情緒有些激動,做了幾個深呼吸之後,立馬調整了過來。
但身為久居高位的帝王,他如今罕見的有些失態,也是情有可原。
畢竟針對程朱理學,可比實施攤丁入畝難度還要大,簡直不可能完成。
再者,他感覺沒有必要去做這件事情。
朱棣沉吟了片刻之後,繼續說道:
“陳兄弟,程朱理學中的民貴君輕等蔑視君權的言論,已經過刪減。”
“如此對待皇權沒有什麼影響。那麼程朱理學說到底也還在皇權的掌控範圍之內,既然這樣,怎麼可能會成為亡國根源?”
陳羽見老朱一副打死都不相信的樣子,沒有立馬反駁。
畢竟當下,程朱理學儼然已成為華夏的信仰。
而這個信仰經過百年的發展,已經滲透到了天下的各個階層。
之所以將其定義為華夏的信仰,那就要跟程朱理學的誕生有關了。
唐宋時期,隨著門閥製度瓦解、科舉製興起,新興士大夫階層崛起,而傳統儒學在佛道思想衝擊下陷入信仰危機,亟待革新。
在此背景下,北宋程顥、程頤兄弟率先提出“理”為宇宙本源,將儒家倫理上升到本體論高度,奠定理學框架;
南宋朱熹則進一步構建理一分殊的宇宙論,提出“存天理,滅人欲”的倫理觀,並通過《四書章句集注》重構經學體係。
程朱理學融合佛道思辨成果,兼具哲學化、倫理化、世俗化特征,既以嚴密的理論論證封建秩序合理性,又通過教育與科舉滲透民間,最終在元代被確立為官方哲學。
至此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