華夏本土誕生了集儒、釋、道三教於一體的龐大信仰體係。
這一股信仰,影響華夏社會近七百年。
並擴散至東亞形成“朱子學”文化圈。
但陳羽明白,後世之所以覺得明朝滅亡得不同尋常,是因為這個王朝將諸多禍端彙聚於一身,實在難以避免亡國的命運。
其中土地製度上有藩王製的弊端,而在思想層麵則有程朱理學的影響。
陳羽神色平靜,淡淡的說道:
“刪除了就不用亡國?”
“老朱,有沒有可能,自程朱理學誕生的那一刻起,存在的“弊端”就是奔著亡國去的。”
“所以哪怕後人對此如何進行修改,都是換湯不換藥,因為它思想禍端的本質並沒有改變!”
陳羽的這一番話,使得朱棣的臉色不由自主的凝重起來。
甚至剛剛坐下的屁股,又有些坐不住想要重新站起來。
雖然朱棣對程朱理學並不怎麼精通,但自大明王朝建立起來的那一刻,這種思想就時刻出現在他的周圍。
朱標、姚廣孝等,都對他講解過這方麵的知識。
可以說,程朱理學早已成為貫穿社會各階層的思想脈絡,無論是皇室宗親,還是市井百姓,都無法脫離其影響。
隻不過對於普通民眾而言,更多的隻能被動接受這套思想體係罷了。
但陳兄弟竟然斷言,這套自上而下滲透整個王朝的思想體係,從誕生之初便暗藏禍端。
這聽起來著實有點像是……天方夜譚。
甚是荒謬!
可他轉念一想,此前陳羽剖析藩王製度的弊端時,自己最初也覺得對方誇大其詞,滿心懷疑。
但隨著陳羽抽絲剝繭般的深入闡釋,才驚覺所言不虛,其中確有深刻道理。
想到這,
朱棣略微激動的情緒,漸漸緩和下來。
應該是了,
陳兄弟擁有的才識,能夠使他比常人看的更遠。
這一點,哪怕妖僧姚廣孝都不如。
但哪怕知道程朱理學有問題,朱棣也下不了根治的決心。
畢竟之前麵對藩王製度的時候,姚廣孝好歹還站在朱棣的同一立場。
但麵對程朱理學的時候,姚廣孝會選擇站在哪一邊,朱棣都有些不確定。
因為三教精通的姚廣孝大師,也是程朱理學的堅定支持者!
針對土地政策可以讓姚廣孝執行。
但針對程朱理學的問題,又該讓何人執行?
又有何人可以去執行?
嚴格來說,又有何人配去執行!
此人在能力方麵,怎麼說也要與姚廣孝不相上下……
畢竟姚廣孝都能被影響。
可姚廣孝的能力朱棣是最清楚的,在這一點上挑選人選實在太難。
哪怕相近的,都不好找……
朱棣看著坐在自己麵前悠閒喝茶的陳羽,雙眸一亮。
他猛的一拍自己大腿。
真沒想到,自己有朝一日也會遇到燈下黑!
這不就是一個現成的妖孽嗎?
不要說姚廣孝了,哪怕是當初的劉伯溫都不及吧?
當人遭遇自身難以抵禦的巨大困境時,本能地會選擇回避,即便如朱棣這般人物也不例外。
儘管他在麵對重大危機時的承受力遠超常人,但要對抗一個在華夏大地深耕數百年、且以自下而上之勢蔓延的思想體係,尤其還是在洪武帝嘗試革新未果的背景下,朱棣內心深處,也下意識地不願正視這一思想可能存在的症結。
然而,
如今得知有能破解這一困局之人。
他心中積壓的煩悶瞬間消散,胸口也隨之感到前所未有的輕鬆暢快。
朱棣急忙問道:“陳兄弟,這程朱理學的思想,真能讓偌大的的大明亡國?”
“這我有些理解不了,能不能給我詳細講講。”
陳羽點了點頭,喝了兩口茶之後,先給朱棣也一並倒了一杯,想著讓老朱去去火,省得一驚一乍的,這才緩和開口說道:
“首先,程朱理學主張的核心思想,是“存天理,去人欲”,但這個思想的本質是扼殺情感,甚至是人的天性!“
“如果真要按照理學所說的天道,一人的成長或許就有些不完美了,甚至不能成為一個人。”
“若任由這種思想主導發展,底層的百姓大概率會淪為沒有自主思想的行屍走肉。”
“百姓的思想本就大多源自上層階級的灌輸,即便他們成為‘提線木偶’,但對王朝而言尚不致命。”
“但倘若皇帝也深陷其中呢?當帝王被程朱理學的框架禁錮,失去獨立思考能力,即便手握兵權、看似並非傀儡,國家的走向也必然扭曲,最終隻會成為朝中那些抱持程朱理學的學者們,謀取私利的工具!”
陳羽這可不是假設,而是曆史正常軌跡。
明朝的士大夫集團,在洪武一朝與永樂一朝,雖然也可以打著程朱理學,要求皇帝們這個應該怎麼做,那個應該怎麼做。
但畢竟不敢做的太過火。
畢竟,雖然程朱理學有問題,但洪武帝與永樂帝還沒有覺察出來亡國的味道,一時間也下不了很大的決心,將程朱理學徹底推翻。
可若是讓這兩位馬上皇帝覺察出來,那可就要血流成河了。
所以這兩個時代的士大夫們很安穩。
但後麵的幾位皇帝就慘了,幾乎都是被士大夫們指揮著走的。
土木堡之變是明朝文官政權的轉折點。
此戰役之後,
文官開始淩駕武官之上,又再次回到了宋朝時期文治武功的情況。
皇帝們每天被學習理學的翰林們教導天理,要做仁義的君主,不能貪圖享樂。
但輪到用理來約束自身,卻似乎少有執行。
說白了,就是一群偽君子,想要去打造一位真君子。
明朝最嚴重的土地兼並,在末期最為甚之。
但是觀察那些背後的獲利者,無外乎這些士大夫們。
所謂的愛民,不過隻是口號。
明朝著名的東林黨,也是這些理學家們最真實的寫照,在利益和儒學中的“忠君愛國”麵前,還是利益要重要。
哪怕在國亡麵前,也依舊如此。
那個時候,
皇帝要是想要出麵,他們就會搬出程朱理學中的理進行限製。
所以明朝末年,在沒有馬上皇帝的條件下,很難有翻盤的可能,甚至是一個必死的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