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在清朝麵臨亡國危機時,民眾卻因長期受程朱理學桎梏,感性意識極度匱乏。
難以被激發保家衛國的熱忱。
反而容易因思想根基薄弱,輕易被侵略者動搖立場。
甚至淪為外力利用的工具。
何其悲哀!
朱棣現在已經承認了在陳兄弟講解的第四條科舉好處時,但他感到了莫大的理解難度。
果然如陳兄弟所說,講了他不一定能懂。
隻能過過‘耳癮’。
但朱棣的腦海中還是在努力消化著這些信息。
他沒有想到,今日出宮本來是為了打發時間,結果現在看來,他竟然再次觸碰到了一件足以影響王朝壽命的事情。
陳羽頓了頓,繼續說道:
“眼下,支持程朱理學的士大夫群體,已在天下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,甚至一股約束皇權的思想框架正悄然成型。”
“不過朝廷亦可順勢而為,借恩科之名,從中選拔出針對程朱理學思想的官僚班底。”
“依我所見,按程朱理學的‘理性’邏輯,他們必然反對朝廷提前舉辦科舉,多半是祭出祖製,或是煽動士人拒絕參與恩科,試圖迫使朝廷妥協。”
“但越是這樣,選拔出來的人才就越對朝廷有利;”
朱棣聞言點了點頭,如今的祖製,確實已經成為了程朱理學那幫家夥用來限製皇權的框架。
出海就是如此。
一群偽君子,自己下西洋的時候,百般阻攔,可是反觀他們呢?
沒少從海洋貿易中獲利!
但自己身為馬上皇帝,他們不敢做的太過火。
因為過火,自己真的會殺人!
但關於恩科方麵,程朱理學那幫家夥也一定會有所行動。
就像陳兄弟口中,阻止讀書人拒絕參加恩科,迫使恩科取消,也是有可能的。
可這確實方便了朝廷。
畢竟,一下子就篩選掉了許多程朱理學者。
陳羽喝了一口茶後,繼續說道:
“為了針對的更加徹底,我建議選拔的人才,多為山東一代士族!”
朱棣聞言眼睛一亮,好像猜到了什麼。
隻見陳羽伸出了兩根手指頭,比劃著:
“當一個國家的主流思想被推翻之後,一定要有另外一股思想將其代替,否則大明就會亂套。”
“而唯一有資格也有實力代替程朱理學思想的,唯有儒家思想!”
朱棣頓時明悟,主動結果陳羽口中的話茬說道:
“陳兄弟我懂了,之所以這一次恩科選拔錄用的人才,著重選擇山東士族子弟,那是因為以山東孔家為首的士族,自大秦之後,就被曆朝曆代的君王推崇。”
“而人們隻要一談及山東,首先聯想到的就是儒家思想,而且在程朱理學影響整個天下的情況下,也無法滲透山東的儒家勢力!”
“但若是想要對程朱理學開戰,那麼勢必會大批量的裁撤官員,但朝廷的遠轉,有必須要讀書人,所以在這個過程中,山東士族將會是皇權最為有力的盟友!”
朱棣一口氣說了許多,但說完之後,感覺現場突然安靜起來,他抬起頭來,發現陳兄弟正用一股很詫異眼神打量著他。
陳羽雙手環於胸前,仔細端詳著朱棣,隨後快步來到老朱跟前,也不說話,就是這樣打量著。
直到朱棣感覺被盯的雞皮疙瘩都起來了,他有些不自在的問道:“陳兄弟,有什麼不對勁的地方嗎?”
陳羽擺了擺手,打趣道:
“這倒是沒有,隻是我沒有想到,老朱,你對如今儒家思想的影響力了解如此清楚也就罷了,竟還懂得運用平衡之術!”
“這足以證明你在政治一道上,其實是有些天賦的,若是在朝堂上謀求個官職,好好打磨一段時間,將來一定可以在仕途上有份好前途!”
“隻是可惜……老朱以你的才識,注定無法通過恩科,也就是拿不到朝廷的敲門磚。”
“這注定咱哥倆將來無法在朝廷上並肩作戰!”
並肩作戰?
朱棣一愣,隨後心中有些惡趣味起來。
他倒想要看看陳兄弟通過恩科,步入朝廷之後,看見自己真實身份,他就以永樂帝的身份,當麵詢問一句
“能否與陳兄弟並肩作戰否”,
那會是何等場景?
陳羽嘖嘖了兩聲,繼續說道:
“但話又說回來,你所說與我想的除了一小部分有出入之外,其他的都大差不差。”
“不錯,值得表揚!”
聽見陳羽實打實的讚揚,朱棣突然感覺有些不好意思起來,他嘿嘿笑了笑。
旋即,
學著陳羽平時謙虛的模樣,說道:
“我老朱在政治一道上進步神速,不都是平日裡受到了陳兄弟你的熏陶,若是連這些簡單的問題都看不明白,那平日裡的‘課’豈不是白聽了?”
“現在看來,也算跟著陳兄弟學了一點皮毛,效果顯著。”
呦嗬?
陳羽一聽,當即樂了。
他忍不住拍了拍朱棣的肩膀,毫不謙虛的說道:
“不錯,真是不錯!難得老朱你這一大把年紀,胡子都花白了,還能有這麼強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欲望!”
“既然如此,那麼我必須好好給你說說,到底如何用儒家思想平替程朱理學!”
朱棣點了點頭,一臉期待的看著陳羽。
他希望陳兄弟口中的獨到見解,能夠幫助大明扭轉這扭曲的程朱理學思想。
從而將大明思想上的禍端,徹底鏟除!
陳羽抿了一口茶,潤了潤嗓子之後,淡淡的說道:
“雖然程朱理學乃是三教合一的產物,但他本質上卻與孔子的儒學同屬儒家範疇。但二者之間的差彆巨大。”
“而孔子儒學源於春秋禮崩樂壞的現實,以“仁”“禮”為核心,強調“性相近,習相遠”,注重倫理實踐與德治,通過具體事例闡釋道德,主張以禮節情,具有實踐導向和開放性,是“以人為本”的人倫之學;”
“而程朱理學形成於宋代儒學應對佛道挑戰的背景下,以“理”為宇宙本原,提出“存天理,滅人欲”,將人性分為“天命之性”與“氣質之性”,通過“格物致知”構建思辨哲學體係,將儒家倫理與君主專製結合,成為官方意識形態,屬於“以理為本”的思辨哲學。”
“如此二者的區彆就清晰明了,孔子儒學重情重君;程朱理學重理重臣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