眾人都是頗具政治頭腦之人,心中不是很樂觀。
認為哪怕最終贏了,代價也很巨大。
可看著朱棣一副勢在必行的樣子,眾人一時間都不想做這個出頭鳥,主動出言。
畢竟若是永樂帝真正決定的事,商討隻是走走過場,而事,那是一定要執行的。
一時間,現場的氣氛有些壓抑。
經過一番沉寂,最終還是朱高熾再次費力的站起身來,對著朱棣拱了拱手,正色道:
“陛下,這件事情牽一發而動全身,兒臣懇求陛下酌情考慮。”
“再者,陛下若是擔心開啟恩科程朱理學那一幫人會在暗中使絆子,說到底也就雷聲大雨點小,不足為懼!恩科還是可以正常進行。”
“更何況朝中信奉程朱理學的官員,雖然大多不是身居高位,但奈何人數眾多,也算是支撐朝廷運作的根基所在。”
“與這一股勢力進行硬碰,兒臣認為此舉無疑是另外一場靖難!帶給國家的損傷,實在是太大了,實在不是明智之舉啊!”
一聽損失巨大,還不待朱棣發表意見,夏原吉就忍不住站出來說道:
“太子所言極是,無論是朝中還是民間,信奉程朱理學的人極多,這一切都源自程朱理學在華夏這片土地上發展數百年。”
“陛下,數百年啊!這麼長的時間內,程朱理學這股勢力所積累的人脈與能量,朝廷若想要對抗,勝也是慘勝!”
夏原吉憋屈啊!
一場靖難對於國家的損失,他可是花了好大的精力,這才不至於使得國庫崩潰。
可永樂帝登基之後,二話不說,編纂大典,下西洋,興建運河等等工業,就像是下餃子一樣,一個一個的下鍋。
絲毫不管燒火的柴火夠不夠!
這讓本就不富裕的國庫雪上加霜。
好在,後期有陳羽的一係列物件,可以用來幫助國庫緩解一下。
但也不至於支撐國家再展開一場比靖難規模還要大的‘內戰’!
見有人做出頭鳥表態,六部尚書與其他官員這才敢放開言語,直言進諫起來。
意思很明了。
皇帝來年開春還要親征漠北,這是解決外患,那麼在這之前,提前通過恩科選拔出來一批官員協助後方,完全可行。
但若對抗程朱理學,那麼定然不是幾個月、幾年時間就可以完成的。
如此一來,外患與內鬥同時進行……
哪個國家經得起如此折騰?
討論到最後,在場除了朱高煦與朱高燧二人外,其餘的人全部統一了戰線,明確懇求永樂帝三思而行。
朱高煦見此一幕,冷哼一聲,站出來,大聲的說道:
“陛下,打仗講究的就是一個士氣,如今您剛剛提出作戰對象,那麼我們這些為人臣子的,理應拿出相應的作戰方案才對。可卻一個勁的在這裡怨天尤人,長他人誌氣、滅自己威風!我實在是看不下去了,”
“這件事情對不對兒臣不在乎,能不能行兒臣也不在乎,隻要陛下您下旨,給兒臣兵馬,我願意來做這個先鋒!”
“針對程朱理學的第一刀就砍向翰林院!兒臣願帶兵,按照翰林院名冊一個一個殺,保證絕對不會放過任何一條漏網之魚!”
朱高煦說完瞥了一眼在座的各位官員與老大,眼底的不屑一閃而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