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棣道:“當他們得知海外的另一片陸地上,隻要登陸,就將擁有比大明多的多的土地,那麼誰會為了守護家鄉的一畝三分地,而去放棄一片森林?”
“如果相關的換家政策頒布後,若沒有人願意去,那就是朝廷給出的利益不夠高,僅此而已!”
陳羽點了點頭,他沒想到在人性理解方麵,老朱竟能有這樣獨特的見解。
但不得不說,話糙理不糙。
人都是逐利的。
傳說中‘清高’的聖人當然也有,但若放在龐大的人口基數中,隻能說是鳳毛麟角般的存在。
夏原吉想了想,重重的點了點頭,沉寂了半晌,忽然抬起頭來問道:
“人人都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權利,可不管這些人遷徙到哪裡,都是我大明的百姓,但若真的遷徙過去,海外的陸地上,好像除了人之外,其他的什麼都沒有啊!”
“若是想要緩解大明的人地矛盾,那麼遷徙過去的人數一定不少。我對農作物一行也是有些研究,大明小麥等作物,放在海外的那片土地上,適合成長嗎?再者,耕種的家夥,房屋,還有其他的所有日常所需,那邊好像也沒有吧?”
“遷徙過去之後,總不可能不管百姓死活了!”
朱棣聽後讚賞的看了一眼他的這位戶部尚書,不愧是擔負起靖難之後百姓安置問題的能人,對於百姓安置問題想的就是周到。
但也必須周到,畢竟若是想要將換家戰術貫徹下去,那麼就一定要將永樂時期存在漏洞扼殺在搖籃當中。
否則,誰知道後世之君會不會走歪。
陳羽端起茶杯潤了潤嗓子,笑著說道:
“考慮的很全麵,但這個問題其實不需要擔心。首先,最開始一部分遷徙到海外陸地上的人,生產方式上遠離華夏,肯定無法得到太多支援。這個時候,無論是麵對土地開荒還是翻土、還是修建房屋等,都要花費不小的時間與精力。”
“這件事情本來就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。而且我也相信大明數年之後,就可以誕生出更加先進、效率更高的農耕器物。那個時候,人們擔心的不再是農耕時間不夠的問題,就可以從大量的農耕時間中抽身做其他的事情。”
“但話又說回來,華夏上的人口,不僅對於故土有著牽絆,對於血脈則更加的重視。隻要土地夠,糧食管飽,那麼大明百姓生娃的速度,將超乎你的想象!”
“在這種情況下,人地矛盾其實一直都存在,哪怕將來沒有小冰河時期,也還是有三百年王朝周期。到了那個時候,大明還是會麵臨兩個問題:一個是對外擴張土地,還有一個就是對內減少人口!”
話落,夏原吉皺眉沉思著。
人地矛盾的事情,之前陳羽已經講解過,即便憑借化肥提升土地肥力,或是推行下西洋以海外物資補給國內的策略,他認為終究也會有爆發的那一天。
畢竟三百年是大明這片土地上所能承受的範圍,哪怕有外力,能做到的也隻能是將這三百年延續到五百年,六百年,隻要大明的領土不變,那麼這樣的威脅根本無法消除。
而積壓了六百年的人地矛盾,爆發起來,一定會比三百年的更加慘烈。
到時候,華夏這片土地還是逃脫不了屍橫遍野的結局。
除非,大明的百姓都不願意生育了。
但這種情況怎麼可能會出現?
一個家庭多,每多一個人口就相當於多了一個生產力,多一份收入,這才是百姓願意在物資充裕的情況下,不停生育的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