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至剛本來在陳羽深入、全方麵的分析下,情緒高昂的附和幾句。
但慢慢的語調降了下來,情緒也隨之重新低落。
“唉!”
“陳老弟,實話告訴你,我在幾個部門之間針對恩科後續討論的話題,雖然沒有你分析的那樣全麵,但也相差無幾。”
“我們當然也清楚人才的重要性,也知道這樣做能夠增加讀書人對於永樂一朝的好感。”
“但難就難在將那些落榜的學子留下來,留多少人,留下來之後,還需要額外增加大量的錢財。”
“這些隨便拿出一件,都是爭論不休、令人頭大的難題!”
陳羽聽後,微微頷首道:
“李老哥,問題的難點其實可以歸結為一處,就是既想要在錄取更多人才的同時,又想要不給朝廷國庫增加負擔。”
“可對?”
李至剛想了想,鄭重的點了點頭。
眾所周知,
既要又要,很難同時進行,就像魚跟熊掌不可兼得。
陳羽笑了笑,打了一個響指說道:
“這好辦,可以新建一個類似於國子監那樣的機構,然後將那些在某一領域擁有才能的落榜考生,放到裡麵去。”
“讓他們在裡麵進行學習、深造,若是期間有能力突出者,直接錄用朝廷入仕名單;若是能力差一把火候,則讓他們繼續參加三年之後的科舉即可。”
“重新建設一個類似於國子監的……機構?”
李至剛眉頭微皺,喃喃重複著陳羽的解決辦法。
華夏古代教育史上,國子監在魏朝時期就已經設立,它作為最高學府,承擔著培養國家精英人才的重任。
國子監的學生統稱為‘監生’,學生來源各異,包括地方學校選拔的優秀生員、官員子弟、皇親國戚等。
隨著時間推移,國子監的性質逐漸發生變化。
從洪武初期優中選優、追求學術卓越的高等學府,逐漸演變成為一個招收特權階層子弟的場所。
在建文時期,國子監其實已失去了初創時的意義,主要成為世家子弟獲取功名的捷徑,教育質量大幅下降。
陳羽鄭重的說道:
“國子監作為自魏朝以後,代表國家的最高學府,主要目的是為了幫助國家培養、儲備人才。”
“結果呢?發展到現在,反而成為了特權階層的工具!”
“縱觀國子監在大明的曆史,我們可以看到它經曆了從嚴謹學術到逐漸腐化的過程。這一過程提醒著我們,教育機構必須保持獨立性和學術純潔性,避免被外部因素過度乾預。
“因此,針對國子監的改革,我認為可以對不同階級的學子,進行分流。給每年落榜,但在某一領域有才華的學子,安排進入新建設的學府進行學習,給予這些人才一定的保障。”
“對了,新建立的學府我將其稱之為‘大學’!而大學裡麵的學生我將其統稱為‘碩士生’!”
陳羽頓了頓,繼續說道:
“李老哥,有著國子監跟監生在前,那麼大學和碩士生理解起來也相對非常簡單。大學的作用就是能夠收攏大量落榜才子,給他們提供一個由朝廷供養的學習場所。”
“招生情況,可以按照每屆科舉的人數來定。至於大學建設的地點,可以在京師找塊空地,劃出一片區域,用來建設校舍、學堂、食堂!”
“這樣一來衣食住行都可以做到有效保障!”
李至剛沉默著,思索起陳羽提出建議的可行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