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樣的目的,還是為了在講述論點的時候,獲得文臣武將的好感。
畢竟誇對方就是動動嘴皮子的事,也是能夠花費最小代價,獲得對方好感的方式之一。
為什麼放著不用?
其實日常生活中,若是養成誇人的習慣,不僅能與周圍人相處的非常和諧,更能養成一個良好的好人緣。
陳羽慷慨激昂的言論一出,勳貴武將隊列,各個麵露笑顏。
有的腦海中開始追憶跟隨著永樂帝一起,在靖難當中浴血奮戰的場麵。
還有的人,是從洪武遺留下來的老將。
他們也不由陷入到在洪武之時,與元軍作戰的波瀾壯闊。
一時間,勳貴武將心中開始熱血上湧。
說實話,打天下的時候,不知道有多少人羨慕他們這些勳貴武將的勇猛,但隨著和平時期到來,武將的聲音漸漸沉寂下去。
沒辦法,打天下他們是一把好手,可在這和平年代,治理國家,那就輪到文官的天下了。
這種屬性,也使得文武雙方千百年以來,互相不對付。
而陳羽用他那魁星的身份,說出來了這樣一番對於武將功績的肯定與誇耀,可以說直接說到了他們的心坎上。
不少武將換上好感眼鏡,重新打量著站在份奉天殿上,侃侃而談的俊朗少年,眼中的讚賞之色,毫不掩飾。
彆看這位大明永樂一朝的魁星,年紀輕輕,看上去也就二十出頭的模樣,人生閱曆也不多。
但說出來的話,卻比那些文官討喜多了。
而且講述的事實,也沒有添油加醋。
建文一朝倒行逆施,洪武一朝反對暴元,其中軍隊的數量固然重要。
可若是沒有他們這一幫勳貴武將,這些能夠帶兵打仗的善戰之人,大明能是現在的樣子嗎?
陳羽這次在誇讚對方的同時,拋出自己的論點,不得不說效果很顯著,成功的將在場的勳貴武將折服。
這種理論,可以說是辯論賽中的高級辯法了。
論點拋出來之後,無需勳貴武將接受。
因為這是事實,而事實勝於雄辯。
若是這個時候有勳貴武將站出來反對,那不是打全體勳貴武將的臉,打你自己的臉。
這種人要麼是居心不良,要麼就是腦子不好使。
而陳羽相信,能夠站在大殿之上的,腦子應該沒有不好使的。
若是有,估計早早的就腦袋搬家了。
哪裡還會等到這個時候來質疑自己。
……
勳貴武將那邊被誇的麵露喜色,文官隊列呢?
一個個也是心花怒放!
他們個個都認為,陳羽目光如炬。
看待問題就是全麵,懂得他們這些文官在朝中嘔心瀝血,幫助那些勳貴武將收拾爛攤子。
這種認同與誇讚,不是他們文官之間的互吹互捧,而是一個剛剛入仕第二天的魁星,所代表著民間的聲音。
這樣的說法,聽起來更加的真實,有感覺!
陳羽是個了不得的明白人啊!
他們這些文官世家的子弟,大抵從未細想過家族中那些掌權的先輩,是熬過多少不眠之夜、付出多少旁人難及的心血,又啃下多少卷帙浩繁的聖賢典籍,才掙得如今這門楣與地位。
可他們自出生起,便裹在現成的富貴裡。
仿佛這份尊榮本就與生俱來。
啟蒙時有名師手把手教導;稍長便能憑家族勢力踏入國子監這座官場捷徑;到最後,長輩更是早為他們打通關節;
讓他們無需經曆寒窗苦讀的煎熬、無需嘗遍基層曆練的艱辛,便能輕鬆在朝中謀個閒職,或是在地方占個安穩官位。
這般一路鋪就的坦途,早已磨平了他們對先輩嘔心瀝血的敬畏,更讓他們忘了這份家業背後藏著多少不易。
同樣是年輕後輩,陳羽這個年輕人,卻偏偏能讓在場的文官們生出一種‘被讀懂’的觸動。
他們認為陳羽或許沒有世家子弟的先天優勢,卻更懂這份仕途的重量,更能共情他們曾走過的艱辛。
這份通透,反倒比那些養尊處優的世家子更顯難得。
唉!
陳羽咋就不是自家弟子!
但不得不說,像陳羽這樣的卓越青年,寫出這種奏疏,並在永樂一朝的首屆恩科中取得那樣的成績,也合乎情理了。
無數文官對著陳羽默默的點了點頭,心中更是毫不吝嗇的讚賞。
他們好像有些理解陛下為什麼讓陳羽參加常會了,陳羽的優異,使得內閣的身份不匹配。
看來若他們猜測不出錯的話,再過他個三四十年,給陳羽一點成長時間,此子很有可能成為朝中的一方正二品大員。
成為某一部門的領軍人物。
朝堂上的文官,根據陳羽到目前為止的表現,與陛下對於陳羽的態度,仿佛已經看見了陳羽的將來。
當然,他們所能想到陳羽能夠坐到的最高位置,無外乎正二品大員。
畢竟眼前朝中的勢力是這樣分布的。
根本不會聯想到,內閣會發展成巨無霸一樣,力壓朝中各個部門之上的存在。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而其中的內閣首輔,更是會有那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的特權!
……
大殿之上,
那些對於陳羽第一次見麵,並且不熟悉的人,都對陳羽今日的表現,給出了極高的評價。
朱棣等幾個跟陳羽相熟的人,就更可想而知了。
雖然早就知道陳羽的才華,放眼古今都是一絕。
可是沒想到陳兄弟今日第一次參加常會,不僅沒有絲毫怯場,而且還能做到自始至終掌握著演講節奏。
並且在這演講當中,還能不斷收獲滿朝文武的好感,甚至說的朱棣都深感觸動。
朱棣雖是大明的第三位皇帝,但細究起來,他與開國之君洪武帝的境遇,其實相差無幾。
想當年,
他發動靖難之役,曆經數年征戰才定鼎天下;而洪武帝當年也是先驅逐元軍,再與各路起義軍浴血廝殺,才打下大明江山。
兩位帝王,都是憑著手握兵權、兼具文韜武略的真本事,一步步登上了皇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