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漢朝為例。
自漢高祖劉邦肇基大漢,經惠、呂二朝至漢景帝,帝國始終奉行黃老之學的治國理念。
這一時期的核心政策圍繞輕徭薄賦、與民休養生息展開。
減免賦稅以減輕百姓負擔,減少徭役以保障生產時間,避免大規模興作與征戰,讓曆經秦末戰亂、楚漢相爭的社會經濟得以逐步複蘇,最終成就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麵。
為大漢王朝奠定了堅實的物質根基與穩定的統治基礎。
然而,當曆史的車輪駛入漢武帝時期,治國理念與國家戰略發生了根本性轉向。
黃老之學的‘無為而治’逐漸退場,儒家倡導的‘王道’思想成為官方主導的政治哲學。
與之相伴的是國家核心任務的轉變。
此前以恢複生產、積蓄國力為首要目標的保守策略,被強化軍事、北擊匈奴的激進戰略所取代。
事實上,這兩種看似對立的施政理念,並無絕對的對錯之分。
它們的更迭本質是‘因時製宜、因地製宜’的必然選擇。
若沒有文景二帝數十年如一日的休養生息,沒有糧倉充盈、府庫豐實的文景之治作為支撐,漢武帝時期大規模的軍事動員、長期的對匈作戰便無從談起。
缺乏糧草、財帛與人力儲備,任何軍事行動都將成為無源之水。
反之,若漢武帝延續黃老之學的保守策略,僅專注於發展生產而在軍事上對匈奴持續妥協,那麼即便漢朝積累了巨額財富,也不過是匈奴眼中富庶而無防備的肥羊。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數代之後,帝國可能因缺乏軍事威懾力而陷入被動,甚至麵臨生存危機。
這段曆史清晰地印證了一個核心規律:
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時代需求,國家的發展目標與施政方向必須隨環境變化而調整。
開國之初為穩定政權、恢複元氣所製定的政策,必然無法適配數百年後帝國在疆域、國力、外部環境等方麵的新變化;
唯有根據實際情況動態調整策略,才能確保王朝始終沿著正確的軌道前行。
而朝中大部分文官都能想到這一點,也就是開國之策,還有前朝延續下來的政策,不可能所有的都延續下去。
可不延續的話,就需要有擅長其他學問的人,站出來帶著國家轉向。
而這個人才從哪裡來?
今日陳羽算是一刀斬到要害,說到了問題的關鍵。
開設一個可以容納各個理念、講義的大學,為朝廷培養各個學問的人才。
那麼等到朝廷需要那些人才了,到時候直接招生不就好了!
瞬間,想到這一點之後,紛紛感覺陳羽的驚才絕豔。
畢竟,這種大學學科理念,早早誕生了數百年。
能夠驚豔眾人,也在情理之中!
在眾人感受著陳羽的先進想法時,陳羽繼續說道:
因此,大學之中的教師群體,必須涵蓋對不同學派、各類學說的研究者與深耕者。
“畢竟,在時代不斷向前演進的過程中,我們無人能預判未來哪一種學問理論,將更契合國家治理政策的實際需求。”
“想必各位朝中上官都明白,臨陣磨槍的應急之法終究隻能解決表麵問題,無法觸及根本。”
“基於此,朝廷應當儘早布局、提前籌備,確保無論未來時代風向如何轉變、國家政策如何調整,都能在大學這個學術陣地裡,找到鑽研對應學問的教師與研習相關理論的學生,進而讓他們能夠及時投身於國家建設,為朝廷效力、為社稷儘責。”
喜歡大明:我的絕世才學震驚朱棣請大家收藏:()大明:我的絕世才學震驚朱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