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種局麵對皇權的影響極為深遠。
皇權的權威性不斷下降,皇帝逐漸失去了對朝政的絕對掌控權,成了文臣集團手中的象征;
重大決策需征得文官同意,稍有不從便會被以天人感應施壓,甚至被指責為失德之君;
聽到這裡,朱棣的雙眸中閃過一絲冰冷的殺意。
宋朝皇帝被文臣如此擺布,簡直如同牽線木偶,這與大明洪武、永樂兩朝皇帝始終壓文官一頭的局麵形成了鮮明對比。
他深知,若大明後世之君重蹈宋朝覆轍,大明的基業必將動搖。
因此他絕不容許宋朝的悲劇在大明上演。
陳羽沒有停歇,繼續說道:
“天人感應學說除了壓製皇權,還被文官集團頻繁用來維護自身利益。隻要朝廷頒布的法度觸犯了他們的既得利益,他們就會搬出‘天災’‘異象’說事,以‘上天示警’為由迫使皇權讓步。”
“北宋時期的王安石變法,就是最典型的例子。王安石變法核心目的,是解決宋朝積貧積弱的問題,內容涵蓋多個領域,取得了顯著成效。”
“變法實施後,北宋政府的財政收入大幅增加,農民負擔有所減輕,流民數量明顯減少。”
“軍事上,北宋軍隊多次擊敗西夏軍隊,收複了河湟地區,扭轉了此前對西夏屢戰屢敗的局麵,這是北宋中後期少有的軍事勝利。”
“然而,王安石變法觸動了文臣守舊派的核心利益。變法中的“青苗法”“市易法”抑製了地主豪強的土地兼並與商業壟斷,方田均稅法的重新丈量土地,按土地實際麵積征稅,讓此前隱瞞土地、逃避賦稅的士紳階級,不得不繳納更多賦稅。”
“這些措施直接損害了士紳階級的利益,他們隨即以天人感應為由,對變法展開猛烈攻擊。”
“宋神宗熙寧七年,北方爆發蝗災,以士紳階級為首的文官集團大臣紛紛上書,稱蝗災乃變法所致,王安石變法擾動天下,觸怒上天,故降災懲罰。司馬光在《與王介甫書》中更是直言:今蝗災遍野,民不聊生,此皆變法之過也。陛下若不罷黜王安石,廢除新法,恐上天震怒,災禍更甚。”
“神宗雖曾力挺王安石,但在天人感應的輿論壓力下,最終動搖了。下詔罷免王安石的宰相之職,將其外放江寧府;”
“王安石罷相後,士紳階級為代表的文官集團逐漸掌控朝政,將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全部廢除。
“新法的廢除,讓北宋再次回到了積貧積弱的老路。經濟上,流民問題再次凸顯;軍事上,軍隊戰鬥力迅速下滑,對西夏、遼的戰爭再次陷入屢戰屢敗的困境。”
“其實以今人的目光來看,當時守舊派反對王安石變法的理由看似冠冕堂皇,實則本質上就是為了維護士紳階級的既得利益。畢竟改革的核心目的,本就不是保障少數人的利益,而是為了讓國家強盛、百姓安居。”
“王安石變法的實踐已經證明,隻要堅持改革,北宋完全有機會擺脫積貧積弱的命運。可惜的是,在天人感應學說的綁架與守舊派的阻撓下,這場本可挽救北宋的改革最終以失敗告終,而北宋也在變法失敗後,一步步走向了滅亡的深淵。”
陳羽瞅了一眼陷入沉思之中的朱棣和夏原吉,聲音低沉的總結道:
“天人感應從千年前誕生以來,肩負著統一思想、加強皇權統治的大任,到千年以後成為了儒家手中的降龍術,用來對抗皇權,用於自身牟利的利器。”
“可以說,曆經千年的時光,天人感應的任務已經完成,如今留在世上,不僅沒有作用,反而還是一個累贅!”
“我想,天人感應學說,在大明永樂一朝,可以給它畫上一個休止符了!”
給天人感應學說,在這個時代畫上休止符???
朱棣、夏原吉聽到這番言論,瞳孔不約而同驟縮。
朱棣深吸一口氣,腦海中快速思索著這件事情的可行性。
最終得出的結論是,天人感應學說應該在大明永樂一朝徹底終結!
他在陳羽的講解下,知道了天人感應學說的誕生原因、發展過程,以及這種過程中和皇權之間的關聯。
不得不說,天人感應學說剛剛誕生的那幾百年時間裡,在鞏固皇權威嚴,震懾天人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。
然而隨著時代的推移,皇權的威嚴深入人心,震懾天下;
反觀天人感應學說卻是早就變了初心。
或者說天人感應學說的這一套理論,並沒有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所改變。
但儒家也和皇權一樣,在天人感應學說之下,不斷壯大,壯大到一定程度之後,產生了不一樣的心思和訴求。
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宋朝時期的:
士大夫和天子共治天下!
一幫拿著天人感應學說的士紳階級,試圖通過儒家來瓜分天子手中的權柄,甚至壓了天子一頭。
如今儒家的這個勢力,已經成了氣候。
也就是說,當那些士紳已經體驗過瓜分皇權的好處,再讓他們交出手中的權利,做一個老實本分的臣子,他們願意嗎?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定然不願意。
這明顯和朱棣的意誌相違背。
畢竟朱棣要做的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功績,而要做到這一步,必須要在全國範圍內,來一場史無前例的變法。
之前陳羽在講解過程中,參雜了對於國家變革的看法,再聯係到陳羽進入朝堂之後,大學的建議。
朱棣隱隱猜測,陳兄弟這是在為變法做準備。
陳兄弟的能力,朱棣非常相信。
他更加相信大明將來會在陳兄弟的變法之下,變得更加富強。
隻不過,既然是變法,那麼一定會有保守派和守舊派。
至於為什麼一定會有這樣的二者劃分也很簡單,那就是被新發觸碰到利益的就是守舊派。
守舊派也是變法的最大阻力。
所以在變法之前,一定要將這些阻力儘可能的消除。
否則,北宋時期王安石的失敗變法,就是一個最簡單的失敗案例。
而守舊派的最大勢力,不用想都知道是那幫士紳階級。
而士紳說到底都是儒家中的中堅力量,他們的反對手段無非就是借助天人感應學說,在民間製造輿論。
變法不是一蹴而就,而是需要數年、甚至數十年的改革,才能看到效果。
所以變法的前期非常脆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