彆送催更符了,讓我多攢點吧)
秋日的陽光斜斜地投射進三河縣一座並不起眼的小院,張克端坐在一張榆木桌前。
桌上攤開的燕京城地圖已被紅黑兩色的墨跡劃分成若乾區塊,旁邊堆疊著厚厚的賬冊與文書。
——紅色圓圈代表已清理完畢的街區,黑色三角是發現大量屍體的區域,藍色線條則是新規劃的排水溝渠。
“兄長,這是最新的燕京工程進度。”
吳啟將一摞文書放置在案幾之上,手指在虛空中比劃著,“按照當下的速度,入冬之前頂多能夠完成五分之一城區的簡易修複,能夠安置的人數不到一半。”
張克的眉頭緊緊擰成了一個結。
他原本以為憑借充足的人力以及自己在工程管理方麵的經驗,三個月能夠完成一半的工程。
如今看來,原計劃半年的工期至少要延長至一年。
顯然,某東方大國基建狂魔般的能力讓張克產生了嚴重的誤判,低估了燕京重建規模的浩大以及困難程度。
吳啟輕咳一聲,翻開另一本賬冊:“清理工作比預想的更為複雜。僅是北城那一片,就挖出了兩千多具屍體,廢墟處理起來……確實比預想的要慢。”
“物資情況如何?”張克頭也不回地問道。
“物資倒並不匱乏。”
吳啟翻著賬冊說道,“我們人力充足,有運河運輸,糧食、木材、煤炭的供應都不短缺,磚廠也搭建了二十座,日夜趕工實行三班倒。”
張克轉過身來,眼中閃過一絲銳利的光芒:“人力如此充足,進度卻跟不上,問題究竟出在哪裡?”
“在於組織。”
吳啟直言不諱地說,“我們的管理人員,算上基層軍官監督不足兩千人,燕京百姓有幾十萬。
由於之前裡正坊長我們選用的也是平民,他們缺乏管理經驗,需要時間來適應。
很多人都聚集在容易施工的區域,而一些偏遠的街巷卻人手不足。
百姓雖然踴躍參與,但缺乏調度組織,他們需要時間來學習。”
張克走到桌前,手指在地圖上畫了幾個圈:“那就采用模塊化、街道化的方式推進。
將燕京劃分為一百零八個坊,每坊設置一名工頭,讓百戶以上的軍官充當監理,直接向你彙報進度。
根據工程完成進度優先安置回遷百姓,形成示範效應。”
吳啟眼睛為之一亮:“好主意!百姓看到有人已經住回城裡,乾活肯定會更有乾勁。”
“不過……”吳啟欲言又止。
“說。”張克抬眼看向他。
“還有一個多月就要入冬了。”
吳啟憂心忡忡地說,“即便加快進度,入冬前城內房屋的修複也無法完成一半。大部分百姓仍需在城外的窩棚中過冬。”
張克的表情變得陰沉下來,還是工程時間規劃得不夠周全,要是有挖掘機就好了,十天火神山。
那些臨時搭建的窩棚他見過——是用樹枝和茅草搭成的錐形小棚,勉強能夠遮風擋雨,但絕對抵擋不住燕地刺骨的寒冬。
秋天還好,有煤炭供應還不算太冷,一旦大雪降臨,沒有城牆和屋頂的庇護,恐怕會成片成片死人……
“會死很多人。”張克低聲說道,仿佛是在自言自語。
房間裡一時陷入寂靜。
“韓仙,皇家園林和勳貴彆墅清查完了嗎?”張克突然轉身問道。
韓仙趕忙從文書中找出一本賬冊:“封存的共有二百七十八座。
最大的是清華園、西山避暑山莊和南苑的勳貴彆苑,不過……”
他麵露難色,“這些地方大多奢華寬敞,但容納不了多少人,如今都已被我們貼上封條了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