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們是真想跪,真想回到體製內。
但有時候,你想跪,彆人未必給你跪的門子。
體製的尊嚴和統治的慣性,遠比他們想象的要冰冷和強硬。
決定容易,執行卻難。
關鍵問題擺在了麵前:從何處派兵?派誰去剿?
豫州軍不算強,但畢竟有幾萬之眾,且大部分本地人,具有地利優勢。
兵派少了,無異於羊入虎口。
派誰掛帥?
朝中的勳貴將領,早在英國公慘敗後就被清算得差不多了,不是戰死就是被追責下獄。
有能力快速平定這場叛亂的,放眼大魏,其實隻有那麼幾支力量:晉州總督廉山、燕州總督定北侯)張克、齊州的蒙家兄弟,秦州在打仗騰不出手。
以他們麾下邊軍精銳之師,對付豫州軍可以說是手到擒來。
但這些選項第一時間就被內閣否決了。
北疆這些軍頭本就尾大不掉,難以控製,豈能再讓他們染指中原腹地的豫州?
那簡直是引狼入室,後果比豫州軍叛亂本身還要嚴重百倍!
目光隻能轉回朝廷直接掌控的禁軍。
然而,禁軍在之前與多耳袞的大戰中損失慘重,精銳折損大半,有經驗的老將不是戰死沙場,就是因戰敗責任被投入大獄。
剩下的,多是一些資曆尚淺、缺乏統軍經驗的中層軍官。
堂堂大魏,如今竟似無一合適統兵大將可選!
兵部侍郎曾仲涵一度熱血上湧,甚至考慮要不要自己親自掛帥出征——
畢竟他現在代理兵部,責無旁貸。
但這個念頭隻是一閃而過,就被他自己掐滅了。
風險太大,前任兵部尚書餘廷益就是前車之鑒!
那位老上級能力不俗,他是比不了的,親自帶兵上了,結果呢?
現在還在刑部大牢裡等著“斬監候”呢!
就在曾仲涵焦頭爛額之際,一份從特殊渠道遞來的名單,擺在了他的案頭。
遞送名單的人語焉不詳,隻說是“故人所薦”。
但曾仲涵一看那筆跡和推薦的四人名字,立刻就明白了——
這分明是來自刑部死囚牢裡,那位正在等待秋後處決的前任兵部尚書餘廷益!
至於為何一個待決的死囚能知道外麵發生了叛亂,還能精準地推薦將領,這就不好深究了。
畢竟餘廷益是左相諸葛明的學生,而刑部、大理寺這些司法衙門裡,左相的門生故舊眾多。
隻要不是皇帝親自下旨盯著非要立刻處死,像餘廷益這種副國級彆的人物;
在“斬監候”的過程中,有無數的門道可以拖延——
案件複核可以慢一點,秋決的勾決名單可以“恰好”漏掉他,等待皇帝大赦天下更是常規操作。
他的生死在朝中大佬們的博弈之間。
餘廷益推薦的四人分彆是:
禁軍衛指揮僉事虛銜)兼任實權千戶的賀仁龍;
禁軍衛指揮僉事兼任千戶的曹聞詔與宗室無關);
禁軍衛指揮僉事、大魏武狀元出身的鄭維城;
禁軍實缺千戶曹汴蛟。
這四人都是在之前與多耳袞的戰爭中有過出色表現、但因職位不高而未被追責的中層軍官。
禁軍中真正能獨領一軍的帥才,如賀連城、江鐵山等人,早已凋零殆儘。
曾仲涵看著這份名單,心中瞬間轉過了無數念頭。
這四人確是禁軍殘存將領中的佼佼者,但資曆和威望,距離統帥大軍似乎還差得遠。
對自己而言,全了這份與老上級的情誼儘管過去可能有權力之爭);
畢竟就算餘廷益將來真的僥幸遇赦出獄,也早已是庶人,根本威脅不到自己的地位。
相反,若是用了這四人平叛成功,自己作為拍板決定的代理兵部尚書,自然是首功一件。
萬一失敗……那也是餘廷益薦人不利!
更何況,賣個人情給餘廷益,就等於間接向勢力龐大的左相諸葛明示好。
官場之中,沒有永遠的敵人,隻有永遠的利益,能讓左相欠人情的機會可不多。
這份順水人情,做得!
“罷了罷了,沒有能統籌全局的帥才,那就堆砌猛將吧!”
曾仲涵下定決心,將這份四人名單作為剿匪將領的推薦方案,報了上去。
“四個打一個,還是禁軍打豫州地方軍,優勢在我!
隻要能滅了左梁玉那個不知死活的叛賊就行!”
喜歡燕山血旗:開局千戶所暴殺天下請大家收藏:()燕山血旗:開局千戶所暴殺天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