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6章 孫乾_中國古代名人傳_线上阅读小说网 

第176章 孫乾(2 / 2)

他目光掃過驚惶的劉璋,掃過怒目而視的張任,“因‘信’者,天下之基也。今明公與劉益州同宗,共討張魯以安益州,若此刻刀兵相向,與董卓何異?”

帳內的喧囂忽然靜了下來。孫乾看見諸葛亮在簾後微微頷首,看見法正指尖的竹簡停在“義者,兵之首也”處。

他轉身向劉備一揖,聲音放柔:“明公曾言,‘欲取天下,先取人心’。此刻收劍,收的是益州士民之心。”

劉備盯著他眼底的堅定,忽然長歎一聲,揮退魏延:“公佑所言極是。今日之宴,隻論兄弟情,不論兵戈事。”

後來劉璋投降,劉備接手益州,孫乾奉命整理戶籍,在錦官城的官署裡,他對著堆積如山的田契笑了——那些被豪強隱匿的土地,終於要還給百姓了。

最艱難的,是處理法正與蜀地舊臣的衝突。

法正為報當年之恩,縱容部下奪了豪強的宅院,狀紙堆了半案。

孫乾抱著《漢律》去見劉備時,正遇諸葛亮在講“治亂世需用重典”。

他沒有直接進帳,而是在廊下聽了許久,直到諸葛亮提到“法正之功不可沒”,才推門而入:“亮兄可知,當年蕭何入鹹陽,首收圖籍,為何?”

他展開手中的《秦律》殘卷,“因律法者,非僅罰惡,更在護善。今法孝直功高,但奪民宅一事,觸的是‘民本’之根。”

那日的爭論持續到深夜,燭花爆了三次,劉備最終拍板:“宅院歸還,功過兩清。”孫乾離開時,諸葛亮送他到府門,月光下兩人的影子被拉得老長。

“公佑啊,”諸葛亮忽然輕笑,“旁人皆道我謹慎,卻不知你才是藏鋒於柔。”

他望著遠處的錦江河,想起父親說過的“水善利萬物而不爭”,此刻江風拂過鬢角,忽然覺得,比起戰場上的刀光,朝堂上的“守心”更難——但有些東西,就像潁川書齋裡的那盞孤燈,哪怕世道再暗,也不能滅。

章武三年223年)的孟春,白帝城的梅花開得格外淒清。

孫乾扶著廊柱咳嗽,掌心咳出的血珠落在青石板上,像極了當年涪城宴上灑下的葡萄酒。

他數著台階往上走,永安宮的燭火在霧靄裡明明滅滅,恍惚間又回到建安十三年,那個在江夏冒雨籌糧的夜晚,肩頭的糧袋壓得生疼,卻聽見百姓說“劉使君的人來了,咱們有救了”。

“公佑,你來了。”劉備的聲音從帷帳裡傳來,比去年在猇亭時更沙啞。

孫乾掀起簾幕,看見榻上的人瘦得脫了形,握著他的手涼得像冰。

“當年在新野,”劉備指腹摩挲著他掌心的繭,“你說‘遊說諸侯,需知百姓之苦’,如今朕才知,失了百姓,便失了天下。”

榻前的諸葛亮紅著眼眶,趙雲握著劍柄的手在發抖,而孫乾隻是輕輕搖頭,從袖中取出一卷絹帛——那是他耗時半年整理的《益州民生策》,扉頁寫著“輕徭薄賦,勸課農桑”,“明公還記得嗎?

當年在潁川,先生說‘士不可忘天下’,如今天下未平,但益州的百姓,該喘口氣了。”

窗外忽然起了風,吹得燭火左右搖晃。孫乾望著劉備漸漸閉上的眼睛,忽然想起二十年前那個在新野城頭初遇的午後,那時主公的鬢角還沒有白發,眼裡盛著整個天下的光。

他想起自己無數次出使歸來,在轅門外看見的“劉”字大旗,想起西川道上百姓捧著新米送來的場景,想起諸葛亮在《出師表》裡寫“親賢臣,遠小人”時,曾笑著說“公佑便是賢臣”。
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
此刻帷帳外傳來更夫打更的梆子聲,三更天了,他摸了摸腰間的玉玨——這枚父親留下的舊物,竟陪他走過了半生亂世。

臨終前的那夜,孫乾讓童子將書桌搬到窗前。

月光落在未寫完的《論語》批注上,他盯著“君子和而不同”幾字,忽然笑了。

這些年,他見過太多“同而不和”的爭鬥——袁紹兄弟相殘,劉表父子猜忌,就連蜀漢陣營裡,法正與諸葛亮也曾因治法之爭紅臉。

但他始終相信,真正的“和”,是像劉備臨終前托孤那樣,讓諸葛亮主政、李嚴治軍,讓不同的光芒彙聚成照亮亂世的火。

“把這些交給丞相。”他指著案頭的書卷,聲音輕得像飄落的梅瓣,“還有,告訴家人,不必立碑。”

童子含淚點頭,卻見他望著窗外的白帝城,目光忽然變得清亮——那裡有長江奔湧,有孤燈閃爍,有無數像他這樣的書生,在曆史的褶皺裡,用一生的光陰,守護著“仁”與“信”的微光。

千年後的成都武侯祠,文臣廊的孫乾塑像前,常有遊人駐足。

他的麵容在歲月裡漸漸模糊,唯有腰間的玉玨紋路清晰,仿佛還帶著潁川巷陌的月光。史書對他的記載不過寥寥數筆,《三國誌》說他“雍容風議,見禮於世”,《資治通鑒》提過他“數使諸侯,不辱使命”,卻很少有人知道,這個看似低調的文臣,曾在蒯越的書房裡熬紅過眼,在蜀道的風雪中摔斷過馬鞭,在白帝的病榻前,用最後的力氣,為益州百姓寫下輕徭的條陳。

亂世從來不乏英雄,卻更需要“守心”的人。

當關羽的青龍偃月刀成為傳說,當諸葛亮的羽扇搖成神話,孫乾們的故事,藏在戶籍冊的數字裡,藏在百姓的歌謠裡,藏在那些“不重要”的史筆之間。

他們是曆史的經緯線,是穿起風雲變幻的細針——沒有他們在幕後的奔走,就沒有劉備的“仁義之師”,沒有諸葛亮的“開府治事”,甚至沒有蜀漢政權那四十年裡,讓益州百姓短暫喘息的“治世之光”。

如今再讀三國,人們會為赤壁的火驚歎,為街亭的失歎息,卻很少想起,在那些宏大敘事的間隙,有無數個孫乾,用書生的筆、謀士的舌、君子的心,在亂世裡種下一顆顆理想的種子。

就像潁川書齋的孤燈,雖照不亮整個長夜,卻讓每個靠近的人,看見光的方向。

或許這便是曆史最動人的地方——它不僅屬於光芒萬丈的英雄,更屬於那些默默守護光芒的人,他們的名字或許會被風化,但他們的信念,卻永遠留在了文明的長河裡,等著後來者,去打撈,去銘記,去讓那縷清輝,重新照亮人間。

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:()中國古代名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


最新小说: 苟出一個武道天家 重生農女發家記 大唐:請陛下歸天 直播盜墓之最後一個摸金校尉 白四爺,夫人到處說你不做人 認錯崽崽後,京城大佬爭當我夫君 重生四九城,激活每日情報係統 失業後,我選擇了修仙 小燕爾 妖魔亂世逢災年,我每日一卦糧肉滿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