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興八年230年),曹魏反守為攻,曹真、司馬懿率大軍分三路伐蜀。
諸葛亮遣魏延率偏師西入羌中,意圖聯絡當地部落,牽製魏軍側翼。
此役堪稱魏延軍事生涯的巔峰之作:他率軍從陳倉道北出,翻越終年積雪的祁連山,在羌人向導引領下,於陽溪今甘肅武山南)遭遇魏將費瑤、郭淮。
彼時魏軍兵力兩倍於己,且以逸待勞,魏延卻反其道而行之——命老弱士卒虛張旗幟,在正麵吸引敵軍,自己親率精騎繞後,突襲魏軍輜重營。
熊熊火光中,魏軍戰馬受驚,陣型大亂,郭淮欲分兵救援,卻被魏延部將吳懿纏住。
戰至黃昏,魏軍大敗,“斬獲萬餘,獲甲首三千級”,史載魏延“斬瑤於馬下,淮僅以身免”。
此戰後,魏延因功進封南鄭侯——南鄭乃漢中治所,以封地為爵,足見其在蜀漢的地位已僅次於諸葛亮。
建興九年231年),諸葛亮第四次北伐,因李嚴運糧不力,本欲退兵,卻聞司馬懿率大軍來戰。
魏延主動請命:“賊眾我寡,然賊遠來疲敝,可趁其立足未穩擊之。”
諸葛亮允其率虎步軍為前鋒,屯駐鹵城今甘肅禮縣鹽官鎮)。
司馬懿素知魏延勇名,卻小覷其謀略,命張合攻鹵城外圍,自己率主力強攻中軍。
魏延按諸葛亮“斂兵聚穀”之策,先放魏軍進入鹵城盆地,待其戰線拉長,突然開城出擊——但見魏延橫刀立馬,率甲士從城頭俯衝而下,其部“皆披玄鎧,持強弩,三發而止”,魏軍陣型瞬間被衝散。
與此同時,高翔、吳班率騎兵從兩翼包抄,司馬懿驚覺陷入重圍,隻得棄甲而逃。
此役蜀軍“獲玄鎧五千領,角弩三千一百張”,創下北伐以來最大規模的野戰勝利,史載魏延“追至渭水,斬將七員,方收兵而還”。
魏延的赫赫戰功,難掩其性格中的致命缺陷——“性矜高,當時皆避下之”。
他自恃才略,不屑與文臣周旋,尤其與長史楊儀勢同水火。
楊儀善籌糧調度,是諸葛亮的得力助手,卻氣量狹小,兩人每每議事,必因“軍事調度”與“後勤供給”之爭拍案相向,甚至有一次魏延“拔刃擬儀”,若非費禕及時勸阻,險些釀成血案。
諸葛亮對此頗為頭疼:魏延是北伐的軍事支柱,楊儀是丞相府的行政核心,二者缺一不可。
他曾私下勸魏延:“文長啊,處世之道,非止勇力,亦需容人。”
又對楊儀說:“威公楊儀字),武人粗疏,公當諒之。”
然兩人積怨已深,諸葛亮在世時尚能壓製,其死後便再無緩衝。
建興十二年234年),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,臨終前召開秘密會議,部署撤軍事宜:令楊儀統大軍徐徐而退,薑維為副將斷後,卻獨獨未召魏延——此中深意,實為避免其抗命。
果然,當費禕奉命告知魏延撤軍決定時,後者勃然大怒:“丞相雖亡,吾自健在!豈可因一人之死而廢天下大事?且我魏延,豈可為楊儀斷後!”
魏延的抗命,本質上是對楊儀的排斥,而非背叛蜀漢。
他認為諸葛亮北伐未竟,應趁司馬懿因諸葛亮之死而不敢輕動之際,繼續進軍,“若得關中,即便還葬丞相,亦無憾”。
然楊儀卻借機上表劉禪,稱“魏延謀反,欲投曹魏”,而魏延亦上表稱“楊儀作亂,請討之”——兩道表章幾乎同時送達成都,劉禪惶惑間,問計於董允、蔣琬,二人素與楊儀相善,皆言“魏延反狀明矣”。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局勢迅速失控。
魏延率部搶先南歸,途經棧道時,為阻止楊儀追兵,下令燒毀棧道。
此舉雖非謀反,卻坐實了“阻撓撤軍”的罪名。
楊儀命王平率部追擊,王平至南穀口,登高而呼:“丞相新亡,屍骨未寒,爾等何敢追隨叛逆?”
魏延部眾本就不願與蜀軍內戰,聞言紛紛潰散,隻剩魏延與其子數人逃奔漢中。
楊儀仍不罷休,遣馬岱追殺。
在漢中城下,魏延回望這座自己鎮守十年的城池,苦笑道:“吾本欲繼丞相之誌,非反也。”
言未畢,馬岱刀至,斬其首以獻楊儀。楊儀踏其首曰:“庸奴!複能作惡不?”
繼而誅滅魏延三族——一代名將,竟落得身首異處、滿門抄斬的結局。
魏延之死,實為蜀漢內部權力鬥爭的犧牲品。
陳壽在《三國誌》中明言:“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,欲除殺儀等。”
即其目標是鏟除政敵,而非投敵。
然《三國演義》為凸顯諸葛亮“神機妙算”,虛構“魏延腦後有反骨,必反”的情節,使其成為“叛逆”的象征,此乃文學演繹對史實的扭曲。
事實上,魏延死後,蜀漢再無敢言北伐的宿將,薑維雖承其誌,卻因資曆不足、方略失當,終未能重現魏延時期的軍事鋒芒。
而他留下的“錯守諸圍”防禦體係,直至蜀漢滅亡前仍在發揮作用——景耀六年263年),鐘會大軍攻漢中,若非法正之子傅僉違背魏延舊製,放棄外圍營寨,退守漢城、樂城,漢中未必能被輕易攻破。
魏延的一生,是寒門子弟在亂世中逆襲的傳奇,亦是性格決定命運的悲劇。
他以部曲之身,憑血肉拚殺至封疆大吏,鎮漢中而固蜀漢根基,隨北伐而揚蜀軍威聲,其軍事才能堪稱三國一流。
然其剛直狷介,不知妥協,終在權力旋渦中成為犧牲品,落得“功高震主而身滅,名滿天下而蒙冤”的結局。
當我們撥開曆史的迷霧,可見魏延並非“反賊”,而是一個純粹的軍人——他的眼中隻有戰場,他的心中唯有北伐。
正如後世詩人所歎:“十年鎮漢業,七載北伐功。可憐刀下骨,猶帶漢中風。”
他的故事,是三國亂世中“勇而難容於時,忠而見疑於朝”的典型注腳,亦為後世留下了關於“才能與性格”“忠誠與權謀”的永恒思考。
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:()中國古代名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