淩操的"破風"號衝在最前麵,船首裝著特製的鐵撞角,硬生生撞開敵軍的第一道防線。黃祖的部將陳就見勢不妙,下令投擲火把焚燒吳船。
一時間,江麵上火光衝天,濃煙蔽日。
"將軍,火勢太大,撤吧!"親衛大喊。
淩操卻抹了把臉上的煙灰,指著陳就的主艦:"擒賊先擒王!撞過去!"
他親自掌舵,戰船在火海中穿梭,撞斷三根桅杆後,終於靠近陳就的指揮船。
淩操第一個跳過去,環首刀劈斷纜繩,將驚慌失措的陳就踩在腳下。
這場仗打了整整一日,黃祖損失戰船百餘艘,被迫退守夏口城。
淩操的"破風"號傷痕累累,船板上凝固的血跡呈暗褐色。
他坐在甲板上,用布擦拭母親做的護心甲,上麵的漁網紋路已被箭簇劃破多處。"
等打完這仗,就請將軍準我回家看看。"他對身邊的親兵說,語氣裡帶著難得的疲憊。
然而命運沒有給淩操這個機會。
建安五年四月,孫策在丹徒狩獵時遇刺,臨終前將江東托付給孫權。
消息傳到夏口前線,淩操正在組織攻城,聽聞噩耗,手中的攻城錘"哐當"落地,他望著西方孫權所在的方向,噗通跪倒在地,淚水混著血水淌下來:"少將軍......"
黃祖趁機反撲,吳軍頓時陷入混亂。
老將程普主張撤軍,淩操卻猛地站起身:"此時撤退,正中黃祖下懷!孫將軍屍骨未寒,我們豈能讓他的心血白費?"
他當眾割破手指,血書"死戰"二字:"願隨我死守夏口者,留下!"
帳下三百將士齊刷刷拔刀:"願隨將軍死戰!"
接下來的十日,淩操身先士卒,白天率軍擊退黃祖的七次進攻,夜裡就帶著親衛偷襲敵營,奪回被搶走的糧草。
有一次他被流矢射中左臂,簡單包紮後又衝上城頭,嚇得黃祖的士兵直呼"江神下凡"。
直到孫權派來使者,命他撤軍回吳郡輔佐新主,淩操才帶著殘部緩緩退兵。
回師途中,船隊行至濡須口,恰逢暴雨。
淩操站在船頭,望著波濤洶湧的江麵,忽然對周興說:"我總覺得,這江東的風浪,才剛剛開始。"
他摸了摸懷中孫策賞賜的青銅印,那上麵的"討逆校尉"四個字,已被他的體溫焐得溫熱。
建安八年的江東,已褪去初定的青澀。
孫權在張昭、周瑜的輔佐下站穩腳跟,開始籌劃新一輪的擴張。
淩操此時已是蕩寇中郎將,麾下水軍擴充至五千人,戰船百餘艘,是江東最精銳的水上力量。
這年冬天,孫權決定再次征討黃祖。
朝堂上,張昭認為時機未到,勸孫權"休養生息以固根本";周瑜卻力主出戰:"黃祖盤踞夏口多年,若不趁其老弱鏟除,必成後患。"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淩操在殿外候命,聽到爭論聲,直接推門而入:"末將願率水軍為先鋒,十日之內必取黃祖首級!"
孫權見他眼中的決然,想起兄長生前對淩操的倚重,當即拍板:"就依公績所言!"
出征前夜,淩操把十五歲的兒子淩統叫到身邊。
這孩子繼承了父親的勇猛,已能拉開三石弓。
淩操將那把跟隨多年的環首刀遞給兒子:"此刀隨我征戰十二年,砍過三十七個敵將。你要記住,刀是用來保家衛國的,不是用來欺淩弱小的。"
淩統接過刀,刀柄上的紋路已被父親的手磨得光滑:"爹,我跟你一起去!"
"你留下。"淩操撫摸著兒子的頭,"孫家待咱們不薄,若我有不測,你要像侍奉我一樣侍奉孫將軍。"這話聽得淩統心頭一緊,卻見父親已轉身擦拭盔甲,月光照在甲片上,泛著清冷的光。
建安八年正月,淩操的先鋒船隊抵達夏口。
黃祖這幾年龜縮不出,水軍疏於操練,見吳軍來犯,竟將戰船橫在江麵上,想用鐵鏈鎖江的老法子阻擋。
淩操站在"破風"號的了望台上,見敵軍陣腳散亂,不禁冷笑:"黃祖老糊塗了。"
他命人將油布包著的火藥捆在箭簇上,點燃後射向敵軍戰船。
火借風勢迅速蔓延,鐵鏈雖未燒斷,卻讓中間的戰船成了火海。
淩操趁機下令衝鋒,"破風"號如離弦之箭般撞向敵軍的薄弱處,撞斷兩根桅杆後,他第一個跳上敵船。
"黃祖在哪裡?"環首刀劈翻兩個敵兵,淩操的吼聲震得敵兵耳膜發顫。
混亂中,有人指著上遊的一艘樓船:"太守在那裡!"
淩操當即跳回自己的戰船,親自掌舵追了上去。
距離樓船還有三十步時,一支冷箭忽然從樓船的窗縫裡射出。
那箭簇塗著黑漆,箭杆刻著"呂"字——正是當年射殺孫堅的呂公之子呂合。
淩操察覺時已來不及躲閃,箭簇穿透護心甲,深深紮進胸口。
"將軍!"親衛們驚呼著圍上來。淩操推開眾人,指著樓船喘息道:"彆管我......殺上去......"
他想拔出刀再衝,卻眼前一黑,栽倒在甲板上。環首刀從手中滑落,"哐當"一聲砸在船板上,像極了當年他在淮水打魚時,漁網墜子落水的聲響。
親衛們見主帥陣亡,紅著眼衝向樓船。
這場仗打得格外慘烈,吳軍士兵抱著"為淩將軍報仇"的念頭,竟以少勝多,斬殺了黃祖的部將陳就,還繳獲了大量糧草軍械。
消息傳回吳郡,孫權穿著素服在城門口迎接靈柩。
見淩操的遺體上還插著那支黑箭,他一把拔出,狠狠擲在地上:"黃祖!我與你勢不兩立!"
淩統跪在靈前,捧著父親的環首刀,淚水滴在刀鞘上,暈開一小片深色的痕跡。
安葬淩操那日,廬江的百姓自發趕來送行。
有老漁民帶著淮水的泥土,撒在淩操的墓前:"公績啊,回家了。"
孫策的夫人大喬親自為墓碑題字:"江表忠魂",四個字力透石背,仿佛在訴說著這位淮水健兒的一生。
三年後,孫權再次征討黃祖,淩統作為先鋒,斬殺了放冷箭的呂合,終於為父親報仇。
慶功宴上,孫權看著淩統身上的傷疤,舉杯道:"這杯酒,敬公績!"滿座將士皆起身,酒杯碰撞的脆響中,仿佛又聽見建安年間的江風裡,那個淮水少年的呐喊:"我要護著百姓,護著孫將軍!"
《吳書》記載,淩操"輕財重義,驍勇冠絕",雖未及見證東吳稱帝,卻以生命踐行了對孫氏的忠義。
而在淮水兩岸的漁歌裡,至今還傳唱著這樣的句子:"淮水有蛟龍,怒擊三千裡。身死魂不滅,猶護江東堤。"
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:()中國古代名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