袁紹本就性格多疑、剛愎自用,聽了審配、郭圖的讒言後,更加憤怒。
他當著眾臣的麵怒斥田豐:“我坐擁四州之地,帶甲數十萬,難道還怕一個曹孟德?你屢次在朝堂上頂撞我,阻礙我出兵,分明是懷有二心!”
田豐見袁紹不僅不聽勸諫,反而聽信讒言汙蔑自己,心中悲憤交加,卻仍不願放棄,他跪在地上,聲淚俱下地說:“主公!臣並非懷有二心,而是深知曹操的狡詐與戰爭的凶險,若主公執意倉促出兵,恐將釀成大禍啊!臣願以全家性命擔保,若按臣的計策行事,必能擊敗曹操;若主公不聽臣言,日後兵敗,悔之晚矣!”
田豐的懇切勸諫,非但沒有打動袁紹,反而讓袁紹覺得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極大挑戰。
袁紹怒不可遏,指著田豐罵道:“你這腐儒,竟敢詛咒我軍兵敗!今日若不懲治你,我何以服眾?”
當即下令將田豐打入冀州大牢,剝奪其所有官職與兵權,隻待出兵後再作處置。
田豐被士兵押解著走出朝堂時,回頭望了一眼袁紹,眼中滿是失望與遺憾,他深知,自己這一去,不僅再也無法參與軍國大事,袁紹集團的命運,恐怕也將就此走向下坡路。
建安五年公元200年)正月,袁紹正式發布討伐曹操的檄文,檄文中曆數曹操“閹宦之後、挾天子以令諸侯、殘害忠良”等罪狀,號召天下諸侯共同討伐曹操。
隨後,袁紹親率十萬大軍、萬餘匹戰馬,兵分三路南下:東路軍由顏良率領,進攻白馬今河南省滑縣東北),以打開通往許都的門戶;西路軍由文醜率領,進攻延津今河南省延津縣北),牽製曹操的兵力;中路軍由袁紹親自率領,駐守黎陽,作為大軍的後援。
官渡之戰的序幕,就此拉開。
此時的曹操,正率領大軍在徐州征討劉備,得知袁紹出兵的消息後,曹操深知許都空虛,若不儘快回師,必遭袁紹偷襲。
於是,曹操當機立斷,迅速擊敗劉備,迫降劉備麾下大將關羽,隨後率領大軍日夜兼程返回許都。
在許都,曹操召集麾下謀士商議對策,荀彧、郭嘉等謀士均認為,袁紹雖然兵力眾多,但“謀而不斷、將驕兵惰”,隻要策略得當,必能擊敗袁紹。
曹操采納了謀士們的建議,決定采取“集中兵力、各個擊破”的戰術,先抵禦袁紹的東路軍與西路軍,再與袁紹的中路軍在官渡決戰。
二月,顏良率領的東路軍抵達白馬,對白馬發起猛攻。
白馬守將劉延兵力薄弱,多次向曹操求援。
曹操起初打算親自率軍救援白馬,但謀士荀攸建議道:“袁紹兵力雄厚,若我軍直接救援白馬,必然會與顏良的大軍正麵交鋒,難以取勝。不如采取‘聲東擊西’之計,先派少量兵力假裝進攻延津,吸引袁紹的注意力,讓袁紹誤以為我軍要進攻延津,從而調顏良的部分兵力前往延津支援,然後我軍再率精銳部隊突襲白馬,必能擊敗顏良。”
曹操采納了荀攸的建議,依計而行。
袁紹果然中計,得知曹操要進攻延津後,立即下令顏良調派一半兵力前往延津支援。
顏良不知是計,欣然從命,導致白馬的兵力大幅減少。
曹操見時機成熟,親自率領張遼、關羽等精銳將領,日夜兼程趕往白馬。
當曹軍抵達白馬城外時,顏良正在軍中處理軍務,毫無防備。
關羽望見顏良的麾蓋,策馬衝鋒,在萬軍之中斬殺顏良,割下其首級返回曹營。
袁軍見主將被殺,頓時軍心大亂,曹操趁機下令發起總攻,袁軍大敗,白馬之圍遂解。
白馬戰敗的消息傳到黎陽後,袁紹又驚又怒,他既為顏良的戰死感到惋惜,又為自己低估曹操的實力而懊悔。
此時,田豐在獄中得知白馬戰敗的消息,心中更加焦急,他托人向袁紹上書,再次建議袁紹停止南下,改用“襲擾戰術”牽製曹操,待時機成熟後再發動總攻。
然而,袁紹此時早已被憤怒衝昏了頭腦,他認為白馬戰敗隻是“偶然失利”,並非田豐所說的“戰略失誤”,反而覺得田豐在獄中還敢“妄議軍事”,於是下令將田豐的枷鎖加重,嚴禁任何人再為田豐傳遞消息。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白馬戰敗後,袁紹決定親自率領中路軍南下,同時命令文醜率領西路軍追擊曹操,企圖挽回敗局。
曹操在解了白馬之圍後,深知自己兵力不足,難以與袁紹的大軍長期對峙,於是決定放棄白馬,率領軍民向延津方向撤退,同時將白馬城內的糧草、物資全部轉移,不給袁紹留下任何有用的東西。
文醜率領西路軍追擊至延津南時,發現了曹操留下的糧草與物資,袁軍士兵見有利可圖,紛紛下馬搶奪,軍隊大亂。
曹操見時機成熟,下令早已埋伏好的曹軍發起進攻,袁軍猝不及防,再次大敗,主將文醜也在亂軍中被殺。
短短一個月內,袁紹接連損失顏良、文醜兩員大將,軍隊士氣大跌,而曹操則憑借著出色的戰術指揮,以少勝多,極大地鼓舞了曹軍的士氣。
此時,袁紹集團內部不少將領開始質疑袁紹的指揮能力,甚至有人暗中聯絡曹操,準備投降。
審配、郭圖等人見狀,不僅沒有反思自己的戰略失誤,反而將戰敗的責任歸咎於田豐,他們對袁紹說:“主公,若不是田豐在獄中散布謠言,動搖軍心,我軍怎會接連戰敗?田豐此人不除,必為我軍大患!”
袁紹雖然對接連戰敗感到不滿,但此時還未下定決心處死田豐,隻是下令加強對田豐的看管,不許任何人探視。
同年八月,袁紹率領大軍抵達官渡今河南省中牟縣東北),與曹操的大軍隔河對峙。
官渡是許都的門戶,一旦官渡失守,許都便會暴露在袁紹的大軍麵前,因此,曹操親自率領大軍駐守官渡,與袁紹展開了長期的對峙。
袁紹見曹操堅守不出,便下令在官渡對岸修築土山,讓士兵站在土山上向曹營射箭,曹軍士兵在營中行走時,不得不頭頂盾牌,士氣受到極大影響。
曹操見狀,便命令工匠製造“霹靂車”——一種可以發射石頭的攻城器械,用霹靂車向袁軍的土山發射石頭,將袁軍的土山全部摧毀,袁軍的射箭戰術就此失效。
袁紹見土山戰術失敗,又想出了“挖地道”的計策,命令士兵在夜間偷偷挖掘地道,企圖從地道潛入曹營,發動突襲。
曹操得知後,便命令士兵在曹營周圍挖掘深溝,一旦袁軍的地道挖到深溝處,便會被曹軍發現,袁軍的地道戰術也以失敗告終。
就這樣,雙方在官渡對峙了近兩個月,期間互相使用了多種戰術,卻始終未能分出勝負。
隨著時間的推移,曹軍的糧草逐漸短缺,士兵疲憊不堪,不少將領開始建議曹操撤兵回許都,曹操也陷入了猶豫之中。
就在曹操猶豫不決之時,袁紹麾下的謀士許攸因家人被審配收治而心生不滿,加上他向袁紹提出的“分兵襲擊許都”的建議未被采納,於是決定背叛袁紹,投奔曹操。
許攸深知袁紹軍的虛實,他見到曹操後,立即向曹操獻上了“夜襲烏巢”之計——烏巢是袁紹軍糧的囤積地,由淳於瓊率領一萬士兵駐守,隻要燒毀烏巢的軍糧,袁紹大軍必然會因糧草短缺而軍心大亂,曹操便可趁機發動總攻,一舉擊敗袁紹。
曹操得知烏巢是袁紹的軍糧囤積地後,大喜過望,當即決定親自率領五千精銳騎兵,偽裝成袁軍,連夜趕往烏巢。
曹軍士兵都穿著袁軍的服裝,打著袁軍的旗號,在夜間偷偷穿過袁軍的防線,順利抵達烏巢。
抵達烏巢後,曹操下令放火焚燒袁軍的糧草,頓時,烏巢火光衝天,濃煙滾滾。
淳於瓊見狀,急忙率領士兵抵抗,卻被曹軍擊敗,淳於瓊本人也被曹軍俘虜。
烏巢被襲、軍糧被燒的消息傳到官渡後,袁紹大軍頓時軍心大亂,士兵們紛紛無心作戰,不少將領甚至開始暗中聯絡曹操,準備投降。
袁紹見大勢已去,深知自己無法再與曹操抗衡,於是在夜間率領八百騎兵,偷偷渡過黃河,逃往冀州。
曹操得知袁紹逃走後,下令發動總攻,袁軍士兵因失去主帥,紛紛放下武器投降,曹軍共斬殺袁軍七萬餘人,繳獲了大量的糧草、物資與兵器。
官渡之戰,最終以曹操的大勝、袁紹的慘敗而告終。
官渡之戰慘敗的消息傳回冀州後,整個冀州震動,百姓們紛紛議論紛紛,感歎袁紹不聽田豐的勸諫,才落得如此下場。
此時的冀州大牢中,與田豐同監的獄友們得知袁紹大敗的消息後,紛紛向田豐道賀:“元皓先生,您之前的預言果然應驗了!如今主公大敗而歸,必然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,知道您的忠心,一定會釋放您,甚至重用您啊!”
田豐聽後,卻隻是搖了搖頭,神色平靜地說:“諸位有所不知,主公此人,外表寬厚,內心卻猜忌多疑。若他此次戰勝,或許會因為高興而赦免我,將我當作炫耀的資本;如今他大敗而歸,心中必然羞愧難當,又怎會容忍我這個曾經勸諫過他的人存在?他一定會認為我在背後嘲笑他的失敗,到時候,我恐怕性命難保了。”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獄友們聽後,都覺得田豐過於悲觀,認為袁紹再怎麼昏庸,也不會殺害一位忠心耿耿的謀士,因此並未將田豐的話放在心上。
然而,田豐的預言很快便應驗了。
袁紹率領殘部逃回冀州後,一路上聽到百姓們都在議論“若主公當初聽了田豐先生的話,也不會落得如此下場”,心中既羞愧又憤怒。
回到冀州後,袁紹立即召集審配、郭圖等謀士商議對策,審配、郭圖等人深知袁紹的性格,為了推卸自己的責任,同時除掉田豐這個“眼中釘”,便向袁紹進讒言:“主公,田豐在獄中得知我軍大敗的消息後,不僅沒有絲毫擔憂,反而拍手稱快,說‘我早就知道主公不聽我的話會失敗,如今果然應驗了’!他這分明是在嘲笑主公,動搖民心啊!”
袁紹聽後,怒不可遏,他本就對田豐的勸諫心懷不滿,如今又聽聞田豐“嘲笑自己”,更是怒火中燒,當即下令:“田豐這個腐儒,竟敢如此羞辱我!我若不殺他,難解我心頭之恨!”
隨後,袁紹派遣使者前往冀州大牢,賜給田豐一把寶劍,令其自儘。
使者抵達大牢後,向田豐宣讀了袁紹的命令,並將寶劍遞給田豐。
田豐接過寶劍,望著窗外的冀州大地,心中百感交集。
他想起了自己早年在太尉府任職時的抱負,想起了袁紹當初禮賢下士的場景,想起了自己為袁紹集團製定“先固河北”戰略時的意氣風發,也想起了自己多次勸諫袁紹卻被拒絕的無奈與悲憤。
他一生忠於袁紹,鞠躬儘瘁,為袁紹集團的發展壯大立下了汗馬功勞,卻最終因為直言勸諫而落得如此下場。
田豐長歎一聲,對使者說:“我田豐一生智謀過人,卻未能遇到明主,今日之死,非我之過,實乃袁紹之過也!我死之後,還望你轉告袁紹,若他仍不知悔改,繼續剛愎自用,袁紹集團遲早會走向覆滅!”
說完,田豐舉起寶劍,毫不猶豫地自刎而死,一代智士,就此隕落,時年約五十歲。
田豐死後,冀州百姓無不悲痛惋惜,不少士人甚至自發為田豐舉辦葬禮,紀念這位忠心耿耿的謀士。
而袁紹集團內部,也因田豐的死而更加人心渙散,不少謀士與將領見袁紹如此昏庸寡恩,紛紛暗中聯絡曹操,準備投降。
審配、郭圖等人雖然除掉了田豐,卻未能挽救袁紹集團衰落的命運,反而因為互相傾軋,進一步加速了袁紹集團的覆滅。
建安七年公元202年),袁紹因官渡之戰的慘敗而憂憤成疾,最終在冀州病逝。
袁紹死後,他的兩個兒子袁譚、袁尚為了爭奪繼承權,互相攻伐,曹操趁機率領大軍北上,先後擊敗袁譚、袁尚,攻占了冀州、青州、幽州、並州四州之地。
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),曹操擊敗袁尚與烏桓的聯軍,袁尚逃往遼東,被遼東太守公孫康斬殺,袁紹集團徹底覆滅。
田豐的一生,雖然短暫,卻在漢末三國的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。
他是一位極具遠見卓識的戰略家,其為袁紹製定的“先固河北,再圖中原”戰略,精準地把握了當時天下局勢的發展趨勢,幫助袁紹在短短數年之內成為北方霸主;他也是一位忠心耿耿的謀士,即使被袁紹打入大牢,仍心係袁紹集團的命運,多次上書勸諫袁紹,希望能夠改變袁紹集團的命運。
然而,他的才華與忠誠,最終卻未能得到認可,反而成為了招致殺身之禍的原因,這不僅是他個人的悲劇,更是袁紹集團的悲劇。
在漢末三國時期,謀士的命運往往與主公的性格緊密相連。
荀彧、郭嘉輔佐曹操,因其“知人善任、虛心納諫”,得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,成為一代名相、名謀;諸葛亮輔佐劉備,因其“三顧茅廬、信任不疑”,得以實現“隆中對”的戰略規劃,幫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;而田豐輔佐袁紹,卻因其“剛愎自用、多疑寡恩”,最終落得個“忠言逆耳、獄中殞命”的下場。
由此可見,即使擁有頂尖的人才,若主公不能虛心納諫、知人善任,最終也隻能走向失敗。
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:()中國古代名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