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83章 劉焉_中國古代名人傳_线上阅读小说网 

第283章 劉焉(1 / 2)

在東漢末年“白骨露於野,千裡無雞鳴”的亂世,曆史聚光燈多聚焦於曹操、劉備、孫權等三分天下的梟雄,而劉焉這位漢室宗親,以敏銳的時局洞察力和果斷的政治手腕,率先開啟“宗室割據”先河,其“廢史立牧”提議重塑東漢地方行政格局,為三國時代埋下伏筆。

他的一生,是充滿野心、謀略與遺憾的史詩,試圖在亂世開辟“帝王之路”,卻最終在命運捉弄與現實衝擊下身敗名裂。

探尋其人生軌跡,能讓我們看見被忽視的“亂世先行者”,窺見東漢末年權力更迭的複雜邏輯與人性掙紮。

劉焉,字君郎,江夏竟陵今湖北天門)人,為西漢魯恭王劉餘後裔。

雖與東漢皇室血緣疏遠,但“漢室宗親”身份在東漢仍是重要政治資本。

東漢自光武帝劉秀建立後,對宗室采取“恩養”政策:給予爵位與經濟優待,卻限製其參與中央政務,多數宗室淪為“閒散貴族”。

劉焉所處的漢桓帝、漢靈帝時期,朝政腐敗不堪。

外戚梁冀獨攬大權近二十年,毒殺質帝、搜刮民財;靈帝時“十常侍”操縱皇帝、賣官鬻爵,朝堂烏煙瘴氣。

地方上土地兼並嚴重,豪強橫行,流民激增,社會矛盾尖銳。

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,劉焉不甘淪為閒散宗室,憑借能力與野心,踏入波譎雲詭的政治舞台。

劉焉仕途起步於“中郎”,雖為低級郎官,卻能接觸中央政務,因沉穩乾練、處理事務條理清晰,獲朝中重臣賞識。

後升任洛陽縣令,在都城這一各方勢力角逐的焦點地,他以“嚴法”懲豪強子弟,以“寬惠”待民眾,積累良好口碑,鍛煉出成熟的政治手腕。

此後,劉焉曆任冀州刺史、南陽太守、宗正、太常等職,政治視野不斷拓展:任冀州刺史時,推行“清查田畝”打擊豪強,增加財政收入,深刻認識到世家大族的地方影響力;任南陽太守期間,遇旱災時興修水利、減免賦稅、開倉放糧,穩定局勢,明白“得民心”是亂世立足根本;擔任宗正、太常等中央虛職時,目睹“十常侍”亂政、大臣明哲保身、宗室在朝堂“失語”的亂象,徹底認清東漢王朝衰敗本質。

年近五十的劉焉深知,留在京城恐成政治鬥爭犧牲品,開始暗中謀劃“避禍求存”且能實現抱負的道路。

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),東漢統治搖搖欲墜。

黃巾起義餘部活躍,涼州邊章、韓遂叛亂,交址太守士燮割據,地方刺史、太守因缺乏實權,無力穩定局勢。

此時,劉焉提出“廢史立牧”建議,稱刺史、太守多通過賄賂任職,剝削百姓致叛亂頻發,主張選宗室重臣任“州牧”,賦予一州軍政大權以鎮地方。

表麵看,此建議為挽救王朝統治,實則暗藏劉焉私心。

東漢時州為監察區域,刺史無實權,而州牧集軍、政、財權於一身,近乎“一方諸侯”。

劉焉欲借“宗室重臣”身份謀得州牧之位,遠離中央紛爭,在地方建立勢力。

漢靈帝因對地方失控恐慌,又厭煩外戚、宦官傾軋,很快批準建議,任命劉焉為益州牧,黃琬為豫州牧,劉虞為幽州牧。

劉焉最初目標是交址郡今越南北部),因其偏遠易避禍。

但侍中董扶益州人,精通讖緯之學)私下告知他“京師將亂,益州分野有天子氣”。

漢代“天子氣”被視為帝王征兆,這句話點燃劉焉野心,他立即請求改任益州牧。

恰逢益州刺史郤儉橫征暴斂引發民怨,朝廷急需能人穩定局勢,劉焉的請求順利獲批。

中平五年188年),劉焉攜家人、親信及少量隨從前往益州,路途艱險。

進入荊州時,遭黃巾餘部襲擊,幸得荊州刺史王睿後被孫堅所殺)舊交派兵救援,才得以脫險。

此次遇險讓他意識到軍隊的重要性,在荊州短暫停留時,暗中招募數百流民組建私人武裝。

抵達益州邊境,又遇益州內部叛亂。

刺史郤儉通過賄賂宦官任職,大肆搜刮,民不聊生。

中平五年188年),蜀郡人馬相、趙祗以“黃巾”為號在綿竹起義,聚眾數千人,攻占綿竹、雒縣,殺死郤儉並自稱“天子”,控製益州核心區域。劉焉陷入“進不能入,退無可退”的困境。

此時,益州本地豪強賈龍伸出援手。

賈龍出身犍為郡大族,擁私兵數千人,起義爆發後率部擊敗起義軍偏師,收複城池。

得知劉焉被困,他親率軍隊迎接,願支持其平叛。

劉焉在江州今重慶)暫駐,與賈龍商議平叛策略,隨後以益州牧名義發布檄文,號召各地豪強、官員討逆,承諾“平叛後論功行賞”。各地豪強響應,聯軍很快擊敗起義軍,馬相被殺。

劉焉正式入主益州,將治所設於綿竹。

平定叛亂後,劉焉為穩定益州局勢,采取“安撫民心”與“打壓豪強”雙重策略。
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
“安撫民心”方麵,他推出係列惠民政策:減免百姓一年賦稅,降低後續賦稅標準,減輕民眾負擔;嚴厲打擊貪汙腐敗官員,罷黜郤儉時期通過賄賂任職者,從親信及本地寒門子弟中選拔清廉務實官員;開設粥棚賑濟流民,將無地流民安置到南部荒地開墾,借給種子、農具,既解決流民問題,又增加耕地與糧食產量。

這些政策讓他迅速贏得民心,益州呈現“百姓安堵,民樂其業”的景象。

“打壓豪強”方麵,益州豪強自西漢形成,占大量土地人口,擁私人武裝,乾預地方政務,威脅統治。劉焉通過三招削弱其勢力:一是“分化瓦解”,利用豪強矛盾“拉一派打一派”,重用支持自己的賈龍家族,打壓李權、任岐等豪強,拉攏弱小李強;二是“武力鎮壓”,對公然反抗者毫不留情,犍為太守任岐不滿其獨權欲反叛,劉焉誘殺任岐後剿滅其黨羽;三是“遷徙豪強”,借鑒西漢“遷豪強於關中”策略,將北部豪強遷到南部,派親信接管其土地產業,瓦解其地方根基。

通過這些手段,劉焉掌控益州軍政大權,但也與賈龍等最初支持者的矛盾日益加劇。

漢中郡今陝西漢中)是益州通往關中的門戶,戰略地位重要。

當時漢中太守蘇固為朝廷任命官員,不滿劉焉割據,多次彈劾他“獨斷專行,有不臣之心”。

劉焉不願親自出兵落下“擅殺朝廷命官”罪名,決定扶植張魯。

張魯為沛國豐縣今江蘇豐縣)人,祖父張陵是道教“五鬥米道”創始人,父親張衡死後,其母史稱“張魯母”)繼續掌教務。

張魯母“有姿色,兼挾鬼道”,常往來劉焉家中,關係密切。

劉焉看中張魯在蜀地的宗教影響力及五鬥米道信徒眾多、組織嚴密的特點,於初平二年191年)任命張魯為督義司馬,派其與彆部司馬張修五鬥米道信徒)率軍攻打蘇固。

張魯、張修得當地信徒支持,很快擊敗蘇固並占領漢中。

隨後,劉焉授意張魯殺張修,獨攬漢中大權。

此後,二人達成協議:張魯在漢中建立“政教合一”統治,抵禦關中軍閥,保衛益州北部;劉焉在益州提供物資支持,允許張魯推行“寬惠政策”如設“義舍”免費供行人食宿)吸引流民。

同時,劉焉讓張魯“斷絕斜穀閣道”,斬殺朝廷使者,徹底切斷益州與朝廷聯係。

他還偽造“祥瑞”,稱“益州有黃龍出現”,為割據披上“天命”外衣,成為益州實際“土皇帝”,益州成為東漢末年首個真正割據政權。

勢力穩固後,劉焉“帝王野心”逐漸暴露。


最新小说: 小師妹養魚失敗,師兄們集體黑化 我黑客,接受全網挑戰! 我一路人甲,怎麼都叫我無限大佬 十三太保重生之白虎轉世 夫人要和離?瘋批權臣親她紅溫 主母從幾十年後殺回來,全府瘋了 開局聖地道子,你讓我走廢材流? 這個日常係文字遊戲大有問題 七零漁村:靠趕海爆紅大院 慶雲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