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83章 劉焉_中國古代名人傳_线上阅读小说网 

第283章 劉焉(2 / 2)

他暗中製造皇帝專用的乘輿、禦物,按皇宮規格擴建府邸,其綿竹府邸“廊宇數百間,皆以錦繡為飾,器用悉仿乘輿”,奢華堪比皇宮。

還在益州推行“分封製度”,封侄子劉瑁為陽武亭侯掌軍,封親信吳懿為都亭侯任犍為太守掌南部軍政,舉措遠超州牧權限,屬“僭越”行為。

此舉引發部分官員、豪強不滿,曾支持他入蜀的賈龍多次勸諫“謹守臣節”,卻被劉焉視為“阻礙大業”,遭暗中算計。

初平三年192年),賈龍聯合任岐此前被打壓後重新啟用)起兵反叛,率數萬軍隊攻綿竹。

劉焉早有準備,派劉瑁、吳懿率軍抵禦,同時借五鬥米道影響力號召百姓“討逆”,承諾“平叛者免三年賦稅”。

百姓紛紛加入平叛隊伍,賈龍軍隊“眾叛親離”,最終兵敗被殺,家族被滅。平定叛亂後,劉焉在益州統治達頂峰,自認稱帝時機成熟,卻未料命運即將給予沉重一擊。

劉焉有四子:長子劉範、次子劉誕、三子劉瑁、幼子劉璋。劉範、劉誕、劉璋早年隨漢獻帝留長安董卓之亂後獻帝遷長安),僅劉瑁隨其入益州。劉焉割據後,雖與朝廷斷聯,卻借兒子們在長安活動積累政治資本,伺機讓他們“擁戴”自己稱帝。

興平元年194年),長安大亂。董卓死後,其部將李傕、郭汜控製獻帝,二人火並致長安混亂。

征西將軍馬騰馬超之父)因與李傕有隙,率軍駐郿縣今陝西眉縣)討李傕。

劉焉認為是“推翻李傕、掌控朝廷”的良機,暗中聯絡馬騰,讓劉範、劉誕在長安做內應。

然而計劃泄露,李傕突襲馬騰軍營,馬騰兵敗逃往涼州。

隨後,李傕以“通敵叛國”罪名處死劉範、劉誕。

消息傳至益州,劉焉悲痛欲絕,尤其是長子劉範,本是他心中“繼承大業”首選,兩子慘死讓他精神受重創,身體一蹶不振。

幼子劉璋也處境危險,李傕本想處死他,因大臣勸諫劉璋年僅十幾歲未參與叛亂)才免於一死,被軟禁長安。

劉焉多次派人營救無果,後李傕為拉攏劉焉其在益州勢力強大),才放劉璋回益州。

劉璋歸來雖給劉焉一絲安慰,但兩子慘死的傷口已無法愈合。
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
興平元年194年),劉焉為兒子們慘死悲痛時,大火席卷治所綿竹。

火勢猛烈,燒毀其府邸及多年製造的“僭越之物”,“焉所造車乘蕩儘,延及民宅,死者數千人”,綿竹幾乎成廢墟。

古代“天火焚城”被視為“上天示警”,認為是統治者“失德”所致。

本就心神不寧的劉焉,認定大火是上天對其“僭越稱帝”的懲罰,“帝王夢”或“違背天命”,精神狀態愈發糟糕,常閉門不出,沉浸在悲痛與恐懼中。

無奈之下,他將治所遷到城防堅固、人口眾多的成都,卻一病不起,無力處理政務。

興平元年194年)年底,劉焉在成都病逝,享年約60歲,帶著未儘的“帝王野心”遺憾離世。

他的病逝給益州統治帶來危機,生前未解決“繼承人”問題。

四子中,劉範、劉誕已死,劉瑁有才乾但身體孱弱、缺乏威望,劉璋性格溫和懦弱,無治理亂世的能力與手腕。

劉焉死後,益州官員圍繞“繼承人”分歧嚴重:趙韙、龐羲等認為劉璋“仁厚”易控製,主張立其為益州牧;李嚴、吳懿等認為劉瑁“有父風”,適合繼承事業。

最終,趙韙等人拉攏本地豪強掌控局勢,強行擁立劉璋。

劉璋繼位後,雖試圖延續劉焉策略,卻因懦弱缺乏決斷力,無法掌控局勢。

建安五年200年),趙韙發動叛亂攻成都,劉璋雖平定叛亂,卻使益州實力大損。

此後益州局勢混亂,豪強叛亂、少數民族襲擾不斷。

建安十六年211年),劉璋因懼怕漢中張魯進攻,邀劉備入益州,卻“引狼入室”。

建安十九年214年),劉備擊敗劉璋奪取益州,建立蜀漢政權,劉焉苦心經營的“益州基業”最終易主。

傳統曆史敘事中,劉焉常被視為“東漢亂臣賊子”。

其“廢史立牧”政策雖短期穩定部分地區,卻導致州牧擁兵割據,加速東漢滅亡。

《三國誌》稱他“陰圖異計”“誌不小”,《後漢書》指責他“謀自安,欲避世難”,均認為他為個人野心犧牲王朝統治,是亂世加劇的“罪魁禍首”。

但從“亂世生存”角度看,劉焉行為有其“合理性”。

東漢注定崩塌,他作為有野心、有能力的政治家,通過“割據地方”保全家族、謀求抱負,在亂世並非個例。

與無所作為最終身死族滅的宗室子弟相比,他展現出超常洞察力與決斷力。

其在益州推行的惠民政策,讓百姓獲短暫安寧,這一點值得肯定。

因此,劉焉曆史形象極具“爭議性”:既是加速東漢滅亡的“亂臣”,也是亂世謀生存的“智者”;既是野心勃勃的“僭越者”,也是給益州帶來安定的“統治者”。

這種複雜性,正是東漢末年亂世人性與政治的真實寫照。

劉焉“廢史立牧”政策對東漢末年及三國時代政治格局影響深遠:一是徹底變革地方行政體製,將“郡縣製”變為“州—郡—縣”三級體製,打破“中央集權”地方治理模式,為地方割據提供製度基礎;二是促成軍閥割據局麵,各地州牧擁兵自重,袁紹、曹操、劉表、袁術等成為割據軍閥,相互攻伐,加速東漢滅亡;三是間接推動三國鼎立,州牧割據讓曹操統一北方、劉備建蜀漢、孫權建東吳成為可能,堪稱三國時代的“催化劑”。

劉焉在益州六年188年—194年)的統治,為蜀漢政權奠定基礎:政治上,打壓豪強、整頓吏治,結束益州“豪強割據”,建立統一地方政權,劉備奪取益州後能迅速立足,得益於他留下的政治體係;經濟上,減免賦稅、安置流民、發展農業,使益州成為東漢末年少數“糧食充足、百姓富足”的地區,為蜀漢軍事行動如諸葛亮北伐)提供經濟支持;軍事上,組建由流民、五鬥米道信徒構成的軍隊,控製漢中建立北部防線,這支軍隊後來成為蜀漢軍隊重要組成部分,漢中防線在諸葛亮北伐時發揮重要作用。

劉焉雖未實現“帝王夢”,卻成為蜀漢政權的“奠基人”之一,隻是這一“功績”常被曆史忽視。

劉焉的一生,是東漢末年亂世的縮影。他不甘淪為閒散宗室,在王朝崩塌前率先“割據地方”;野心勃勃欲建“帝王基業”,卻最終身敗名裂;舉措影響時代走向,卻因未成就“霸業”被曆史忽視。

在三國英雄譜係中,劉焉算不上“頂尖梟雄”,卻是“亂世先行者”。

他比曹操、劉備更早認清東漢衰敗本質,更早構建勢力範圍,更早嘗試打破舊秩序。

其失敗,有個人性格缺陷迷信“天命”、晚年決策失誤),也有時代限製宗室身份束縛、豪強反抗),但他的嘗試為後世梟雄提供了經驗教訓。

回望劉焉一生,看到的不僅是野心家的沉浮,更是時代的滄桑巨變。

在禮崩樂壞的亂世,個人野心或能推動曆史,但成就偉業需兼顧能力、謀略、對時代趨勢的把握及對民心的敬畏。

劉焉作為東漢宗室割據“開創者”、“廢史立牧”政策提出者,其曆史地位與影響,值得被重新認識與銘記。

他的一生,是未竟的英雄史詩,也是映照亂世人性與政治的鏡子,讓千年後的我們仍能感受那個時代的風雲激蕩與命運無常。

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:()中國古代名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


最新小说: 渣夫不知她好,年下弟弟撬他牆角 財色人生 塵途崛起 清冷校草和我的貓共感後 小宮女她隻想當鹹魚 這夥草台班子有點猛 嬌養好孕外室?主母改嫁權臣你哭什麼 貶妻為妾?我轉身抱牌位嫁國公 小師妹養魚失敗,師兄們集體黑化 我黑客,接受全網挑戰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