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89章 王元姬_中國古代名人傳_线上阅读小说网 

第289章 王元姬(2 / 2)

司馬昭氣得臉色發白,想當場反駁,卻被元姬事先遞給他的一個眼神攔住了。

散朝後,司馬昭回到家,怒氣衝衝地說:“何晏分明是故意找茬!我守孝期間,連門都沒出過,哪裡來的宴請賓客?”

元姬給她倒了杯涼茶,輕聲道:“二郎,我知道你委屈。可何晏是曹爽的人,他就是想激怒你,讓你在朝堂上失態,好抓住你的把柄。你若真的反駁,他說不定還會拿出更多‘證據’——那些證據或許是假的,但傳出去,對你的名聲不好。”
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
司馬昭冷靜下來,問道:“那我該怎麼辦?”

元姬道:“明日上朝,你不用辯解,隻說‘守孝期間,若有不當之處,還請陛下和諸位大人指正,臣定當改過’。你越平靜,何晏越沒轍。況且,陛下曹叡)也不是昏君,他知道何晏是在借題發揮。”

次日上朝,司馬昭果然按照元姬說的做了。曹叡見他態度誠懇,又想起鐘繇生前的功績,便淡淡說了句“鐘卿守孝勤勉,朕亦知曉,何卿不必多言”,一句話便壓下了這場風波。

散朝後,司馬懿特意拉住司馬昭,讚許道:“二郎今日行事沉穩,頗有你父親之風。”

司馬昭心中明白,這沉穩的背後,是元姬的提點。

自那以後,司馬昭越發看重元姬的見解。

每逢朝堂有棘手之事,他都會先與元姬商議。

太和六年,曹叡下令大修洛陽宮,征調了數萬民夫,百姓怨聲載道。

司馬昭回家後,皺著眉說:“陛下此舉,怕是會耗損國力。可滿朝文武,要麼迎合陛下,要麼不敢直言,我若上書勸諫,會不會觸怒陛下?”

元姬正坐在燈下縫補司馬昭的錦袍,聞言停下針線,道:“陛下並非不明事理,隻是登基以來,一直想做出一番政績,才急於修宮彰顯威嚴。你若直接勸諫‘不可修宮’,陛下定會覺得失了顏麵;不如換個說法,先說‘洛陽宮確實需修繕,以顯大魏氣象’,再提‘如今秋收剛過,民夫需歸家耕作,若強行征調,恐誤了來年收成’,最後建議‘分三年修繕,每年秋收後征調民夫,既不耽誤農事,也能完成修宮之事’。”

司馬昭眼前一亮,次日便按元姬的建議上書。

曹叡看後,果然沒有動怒,反而稱讚他“既顧全大局,又體恤百姓”,還采納了分三年修繕的建議。

此事過後,司馬昭對元姬更是敬佩,常對身邊人說:

“內子之智,勝我十倍。”

元姬不僅在朝堂之事上為司馬昭分憂,在府中也始終秉持“包容”二字。

鐘繇的繼室張氏身子弱,元姬便每日親自去請安,噓寒問暖,還時常把自己宮裡賞賜的補品送到張氏房中。

司馬昭的庶妹鐘琰年紀尚小,性子活潑,偶爾會犯些小錯,比如打碎了府裡的古董花瓶,或是對丫鬟發脾氣。

每次張氏想責罰鐘琰,元姬都會攔下來,輕聲道:“妹妹年紀小,不懂事,我來教她便是。”

她從不疾言厲色,隻是把鐘琰叫到身邊,耐心地跟她說“古董花瓶是先父留下的念想,該好好愛惜”“丫鬟也是爹娘生養的,要懂得尊重”。

鐘琰起初還不服氣,可久而久之,見元姬待自己真心,又講得句句在理,便漸漸收斂了性子,還主動跟元姬學讀書、學禮儀。

府裡的人都說,有元姬這樣的少夫人,是鐘家的福氣。

正始元年公元240年),曹叡病逝,年僅八歲的曹芳繼位,由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政。

自此,曹爽的野心越發膨脹,他大肆提拔親信,排擠司馬懿一派,甚至連郭太後都被他遷到永寧宮軟禁起來。

朝堂之上,人人自危,司馬昭整日憂心忡忡,回家後常常唉聲歎氣。

元姬見他如此,便溫了一壺酒,陪他坐在書房裡。“二郎,我知道你擔心司馬懿大人的處境,也擔心鐘家會被卷進去。”元姬輕聲道,“可如今曹爽勢大,咱們硬碰硬,隻會吃虧。司馬懿大人久經沙場,城府極深,他定然有自己的打算,咱們隻需按他的吩咐行事,守住自己的本分,等待時機便是。”

司馬昭歎了口氣:“可曹爽已經開始削奪我們的兵權了,再等下去,恐怕……”“越是危急,越要沉住氣。”

元姬打斷他,“你還記得父親當年教你的‘守正、明辨、包容、堅韌’嗎?現在便是‘堅韌’的時候。曹爽行事張揚,不得人心,他越是打壓異己,就越容易出錯。咱們隻要不給他抓住把柄,等到他出錯的那一天,局勢自然會逆轉。”

果不其然,正始十年公元249年),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去高平陵掃墓之機,發動政變,控製了洛陽城,史稱“高平陵之變”。

政變當天,司馬昭接到司馬懿的密令,要他帶兵守住司馬門,防止曹爽的親信進城。

他心中緊張,臨行前,元姬握著他的手說:“二郎,此去務必小心,記住‘不濫殺、不急躁’。司馬懿大人要的是平定叛亂,不是濫殺無辜,你若能做到這兩點,便是大功一件。”

司馬昭點點頭,帶著兵去了司馬門。

他謹記元姬的囑咐,遇到曹爽的親信,隻下令“拿下”,不允許士兵隨意殺戮;遇到想進城的百姓,便耐心解釋“城內有變故,待局勢穩定後再讓你們進城”,始終保持著冷靜和克製。

高平陵之變最終以司馬懿的勝利告終,曹爽及其親信被誅殺,曹魏的政權落入司馬懿手中。

事後,司馬懿論功行賞,特意表揚司馬昭“治軍嚴明,不濫殺無辜,有大將之風”,還賞賜了他許多金銀珠寶。
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
司馬昭回到家,把賞賜交給元姬,笑著說:“這些賞賜,有一半是你的功勞。若不是你提醒我‘不濫殺、不急躁’,我恐怕早就闖禍了。”

元姬接過賞賜,卻沒有絲毫喜悅,反而皺起了眉頭:“二郎,我倒覺得,這不是值得高興的事。司馬懿大人雖然平定了曹爽,可他手握大權,陛下年幼,今後朝堂的局勢,恐怕會更加複雜。咱們鐘家,怕是再也無法置身事外了。”

司馬昭聞言,臉上的笑容也淡了下來。

他知道元姬說得對,高平陵之變後,鐘家與司馬家的聯係更加緊密,今後司馬家的興衰,便與鐘家的興衰息息相關。

而元姬,這位從東海王宅走出來的女子,也將在這場更加洶湧的魏晉風雲中,繼續以她的智慧和堅韌,守護著鐘家,也影響著曆史的走向。

高平陵之變後,司馬懿雖掌控朝政,卻並未急於篡權,而是以“輔政大臣”的身份穩定局勢。

正元元年公元254年),司馬懿病逝,其長子司馬師繼掌大權,廢除了曹芳,立曹髦為帝。

兩年後,司馬師在平定毋丘儉、文欽之亂時病逝,司馬昭接過了兄長的權力,成為曹魏政權的實際掌控者,被封為大將軍、錄尚書事,後又進封晉公、晉王。

隨著司馬昭地位的提升,鐘府也變成了“相府”,往來的官員絡繹不絕,府中的事務也越發繁雜。

元姬作為“相府夫人”,肩上的擔子更重了。

她不僅要打理好內宅,還要應對前來拜訪的官員家眷,處理各種禮儀往來,同時,還要繼續為司馬昭出謀劃策,輔佐他應對朝堂上的各種挑戰。

當時,曹魏的舊臣中,仍有不少人忠於曹氏,對司馬昭的專權不滿。

甘露三年公元258年),鎮東大將軍諸葛誕在壽春起兵反叛,還聯合了東吳,聲勢浩大。

司馬昭接到消息後,決定親自率軍出征平叛。

臨行前,他把元姬叫到書房,憂心忡忡地說:“諸葛誕手握重兵,又有東吳相助,此次出征,恐怕短時間內難以取勝。洛陽城空虛,若有人趁機作亂,該如何是好?”

元姬沉思片刻,道:“二郎放心,洛陽城有司馬孚大人司馬懿之弟)鎮守,他老成持重,定能守住城池。我留在府中,也會多加留意——一是約束府中人,不許他們隨意議論朝政,以免被人抓住把柄;二是密切關注官員家眷的動向,若有異常,及時通報司馬孚大人;三是妥善處理府中的事務,讓你在前線沒有後顧之憂。”

她頓了頓,又補充道:“還有,你出征前,一定要安撫好朝中大臣,尤其是那些中立派的官員。可以對他們說,此次平叛是為了平定戰亂,保護百姓,待叛亂平定後,定會論功行賞,不會虧待任何人。這樣一來,他們便不會在你出征期間給你添亂。”

司馬昭聽從了元姬的建議,出征前特意召集朝中大臣,安撫人心,又把府中的事務托付給元姬,才放心地帶兵前往壽春。

司馬昭出征後,元姬果然按照計劃行事。

她每日除了打理內宅,還會派人暗中觀察官員家眷的動向。

有一次,她得知諸葛誕的親信衛臻的家人在府中密謀,想聯絡其他官員家眷,趁夜打開洛陽城門,接應諸葛誕的軍隊。

元姬立刻派人將此事通報給司馬孚,司馬孚迅速派人將衛臻的家人抓獲,平息了一場潛在的危機。

司馬孚得知此事後,對元姬讚不絕口:“相府夫人不僅有智慧,還有膽識,若不是你及時通報,後果不堪設想。”元姬卻謙虛地說:“這是我分內之事,能為司馬大人和二郎分憂,是我的榮幸。”

在前線,司馬昭也遇到了難題——諸葛誕堅守壽春城,東吳的援軍又不斷趕來,魏軍久攻不下,士氣低落。

司馬昭派人送回書信,向元姬訴說前線的困境。

元姬接到書信後,仔細分析了局勢,給司馬昭回了一封信,信中寫道:“諸葛誕雖堅守壽春,但其糧草有限,東吳援軍雖多,卻與諸葛誕互不信任,這是他們的弱點。你可以一方麵繼續圍困壽春,切斷諸葛誕的糧草供應;另一方麵,派人去東吳援軍的營地,挑撥他們與諸葛誕的關係,讓他們互相猜忌。這樣一來,用不了多久,他們的軍心便會渙散,到時候再發動進攻,定能一舉破城。”

司馬昭接到信後,茅塞頓開,立刻按照元姬的建議行事。

他下令魏軍繼續圍困壽春,同時派能言善辯的謀士去東吳援軍的營地,散布“諸葛誕想獨占功勞,不願與東吳分功”的謠言。

東吳援軍的將領本就對諸葛誕心存疑慮,聽到謠言後,更是不願再全力相助,漸漸減少了對壽春的支援。

幾個月後,壽春城內的糧草耗儘,士兵們饑寒交迫,軍心渙散。

司馬昭見時機成熟,下令發動總攻,一舉攻破了壽春城,諸葛誕戰死,叛亂被平定。

司馬昭凱旋歸來時,洛陽城內百姓夾道歡迎。
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
他回到相府,第一時間找到元姬,緊緊握住她的手說:“此次平叛成功,全靠你的妙計。若不是你提醒我抓住諸葛誕和東吳援軍的弱點,我恐怕還在壽春城外僵持不下。”

元姬笑著說:“這都是二郎你指揮有方,我隻是提了些微不足道的建議罷了。”

隨著司馬昭的權勢越來越大,朝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勸他“代魏稱帝”,但司馬昭始終沒有答應。

元姬看出了他的顧慮,便在一次飯後,輕聲問他:

“二郎,你是不是在擔心,若代魏稱帝,會留下‘篡權’的罵名?”

司馬昭點點頭,歎道:“父親和兄長一生輔佐曹魏,我若取而代之,恐怕會被後人指責。況且,現在還有不少人忠於曹氏,若強行稱帝,恐會引發新的叛亂。”

元姬道:“二郎的顧慮不無道理。但如今曹魏的氣數已儘,陛下曹髦)年幼,無法掌控朝政,百姓們更希望有一位能安定天下的君主。你若能先穩定局勢,發展生產,讓百姓安居樂業,等到民心所向之時,再順天應人,登基稱帝,便不會留下罵名。相反,若你一直猶豫不決,反而會讓朝中人心浮動,給彆有用心之人可乘之機。”

她頓了頓,又道:“還有,你可以先讓大臣們奏請陛下,封你為晉王,加九錫古代帝王對大臣的最高賞賜,象征著特殊的榮譽和權力),這樣既可以彰顯你的地位,也可以試探朝中大臣的態度。若大多數大臣都支持,說明民心已向你傾斜;若有大臣反對,你也可以及時應對,消除隱患。”

司馬昭覺得元姬說得很有道理,便采納了她的建議。

不久後,在司馬昭的暗示下,朝中大臣紛紛奏請曹髦,封司馬昭為晉王,加九錫。

曹髦雖不情願,卻也無力反抗,隻能下詔同意。

鹹熙元年公元264年),司馬昭被封為晉王,建立晉國,設置百官,離稱帝隻有一步之遙。

此時的元姬,已經成為了“王後”,她不僅要打理晉王府的事務,還要參與製定晉國的禮儀製度。

她借鑒古代的禮儀,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,製定了一套既莊重又實用的禮儀製度,得到了朝中大臣的一致認可。

然而,就在司馬昭準備登基稱帝之時,卻突然病重。

鹹熙二年公元265年)八月,司馬昭病逝,享年五十五歲。

臨終前,他緊緊握住元姬的手,眼中滿是不舍:“惠君,我這輩子,能娶到你,是我最大的福氣。可惜,我沒能完成最後的大業,今後,就拜托你和炎兒司馬昭長子司馬炎)了。”

元姬強忍悲痛,含淚點頭:“二郎放心,我定會輔佐炎兒,完成你的遺願,讓天下安定,讓百姓安居樂業。”

司馬昭去世後,司馬炎繼承了晉王的爵位。

此時的元姬,已經是“王太後”,她以太後的身份,全力輔佐司馬炎。

她時常教導司馬炎:“你父親一生勤勉,為的就是安定天下。你要記住,做君主的,最重要的是體恤百姓,任用賢才,不要學曹爽那樣飛揚跋扈,也不要學曹操那樣多疑猜忌。隻有這樣,才能得到百姓的擁護,才能讓晉國長治久安。”

在元姬的輔佐下,司馬炎迅速穩定了局勢,得到了朝中大臣的支持。

鹹熙二年十二月,司馬炎逼迫曹奐禪讓,登基稱帝,建立晉朝,史稱“晉武帝”。

司馬炎登基後,尊元姬為“皇太後”,還追尊司馬昭為“文帝”,追尊司馬懿為“宣帝”。

成為皇太後的元姬,並沒有恃寵而驕,反而更加低調。

她從不乾預朝政,隻在司馬炎遇到難題時,才會以母親的身份,給他提出一些建議。

她還時常告誡宮中的妃嬪和大臣的家眷,要節儉度日,不要鋪張浪費。

在她的影響下,晉初的宮廷風氣十分簡樸,朝中大臣也紛紛效仿,形成了一股良好的風氣。

泰始四年公元268年),元姬病重。

司馬炎得知後,親自守在她的床邊,日夜照料,流淚道:“母後,您一定要好起來,兒子還需要您的教導。”元姬輕輕撫摸著司馬炎的頭,輕聲道:“炎兒,你已經做得很好了。今後,你要繼續任用賢才,體恤百姓,守住晉國的江山。記住,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,隻有百姓安居樂業,晉國才能長久。”

不久後,元姬病逝,享年五十二歲。

司馬炎悲痛萬分,為她舉行了隆重的葬禮,追諡她為“文明皇後”,

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:()中國古代名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


最新小说: 純陽秘聞錄 永生攻略 大國刑警1990 苟在宗門做吃播,一不小心成老祖 神仙道果,卡牌助我 枕邊規則 說好的反迷信呢?直播間全是警察 薑小姐,你隨手挑的司機老公漏富了 你說他偏執又陰鬱?完蛋,我更愛了 和竹馬分手後,被太子爺蓄意誘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