潁川鐘氏,源遠流長,自東漢以來,便是名門望族,聲名顯赫。
其家族成員皆以德行高尚而著稱,其中尤以鐘皓最為突出。
鐘皓一生秉持著儒家的道德準則,為人正直,品行高潔,深受世人敬仰。
而鐘繇,作為鐘氏家族的代表人物,更是在曹魏時期嶄露頭角,成為朝中重臣。
他不僅在政治上有著卓越的才能,官至太傅,而且在書法藝術上也有著非凡的造詣,與東晉的王羲之並稱“鐘王”,其書法作品被譽為中國書法史上的經典之作。
建安十五年,鐘繇在許都的府邸中迎來了一個新生命的誕生。
這個孩子的到來,讓整個鐘氏家族都充滿了喜悅和期待。
由於這個孩子出生在暮春時節,窗外正好是芍藥盛開的季節,花朵嬌豔欲滴,美不勝收。
於是,鐘繇便為這個幼子取名為“會”,字“士季”,寓意著他將來能夠如芍藥一般,綻放出絢爛的光彩。
鐘會從小就展現出了超乎常人的天賦和才華。
當他年僅四歲時,鐘繇開始教導他認識文字和閱讀書籍。
令人驚訝的是,鐘會具有驚人的記憶力,他隻需看一眼就能記住所學的內容,而且在短短半年時間內,他就能夠熟練地背誦整部《論語》。
時光荏苒,轉眼間鐘會已經七歲了。
有一次,他和兄長鐘毓一同被召見去麵見曹操。
麵對這位權勢滔天的人物,鐘毓顯得十分緊張,額頭不斷冒出汗水,甚至連衣服都濕透了。
曹操注意到了鐘毓的異常,好奇地詢問他為何如此緊張。
鐘毓誠實地回答道:“戰戰惶惶,汗出如漿。”
然而,與鐘毓形成鮮明對比的是,鐘會卻表現得異常鎮定自若。
他站在一旁,毫無懼色,當曹操同樣詢問他時,鐘會不緊不慢地回答道:“戰戰栗栗,汗不敢出。”
這句話一出,曹操不禁哈哈大笑起來,對鐘會的膽識和機智讚歎不已。
他感慨地說:“此子膽氣與智識皆非尋常孩童可比啊!”
鐘繇對這個幼子鐘會可謂是寄予了厚望,他不僅為鐘會請來了當時最有名的儒士為其授課,還親自教導鐘會讀書寫字。
然而,鐘會卻並不滿足於僅僅從書本中獲取知識,他常常纏著父親詢問朝堂之上的事情。
建安二十五年,曹操病逝,曹丕繼任魏王。
當時的鐘會年僅十歲,但他卻能對父親分析道:“魏王若想取代漢室,首先需要安撫世家大族,然後再平定四方。”
鐘繇聽到這番話後,大為震驚,連忙叮囑鐘會道:“小兒不可妄議國事!”
然而,在他的內心深處,卻暗自感歎這個孩子將來必定會有一番大作為。
太和年間,鐘會剛剛成年,便踏入了仕途,擔任秘書郎一職。
此時的魏明帝曹叡在位,他熱衷於大興土木,修建宮殿。
朝中的大臣們大多對此敢怒不敢言,生怕觸怒了皇帝。
然而,鐘會卻借著整理典籍的機會,向曹叡呈上了一篇名為《論宮室疏》的奏章。
在這篇奏章中,鐘會引經據典,詳細地闡述了“民為邦本,過度勞民則國危”的道理。
曹叡雖然沒有完全采納鐘會的建議,但還是對他的才華和見識讚賞有加,稱讚他“有古大臣之風”,並將他擢升為尚書郎。
當時的朝堂之上,風雲變幻,暗流湧動。
司馬懿和曹爽之間的明爭暗鬥,如同兩頭凶猛的野獸,彼此對峙,互不相讓。
在這場權力的角力中,有一個年輕人卻顯得格外引人注目,他便是鐘會。
儘管年紀尚輕,但鐘會卻擁有著遠超常人的洞察力和智慧。
鐘會深知在這風起雲湧的朝堂之上,若想立足,就必須懂得審時度勢。
經過一番觀察和思考,他敏銳地察覺到司馬懿的深謀遠慮和非凡才能。
更重要的是,鐘氏家族與司馬氏家族向來有著深厚的交情。
這層關係使得鐘會在選擇陣營時,自然而然地傾向於司馬懿一方。
於是,鐘會開始暗中與司馬懿的次子司馬昭結交。
二人年齡相仿,誌趣相投,很快便成為了好友。
他們常常一同探討兵法,鐘會的見解獨到而深刻,每每都能讓司馬昭眼前一亮。
尤其是鐘會提出的“兵貴神速,攻心為上”的觀點,更是讓司馬昭對他刮目相看。
司馬昭不禁感歎道:“士季之智,勝過我麾下諸多謀士啊!”
正始十年公元249年),曹魏政權內部發生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政治風暴——“高平陵之變”。
這場事變的主角是司馬懿,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政變,一舉誅殺了曹爽及其黨羽,成功掌控了曹魏的軍政大權。
在這場事變中,有一個人表現得尤為突出,他就是鐘會。
鐘會在事變發生前,就敏銳地察覺到了局勢的變化,並提前向司馬昭傳遞了重要消息。
這一舉動為司馬昭提供了關鍵的情報支持,使他能夠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決策。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而在事變發生後,鐘會更是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智慧。
他協助司馬昭迅速穩定了洛陽的局勢,平息了可能引發的混亂和動蕩。
他的果斷行動和出色表現,贏得了司馬昭的高度讚賞和信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