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於鐘會在“高平陵之變”中的卓越貢獻,司馬昭對他格外器重,不僅封他為關內侯,還將他納入自己的核心謀士團隊。
從此以後,鐘會成為了司馬昭最為倚重的智囊之一,但凡軍國大事,司馬昭必定會與他商議,聽取他的意見和建議。
嘉平四年,吳國太傅諸葛恪率二十萬大軍攻打淮南,圍困新城。
魏軍諸將皆主張發兵救援,鐘會卻力排眾議,對司馬昭道:
“諸葛恪傾國而來,意在速勝,若我軍堅守不戰,待其糧草耗儘,軍心必亂,屆時再出擊,可一戰而勝。”
司馬昭依其計,命新城守將張特死守城池,又派毋丘儉率軍屯於壽春,按兵不動。
果然,諸葛恪大軍圍攻新城數月不下,糧草漸儘,士兵疲憊不堪,軍中還爆發了瘟疫。
鐘會趁機建議司馬昭“派輕騎襲其後方,斷其退路”,司馬昭當即采納。
魏軍突襲吳軍糧道,諸葛恪被迫撤軍,途中又遭魏軍伏擊,吳軍大敗,死傷過半。
經此一役,鐘會的軍事才能得到滿朝認可,被晉升為黃門侍郎。
正元二年,毋丘儉與文欽在淮南起兵反叛,討伐司馬師司馬懿長子,時已接替司馬懿掌權)。
司馬師親自率軍平叛,鐘會隨行參謀。
兩軍對峙於樂嘉,鐘會看出文欽之子文鴦勇猛卻魯莽,便獻策“先派小股部隊襲擾吳軍,誘文鴦出戰,再設伏兵擒之”。
司馬師依計行事,文鴦果然中計,率少量騎兵追擊魏軍,陷入埋伏,雖奮力突圍,卻損失慘重,吳軍士氣大挫。
隨後,鐘會又建議司馬師“散布謠言,稱吳軍後方已被魏軍攻占”,吳軍士兵聽聞後軍心大亂,毋丘儉、文欽被迫逃亡,叛亂很快被平定。
此戰後,司馬師病逝,司馬昭接掌大權,對鐘會愈發信任,將他封為東武亭侯,食邑三百戶。
鐘會也憑借一係列功績,成為曹魏朝堂上炙手可熱的人物,時人將他與名士王弼並稱“王鐘”,讚其“有輔佐之才”。
景元三年,司馬昭欲伐蜀,以成就統一天下之功,卻遭到朝中多數大臣反對,認為“蜀國地勢險要,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善於守城,伐蜀難以成功”。
唯獨鐘會力主伐蜀,他向司馬昭獻上《平蜀策》,詳細分析了蜀魏雙方的兵力、地形及士氣:“蜀國兵力不過九萬,其中四萬駐守成都及後方,五萬布防於漢中及邊境,我軍若分三路進攻,漢中必破;漢中一破,成都無險可守,蜀主劉禪昏庸,屆時必降。”
司馬昭見鐘會分析得條理清晰,又有詳細的作戰計劃,便下定決心伐蜀,任命鐘會為鎮西將軍,都督關中諸軍事,統領十萬大軍為主力;又命鄧艾率三萬大軍從狄道出發,牽製蜀軍薑維部;諸葛緒率三萬大軍從祁山出發,斷薑維退路。
出征前,鐘會特意拜訪了被司馬昭軟禁的名士嵇康,想邀他一同入蜀,卻遭嵇康冷遇。
鐘會心中不快,卻也並未計較,隻是專心整頓軍隊,訓練士兵適應蜀地地形。
景元四年秋,伐蜀之戰正式打響,鐘會率軍從斜穀、駱穀出兵,直逼漢中。
漢中蜀軍守將蔣舒、王含見魏軍勢大,蔣舒假意投降,實則趁王含不備,打開城門迎魏軍入城。
鐘會不費吹灰之力便攻占漢中,隨後率軍繼續南下,圍攻蜀軍重鎮劍閣。
劍閣地勢險要,易守難攻,蜀軍大將薑維率主力在此駐守,魏軍多次進攻都未能破城,糧草也日漸緊張,諸將皆有退意。
鐘會卻不願半途而廢,他一麵命士兵輪流攻城,牽製薑維兵力;一麵暗中派人探查劍閣周邊地形,尋找迂回之路。
此時,鄧艾傳來消息,稱他欲率軍從陰平小道偷渡,直取成都。
鐘會雖與鄧艾素有嫌隙,卻也明白此計可行,便命人多備糧草,佯裝全力攻城,為鄧艾吸引薑維的注意力。
鄧艾果然不負所望,率領士兵曆經艱險,偷渡陰平,攻克江油、綿竹,斬殺諸葛瞻父子,兵臨成都城下。
蜀主劉禪驚慌失措,在大臣譙周的勸說下,向鄧艾投降,蜀國滅亡。
消息傳到劍閣,薑維見大勢已去,便向鐘會投降。
鐘會率軍進入成都後,見鄧艾居功自傲,不僅擅自任命蜀國官員,還向司馬昭上書,建議“暫緩班師,留在蜀地安撫百姓,準備伐吳”,心中十分不滿。
他認為伐蜀之功,自己當屬首功,鄧艾不過是借了自己牽製薑維的便利,便暗中向司馬昭上書,誣告鄧艾“謀反”,稱其“在成都獨斷專行,有割據蜀地之心”。
司馬昭本就對鄧艾的專權行為有所不滿,又收到鐘會的密報,便下令將鄧艾押回洛陽審問。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鐘會接管了鄧艾的軍隊,此時他手握二十萬大軍,又得到薑維的支持,心中漸生反意。
薑維雖降,卻一心想複國,他看出鐘會有野心,便暗中勸說:
“將軍手握重兵,又平定蜀國,功高震主,司馬昭必不會容你。不如在蜀地起兵,討伐司馬昭,恢複漢室,屆時將軍便可成就霸業。”
鐘會被薑維說動,決定起兵謀反。
他先是以“司馬昭有令,誅殺軍中不服從者”為由,將魏軍諸將軟禁起來,隨後召集親信,宣布“討伐司馬昭,匡扶曹魏”。
然而,鐘會的計劃卻泄露了,魏軍將領胡烈之子胡淵得知父親被軟禁,便率部下士兵發動叛亂,攻打鐘會的府邸。
成都城內頓時陷入混亂,鐘會與薑維率軍奮力抵抗,卻因軍心渙散,士兵多不願謀反,很快便敗下陣來。
混戰中,薑維身中數箭,自刎而死;鐘會也被亂兵包圍,他手持寶劍,斬殺數名士兵後,見大勢已去,歎道“我若早聽薑維之言,速定對策,何至於此”,隨後自刎身亡,時年四十歲。
鐘會死後,司馬昭命人平定成都之亂,又下令誅殺鐘會三族。
曾經名滿天下的潁川貴子,最終落得個身敗名裂、家族覆滅的下場。
鐘會的一生,可謂波瀾壯闊。
他出身名門,自幼聰慧,憑借過人的智識和謀略,在曹魏朝堂上嶄露頭角,成為司馬昭麾下的得力助手,為平定淮南叛亂、滅亡蜀國立下汗馬功勞。
他的軍事才能和政治遠見,在當時堪稱頂尖,若能安分守己,必能成為曹魏的開國元勳,名留青史。
然而,他卻因野心膨脹,加之與鄧艾的矛盾激化,最終走上了謀反之路,落得個悲慘結局。
後世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:有人讚他“有王佐之才,伐蜀之功不可磨滅”;也有人批評他“心術不正,貪功好利,最終自食惡果”。
西晉史學家陳壽在《三國誌》中評價他“精練策數,鹹以顯名,致茲榮任,而皆心大誌迂,不慮禍難,變如發機,宗族塗地,豈不謬惑邪”,既肯定了他的才能,也指出了他的致命缺陷。
時光流轉,成都城內的鐘會故宅早已湮沒在曆史的塵埃中,但他的故事卻流傳了下來。
人們在提及三國時期的謀士時,總會想到那個才華橫溢卻野心勃勃的鐘士季,他的功與過,也成為後世討論三國曆史時繞不開的話題。
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:()中國古代名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