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次戰役,曹丕任命曹休為“征東大將軍”,假黃鉞象征皇帝的權威,可斬殺違令將領),統領張遼、臧霸等名將,率十萬大軍從東線出擊,直取東吳的洞口今安徽和縣東南)。
戰役初期,東吳將領呂範率領水軍在洞口江麵設防,試圖阻擋曹軍渡江。
曹休深知張遼、臧霸等老將皆為百戰之師,遂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,同時親自率領一支精銳騎兵,繞至洞口側翼的陸路,突襲東吳的後方營地。
東吳軍隊沒想到曹軍會從陸路發起進攻,頓時大亂,呂範的水軍也因後方失火而軍心渙散。
曹休趁機下令全軍渡江,與東吳水軍展開激戰。
在戰鬥中,曹休身先士卒,率領騎兵衝入東吳水軍的陣營,斬殺東吳將領尹盧,俘虜士兵數千人。
東吳軍隊大敗,呂範率領殘部狼狽撤退。
洞口之戰的勝利,不僅重創了東吳的軍事力量,更讓曹魏的東南防線得到了鞏固。
戰後,曹丕論功行賞,升任曹休為“揚州牧”,封長平侯,讓他全麵負責揚州地區的軍政事務——此時的曹休,已成為曹魏鎮守東南的最高軍事長官,手握重兵,成為曹魏政權的“東南屏障”。
在擔任揚州牧期間,曹休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警惕性。
他深知孫權並非輕易可欺之輩,遂一邊加強邊境的防禦,一邊積極訓練軍隊,同時還注重安撫百姓、發展生產,讓揚州地區在戰亂中逐漸恢複生機。
據《三國誌》記載,曹休在揚州期間,“勸課農桑,輕徭薄賦,百姓大悅”,不僅贏得了士兵的擁戴,也得到了百姓的支持。
這種“軍政合一”的治理方式,讓曹魏的東南地區呈現出“兵強民富”的景象,為後續抵禦東吳的進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
黃初七年226年),魏文帝曹丕病逝,太子曹叡即位,史稱魏明帝。
曹叡即位後,對曹休更加信任,不僅繼續讓他擔任揚州牧,還加授“大司馬”之職——這是曹魏政權的最高軍事官職,地位僅次於皇帝,足見曹休在曹魏軍政體係中的核心地位。
此時的曹休,已年過五旬,曆經數十年的戎馬生涯,早已成為曹魏宗室中的“定海神針”。
但長期的勝利與高位,也讓他逐漸產生了一絲驕傲自滿的情緒——這種情緒,最終為他的人生埋下了悲劇的伏筆。
太和二年228年),東吳將領周魴向曹休詐降,聲稱自己因不滿孫權的統治,願意率領部眾歸附曹魏,並請求曹休率軍接應。
曹休接到周魴的降書後,大喜過望——他深知,若能成功接應周魴,不僅能削弱東吳的力量,還能趁機攻占東吳的皖城今安徽潛山),打開東吳的西北門戶。
因此,他並未對周魴的降書產生過多懷疑,而是立即上書曹叡,請求率軍出征。
當時,曹魏的不少大臣都對周魴的詐降表示懷疑,其中以老臣賈逵最為反對。
賈逵認為:“周魴乃東吳名將,深受孫權信任,為何突然降魏?此事恐有詐,不可輕易出兵。”
曹叡也對此次出征持謹慎態度,遂下詔命曹休“小心行事,不可冒進”。
但此時的曹休早已被“平定東南”的功名衝昏了頭腦,他認為賈逵等人是“過於謹慎”,遂不顧勸阻,率領十萬大軍南下,直奔皖城而去。
曹休率軍抵達石亭今安徽桐城西南)時,果然遭遇了東吳的埋伏——孫權早已命陸遜、朱桓、全琮等名將率領十萬大軍,在石亭設下三重埋伏,就等曹休自投羅網。
當曹休意識到自己中計後,為時已晚,東吳軍隊從四麵八方發起進攻,曹軍瞬間陷入混亂。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曹休雖然在危急時刻展現出了名將的素養,率領親兵奮力突圍,但曹軍主力已被東吳軍隊分割包圍,損失慘重。
據《三國誌》記載,石亭之戰中,曹軍“死者萬餘,糧草器械儘失”,多名將領戰死或被俘,是曹魏自赤壁之戰後最大的一次軍事失利。
曹休率領殘部突圍後,一路向北撤退,幸得賈逵率領援軍及時趕到,才擊退了東吳的追兵,保住了性命。
但此次戰敗,對曹休的打擊極為巨大——他不僅損失了十萬大軍,更重要的是,他為自己的驕傲自滿付出了沉重的代價,深感有負曹操與曹丕的托付,更有負曹叡的信任。
回到揚州後,曹休一病不起。他終日鬱鬱寡歡,時常在夢中回憶起石亭之戰的慘狀,心中充滿了自責與愧疚。
太和二年228年)九月,這位曾經叱吒風雲的曹魏名將,在悔恨與病痛中病逝於揚州任上,享年約50歲。
曹叡得知曹休病逝的消息後,悲痛不已,下詔追贈曹休為“大司馬”,諡號“壯侯”,並命人將其靈柩運回譙縣,與曹氏宗族的祖先一同安葬。
曹休的一生,是曹魏宗室子弟的縮影——他們生於亂世,憑借著家族的庇護與自身的努力,在曹魏政權的建立與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。
作為曹操口中的“千裡駒”,曹休的軍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:他早年在虎豹騎中嶄露頭角,隨後在西征馬超、南禦孫權的戰役中屢立戰功,最終成為鎮守東南的最高軍事長官,為曹魏的邊疆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。
然而,曹休的人生也存在著明顯的遺憾。
石亭之戰的失敗,不僅讓他失去了十萬大軍,更讓他的名譽受到了嚴重的損害。
究其原因,除了周魴的詐降手段極為高明外,更重要的是曹休自身的驕傲自滿——長期的勝利讓他逐漸失去了往日的謹慎,對潛在的風險視而不見,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。
儘管如此,曆史對曹休的評價依然以正麵為主。
《三國誌》的作者陳壽評價曹休:“休以親舊肺腑,貴重於時,左右勳業,鹹有效勞。”曹休作為宗室親信,在當時地位尊貴,輔佐曹魏建立功勳,都有顯著的功勞。)
這一評價客觀地肯定了曹休對曹魏政權的貢獻,也指出了他的宗室身份與自身努力在其成功過程中的重要作用。
從更宏觀的曆史角度來看,曹休的一生,不僅是個人的奮鬥史,更是曹魏宗室集團發展的縮影。
在三國時期,宗室子弟往往是政權的核心力量——他們既是皇帝最信任的人,也是抵禦外部威脅、穩定內部秩序的重要支柱。
曹休作為曹魏宗室的代表人物之一,其經曆也反映了宗室子弟在亂世中的機遇與挑戰:他們憑借著家族的優勢得以快速崛起,但也肩負著比常人更重的責任,一旦犯錯,不僅會影響自身的命運,更可能危及整個政權的穩定。
如今,當我們回望曹休的一生,或許會為他的石亭之敗感到惋惜,也會為他的忠誠與勇武感到敬佩。
他就像漢末三國亂世中的一顆流星,雖然最終以悲情收場,但他在曆史的天空中留下的光芒,卻始終值得我們銘記——他用自己的一生,詮釋了什麼是“宗室虎臣”,也為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,增添了一抹獨特的色彩。
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:()中國古代名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