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時的西北邊境,局勢極為複雜——不僅要麵對蜀漢的軍事威脅,還時常遭受羌、胡等少數民族的襲擾。
這些少數民族部落憑借騎兵的機動性,經常突襲曹魏的邊境城鎮,掠奪糧食與人口,給曹魏的邊疆穩定帶來了極大隱患。
曹真到任後,並未急於與蜀漢或羌胡勢力交戰,而是首先對西北的局勢進行了全麵調研。
他發現,羌、胡部落之所以敢頻繁襲擾,一方麵是因為他們熟悉當地地形,機動性強;另一方麵是因為曹魏之前的邊防將領采取“被動防禦”策略,缺乏有效的反擊手段,導致羌、胡勢力日益猖獗。
針對這一情況,曹真製定了“先安內、後禦敵”的戰略——首先平定羌、胡叛亂,穩定內部秩序,再集中力量抵禦蜀漢的威脅。
黃初三年222年),治元多、盧水等羌胡部落聯合起來,聚眾數萬發動大規模叛亂,他們不僅攻占了涼州的多個城鎮,還殺害了曹魏的地方官員,氣焰極為囂張。
曹真得知消息後,立即率領大軍出征。為了應對羌胡騎兵的機動性,曹真將大軍分為三路:一路由自己親自統領,作為主力部隊正麵推進;
一路由將領費曜率領,繞道羌胡軍隊的後方,切斷其退路;
另一路由將領郭淮率領,負責保護糧草運輸,並隨時準備支援主力部隊。
戰役打響後,曹真率領主力部隊與羌胡軍隊在河西今甘肅河西走廊)展開正麵交鋒。
羌胡軍隊雖然人數眾多,但多為烏合之眾,缺乏統一的指揮與嚴密的陣型。
曹真利用這一弱點,命令曹軍擺出“方陣”,以弓弩手在前,長戟兵在後,穩步推進,同時派遣騎兵分隊從兩翼迂回,攻擊羌胡軍隊的側翼。
羌胡軍隊在曹軍的嚴密陣型麵前,多次衝鋒均被擊退,士氣逐漸低落。
此時,費曜率領的部隊也成功繞到羌胡軍隊後方,發起突襲,羌胡軍隊腹背受敵,瞬間陷入混亂。
曹真見狀,立即下令全軍發起總攻,曹軍將士奮勇殺敵,羌胡軍隊潰不成軍,紛紛四散逃竄。
此役,曹真斬殺羌胡首領治元多等多人,俘虜士兵數千人,繳獲牛羊等牲畜數十萬頭,徹底平定了西北的羌胡叛亂。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戰後,曹丕接到捷報,大喜過望,親自下詔褒獎曹真:“君以智勇,平定西陲,百姓獲安,邊境無虞,功莫大焉!”
隨後,曹丕封曹真為“東鄉侯”,增加其食邑至二千戶,並將涼州的部分軍政權力也交由曹真掌控,讓他成為曹魏西北邊境名副其實的“最高統治者”。
平定羌胡叛亂後,曹真開始將重心轉向抵禦蜀漢。
此時,蜀漢丞相諸葛亮正積極籌備北伐,試圖奪取關中地區,恢複漢室。
太和元年227年),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正式爆發——他派遣馬謖率領大軍鎮守街亭今甘肅秦安東北),作為蜀軍的前進基地,同時派遣趙雲率領一支偏師進攻箕穀今陝西寶雞東南),牽製曹軍兵力,自己則率領主力部隊進攻祁山今甘肅禮縣東)。
蜀漢的突然北伐,讓曹魏朝廷大為震動——當時曹魏的主力部隊多集中在東南方向抵禦東吳,西北邊境兵力相對薄弱,諸葛亮的北伐軍很快便占領了祁山周邊的多個郡縣,關中地區人心惶惶。
魏明帝曹叡得知消息後,立即任命曹真為“大將軍”,統領關中諸軍抵禦蜀軍,同時親自前往長安督戰,穩定軍心。
曹真接到任命後,迅速趕到關中,他並未因蜀軍的攻勢凶猛而慌亂,而是冷靜分析戰局:諸葛亮的北伐軍雖勢如破竹,但街亭是蜀軍的“咽喉之地”——一旦街亭失守,蜀軍的糧道與退路將被切斷,北伐軍必不戰自潰;而趙雲率領的偏師,雖然兵力較弱,但意在牽製曹軍,若不及時擊退,也會影響主力部隊的部署。
基於這一判斷,曹真製定了“兩路出擊”的戰術:一方麵命名將張合率領五萬大軍,火速前往街亭,進攻馬謖;另一方麵,自己親自率領三萬大軍,前往箕穀,抵禦趙雲。
張合果然不負眾望——他率軍抵達街亭後,發現馬謖將軍隊駐紮在山上,犯了“舍水上山”的軍事大忌,立即下令切斷蜀軍的水源,隨後率軍猛攻。
蜀軍因缺水而士氣低落,很快便潰不成軍,馬謖被迫棄軍而逃,街亭被曹軍攻占。
與此同時,曹真在箕穀也與趙雲展開激戰。
趙雲雖然是蜀漢名將,但兵力遠遜於曹軍,且曹真采取“圍而不攻”的策略,斷絕了蜀軍的糧草補給,趙雲深知難以支撐,隻得率領部隊撤退。
街亭與箕穀的戰敗,讓諸葛亮的北伐計劃徹底破產,他被迫率領主力部隊撤回漢中,第一次北伐以曹魏勝利告終。
戰後,曹叡對曹真的表現極為滿意,將其晉升為“大司馬”——這是曹魏政權的最高軍事官職,地位僅次於皇帝,曹真也因此成為曹魏軍隊的最高統帥。
太和二年228年),諸葛亮發動第二次北伐,此次他將進攻目標鎖定為陳倉今陝西寶雞東)。
陳倉是關中通往漢中的重要門戶,戰略地位極為重要,若被蜀軍攻占,曹魏的西北防線將麵臨嚴重威脅。
然而,諸葛亮的這一戰略意圖,早已被曹真預判到——第一次北伐結束後,曹真便認為,諸葛亮下次北伐必然會進攻陳倉,因此他提前命將領郝昭率領一千餘人駐守陳倉,並加固城防,準備了大量的守城器械。
諸葛亮率領數萬大軍抵達陳倉後,見陳倉城防堅固,並未急於進攻,而是先派使者勸降郝昭。
郝昭在城上嚴詞拒絕,表示“吾受魏恩,當以死守城,不敢有二心”。
勸降無果後,諸葛亮下令攻城——蜀軍動用了雲梯、衝車等多種攻城器械,試圖攻破陳倉城牆。
但郝昭早有準備,他命士兵用火箭射擊雲梯,燒毀蜀軍的攻城器械;又在城牆內側修築了一道“重牆”,即便蜀軍攻破外牆,也無法立即攻入城內。
諸葛亮連續攻打二十餘日,蜀軍傷亡慘重,卻始終無法攻破陳倉城。
此時,蜀軍的糧草也逐漸耗儘,而曹真派遣的援軍也已逼近陳倉。
諸葛亮深知再攻下去隻會徒增損失,隻得率領大軍撤退。
第二次北伐的失敗,讓蜀漢的實力受到嚴重削弱,也讓曹真“料敵於先”的軍事才能再次得到印證。
經此一役,曹魏的西北防線愈發穩固,諸葛亮在短期內再也無力發動大規模北伐,曹真也成為曹魏抵禦蜀漢的“鋼鐵屏障”。
太和四年230年),魏明帝曹叡為了進一步鞏固政權,任命曹真為“大司馬”,同時與陳群、司馬懿等人共同擔任輔政大臣,讓他從單純的軍事統帥,轉變為兼顧軍政事務的核心重臣。
此時的曹魏,雖然國力強盛,但麵臨的內外局勢依然複雜——外部,蜀漢與東吳雖暫時無力發動大規模進攻,但仍對曹魏虎視眈眈;內部,隨著曹操、曹丕等開國元勳的相繼離世,朝廷中出現了權力真空,宗室與士族之間的矛盾也逐漸顯現。
作為輔政大臣,曹真的責任不僅是抵禦外敵,更要穩定內部秩序,為曹叡撐起曹魏政權的“脊梁”。
在軍事上,曹真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警惕性。
他深知,蜀漢與東吳雖然暫時平靜,但絕不會放棄對曹魏的進攻,因此他一方麵加強邊境的防禦工事,在西北、東南等邊境地區增設烽火台與驛站,提高軍情傳遞的效率;另一方麵,他積極提拔有能力的將領,如張合、郝昭、郭淮等,將他們安排在重要的軍事崗位上,為曹魏培養了一批優秀的軍事人才。
同時,曹真還注重軍隊的日常訓練,他規定,邊境軍隊每月必須進行一次大規模演習,每季度進行一次實戰模擬,以保持軍隊的戰鬥力。
在他的治理下,曹魏軍隊的戰鬥力始終保持在較高水平,為抵禦外敵提供了堅實的保障。
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:()中國古代名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