嘉慶十二年四月廿五,乾清宮的鎏金算盤在晨光中泛著冷光,嘉慶帝盯著算盤上“黃金儲備八十萬兩、官票流通二百萬兩”的數字,手指在“銀價波動率”一列劃出深痕。案頭《貨幣平衡表》上,“官票一兩=白銀一兩=製錢千文”的等式被紅筆圈了又圈,卻抵不過窗外“順天府銀號兌換價漲至一兩零五分”的急報。
“傳戶部尚書英和。”嘉慶帝的聲音驚飛了簷角啄食銅鏽的麻雀,手中狼毫在“官票準備金率”一欄重重頓下——按《戶部則例》,官票需有五成黃金儲備,如今卻僅四成,這正是銀價波動的症結。
英和捧著新製的《官票準備金動態模型》進門時,正見皇帝對著“黃金白銀製錢”三角關係圖沉思。圖上三條曲線在“嘉慶十年”處交彙後漸次分離,官票曲線微微下垂,恰似帝國金融的微妙失衡。
“陛下,這是按《九章算術·均輸》製成的平衡模型。”英和展開三尺長的銅製算板,齒輪咬合處刻著“黃金儲備率、官票流通量、銀錢兌換率”的聯動公式,“每萬兩官票需配五千兩黃金、五千兩白銀,若黃金儲備不足,便如車缺兩輪,必生顛簸。”他轉動中央齒輪,算板上的“準備金率指針”從40緩緩撥向50,“順天府銀號的波動,正是市場在試帝國的‘數據底線’。”
嘉慶帝的算珠在“和珅查抄黃金”一欄連擊八下:“朕已將查抄的八十萬兩黃金全充作儲備,還差二十萬兩——數據房可曾算出,如何從關稅、鹽引中補足?”他忽然指向算板上的“商股分紅”區域,“當年‘官七商三’的大清官銀號,如今商股年分紅三十萬兩,能否將其中半數轉作黃金儲備?”
英和示意吏員捧來《官票信用數據圖》,曲線顯示“商民信任度”與“黃金儲備率”呈正相關:“儲備率每增1,信任度增2;若達50,信任度可達九成。”他抽出《鹽引拍賣數據月報》,“兩淮鹽引競拍價較去年增百分之十五,年收銀百五十萬兩,可購黃金三十萬兩——足補儲備缺口。”
嘉慶帝點頭,目光落在算板角落的“密紋火漆印”——那是官票防偽的最後一道關隘,印紋中藏著《九章算術》的勾股數暗碼。“傳旨:今日起,官票背麵加印‘黃金儲備動態表’,每十日更新一次,用朱砂筆在各府衙公示。”他忽然抓起案頭的《錢法堂則例》,“讓錢法堂每日用算盤公示‘銀票錢’兌換數,算珠聲便是最好的信用背書。”
英和呈上《貨幣平衡大典儀軌》,內頁繪著皇帝親祭“數據之神”的流程:“先算黃金儲備,次核官票流通,再驗銀錢兌換,三算皆準則祭天。”他指著“儀軌”末頁的“商民參與條”,“可讓京城銀號掌櫃現場見證算珠推演,親眼見‘八十萬兩黃金實存’,勝過萬言詔書。”
嘉慶帝望向窗外的戶部衙署,那裡新立的“貨幣平衡公示碑”正在刷漆,碑額刻著“數據為信,平衡為綱”。“明日朕便在乾清宮行‘數據平衡大典’。”他對英和道,“讓順天府銀號的王掌櫃、揚州鹽商的江總商來觀禮——朕要用算珠,在他們心裡架起‘黃金官票’的平衡木。”
是夜,戶部錢法堂的算珠聲通宵未歇。吏員們正在核對“各省官票回收數據”,每一張回收的官票都需與黃金儲備賬冊勾稽,確保“票有所依,金有所存”。嘉慶帝在《貨幣平衡詔》中朱批:“貨幣者,國之血脈;數據者,脈之節律。節律穩則血脈暢,血脈暢則國本固。”這道詔書,將與新製的動態表、公示碑一起,向天下宣告:帝國的貨幣信用,不再是虛無的“天威”,而是可算、可查、可驗的數據平衡。
《貨幣數據日誌》記下:“上以算珠定平衡,始有‘儲備可量、兌換可驗、信用可計’之治。”乾清宮的燭影裡,嘉慶帝的算珠仍在“黃金儲備”一列輕輕撥動——他知道,貨幣平衡的背後,是整個帝國數據治理體係的支撐,而這,正是“數據治世”在金融領域的關鍵一仗。
喜歡嘉慶變法:數據治國請大家收藏:()嘉慶變法:數據治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