鹹豐元年五月十五,鄱陽湖東西兩岸劍拔弩張。石達開立於西岸水營樓船,遠眺東岸清軍炮陣騰起的黑煙——僧格林沁部的炮手正以長竹竿丈量炮位間距,銅製羅盤在烈日下折射微光,那是清廷火器營秘傳的"九章測算法",其根基源自《欽定武英殿算書》的方位丈量之術。他指尖叩擊船舷上的"流水折漕"刻痕——這原是江南糧道計算漕船吃水的土法口訣,此刻被太平軍匠人借用於炮戰方位估算。忽聞探報:"英商巴夏禮商船拋錨,遣人求見,攜來洋鐵銑刀與火繩樣品。"
巳時,湖麵波光裡,巴夏禮的仆役搖動白旗,旗角繡著倫敦東印度公司的徽記。太平軍了望員舉起竹製望鬥——筒身裹著粵海關流出的西洋銅尺刻度,頂端蒙著湖州府產的細絹,可濾去強光便於觀測。觀測員以旗語報知:"左陣火炮三尊,間距約七丈!"這測距之法源自《武備誌》"望山法",經長江船工改良,以桅杆節數對應步數,暗合《九章算術》裡的相似三角形原理。
僧格林沁在東岸炮台擲出六壬算籌,火器營把總按《禦製數理精蘊》排陣,炮手們以棉線牽引炮架轉向,每移動一尺便在木楔上刻痕記數。太平軍水營的竹製炮架則由四名壯丁合力推動,炮身刻著"仰三俯四"的紅漆標記,那是湘江船匠根據多年經驗總結的炮擊仰角口訣,與《火攻挈要》中的彈道論述不謀而合。
申時,天京軍器局內,石達開攤開泛黃的《武英殿算書》殘卷——卷首"康熙禦製"字樣已漫漶,頁間夾著巴夏禮昨夜送來的火繩剖麵圖。染布坊趙娘子將竹篾與熟鐵碎末層層壓製:"湘南獵人用竹筋加固獵槍托,能扛三石之力。"匠人製成的"竹鐵複合炮栓"無複雜機關,僅以銅釘標記鬆緊刻度,全憑炮手手感調整,恰似《軍器圖說》中"器貴簡易"的治軍理念。
湖麵傳來清軍炮響,石達開急令啟用新鑄火炮。炮手轉動刻有"天地人"三才標記的木製轉盤——分彆對應遠、中、近三程,實則脫胎於《籌海圖編》的火攻策略,火焰紋紅漆下隱約可見"福"字吉語,是江西匠人祈福的傳統。當"人"字對準炮口,裝填的火藥配方正是《火龍經》中記載的"追魂炮方",經反複試爆改良,射程較前增加兩丈。
子時,湖麵火光照亮器械交鋒。清軍火器營使用禦製銅製量角器,刻度分劃至"半度",其精準度源自康熙朝傳教士傳入的幾何知識。太平軍炮手則掏出牛骨算盤,以"風大抬高一指,風小壓下三分"口訣心算——這口訣是洞庭湖漁民觀風使舵的經驗總結,此刻被轉用於炮擊修正,竹製炮架隨口令調整,竟與《西洋火法》中的彈道表相差無幾。
卯時三刻,清軍"神威大將軍炮"壓近,炮架以熟鐵包裹榆木,其穩固性參考了《工部營造則例》的梁柱結構。石達開冷笑下令:"布鐵索!"匠人將商船廢錨鏈熔鍛為鐵索網,網眼大小按《營造法式》"材份製"比例編織,雖無複雜機關,卻能有效抵禦散彈衝擊,恰似《城守籌略》中"以柔克剛"的防禦理念。
巴夏禮在商船甲板記錄:"清軍炮陣依循典籍,太平軍器械取法民間,二者皆賴算術丈量之術。"他望著湖麵漂浮的碎木片,某片竹板上刻著"一縱三橫"的算籌痕,與倫敦皇家學會藏的《中國算術圖解》中的"籌算布位"完全一致,恍若文明跨越重洋的印證。
辰時,硝煙中巴夏禮商船啟航。石達開拾起一枚炮栓碎片,斷口處竹紋與鐵屑交錯,恰似江南竹器鋪的"竹包鐵"工藝。遠處破廟,孩童們用樹枝在沙土上畫著"九宮格"玩算籌遊戲,與《增刪算法統宗》裡的"縱橫圖"如出一轍。
僧格林沁命人焚毀繳獲的太平軍炮架,火焰中未燃儘的竹片上隱約可見"算糧"二字,與他幼時讀過的《戶部漕運算術》裡的習字一模一樣。湖麵上,太平軍的"火焰紋"戰旗與清軍的"太極八卦"軍旗隨風舞動,前者繡著贛北織工的火塘圖騰,後者織著八旗的方位符號,共同倒映在鄱陽湖的波光裡,宛如一幅流動的《耕戰圖》,半幅繪著朝堂典章,半幅染著民間煙火。
喜歡嘉慶變法:數據治國請大家收藏:()嘉慶變法:數據治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