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天中午,李國助就做出了第一份大蒜素鹽酸鹽。
可惜成品的氣味比較刺鼻,質地也不太均勻,ph值多半是沒達到標準。
於是他準備再製作一份,這才發現最初製取的大蒜素已經用完了。
沒奈何,午休之後,他隻得又製取了一份大蒜素。
除了觀察成品鹽的氣味和外觀,
嚴格控製反應原料的質量和用量,精細控製反應條件,優化產物分離提純步驟,
也是在沒有ph試紙的情況下,確保製成的大蒜素鹽酸鹽ph值在標準範圍內的權宜之計。
而且這還是在製取過程中,對質量的一種主動控製。
不像觀察成品鹽的氣味和外觀是被動的,發現有問題,也隻能廢棄這份成品。
當然將就用也不是不行,但若是遇上急診病人,
用這樣的藥,就可能讓本來還有救的人錯失得救的時機。
所以哪怕隻有一種辦法,也應該儘可能確保每一份產品的ph達到標準。
製取大蒜素鹽酸鹽的主要原料,是大蒜素、蒸餾水、鹽酸。
那麼嚴格控製反應原料的質量和用量,就一定要確保大蒜素、蒸餾水、鹽酸的質量。
於是這次,在製取大蒜素的過程中,
他也做到了嚴格控製反應原料的質量和用量,精細控製反應條件,優化產物分離提純步驟。
比如上次的提取過程中,他為了加快反應速度,就進行過加熱。
但溫度超過60度,大蒜素就會分解,
而在沒有溫度計的情況下,是很難把反應溫度控製在60度以下的。
所以這次他就老老實實地在常溫下反應,
把密封的容器整整搖晃了三個小時,手都搖的酸軟無力了。
為了避免給接下來的過濾、蒸餾、提純過程造成不良影響,
他隻得停下來休息了一個小時,才開始接下來的步驟。
說實在的,對大蒜素溶液的過濾、蒸餾、提純也是相當的麻煩,
任何一步若是做的不夠精細,都有可能影響大蒜素的最終品質。
因為不管是蒸餾,還是提純都必須加熱提純容器。
在沒有溫度計的情況下,溶液很容易超過60度,從而導致其中大蒜素分解。
為了控製加熱溫度,他這次采用了水浴加熱,
就是把提純容器置入裝有水的敞口容器之中,這種容器化學上叫做水浴鍋。
然後用酒精燈加熱水浴鍋,通過水的熱量傳遞,使提純容器溫度升高。
由於水在加熱過程中溫度上升相對較為均勻、緩慢,
且水的沸點在標準大氣壓下是100c,
所以可以將被加熱物體的溫度控製在相對溫和的範圍,
避免了像直接加熱那樣容易出現局部過熱的情況,
尤其適用於對溫度要求較為嚴格、受熱需要均勻以及一些對熱敏感的物質的加熱操作。
而上次他是直接加熱的,濾液還沸騰過較長時間。
要知道,酒精在標準大氣壓下的沸點大約是78c,
沸騰的時間越長,就意味著溶於其中的大蒜素被分解的越多。
李國助一直忙碌到深夜,才最終得到了第二份大蒜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