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國助指向圖紙上燃燒室的頂部,
“最關鍵的是這‘二踢腳’式引信,推進劑燃儘後,餘火經竹管傳火通道點燃戰鬥部裝藥,”
“不像火炮上的開花彈,發射前還要提前點燃炮彈引信,步驟繁瑣,還不安全。”
“既簡化了發射步驟,又提高了安全性。”
“硝糖?”沈有容追問,“莫非是用硝石與蔗糖製成?”
“正是。”
李國助點頭,像是預料到袁可立和沈有容會追問硝糖的來曆似的,繼續道,
“說來也是偶然,我做煉丹實驗時,無意間將兩者混合熬煮,竟發現爆燃勝過火藥。”
袁可立與沈有容對視一眼,黑火藥本就是道士煉丹所創,硝糖這般來曆倒也合情合理。
“你剛才說,這火箭彈又叫飛車火箭彈。”袁可立又問,“這名字有何來曆?”
李國助看向徐正明,笑道:
“德全兄一直夢想造飛車,便叫它‘飛車火箭彈’,也算圓他一半心願。”
徐正明臉一紅,撓頭道:“夢想能寄托在這火箭彈上,也是我的榮幸。”
袁可立收斂笑容:“此等利器,技術萬不可外泄,尤其不能讓建奴學去。”
“先生放心。”
李國助胸有成竹地道,
“核心技術目前隻有我們四人知曉。”
“日後我會將製彈工坊和工匠一並遷到海島之上,建奴不習水戰,絕難染指。”
他頓了頓,取出另一張圖紙,
“我們已定下改進方案,準備改用鐵皮卷製彈體替代黃銅鑄造彈體,成本能降八成。”
“硝糖藥柱由空心改為實心,簡化工藝,射程估計還能再增一裡。”
“尾翼加工也改了法子,用蒸汽銑床將硬木製成標準尾翼模板,工匠按模板切割鐵皮,製作尾翼。”
“這‘木模定位法’能把四片尾翼的對稱性誤差控製在一分半內,”
“雖不及蒸汽銑床加工的精細,卻能大幅縮短加工時間,提高產量。”
“我們還特意讓尾翼後掠15度,可以減少尾翼加工精度降低產生的偏航。”
“按這個方案,若能專設工坊進行生產的話,日產量可達400枚!”
“日產400枚!”沈有容失聲驚呼,“這等產能,足以覆蓋遼東戰場了!”
“改用實心藥柱?”
袁可立卻注意到另一點,
“莫非今天用的飛車火箭彈裡麵裝的還是空心藥柱不成?”
“正是。”
李國助點頭,反問道,
“先生還記得去年冬天永明鎮燒來取暖的蜂窩煤吧?中間七八個孔,燒起來又旺又透。”
“記得呢……”
袁可立想了想,嗯了一聲,
“這理兒我懂,蜂窩煤確是比實心煤塊燒的旺。”
“我原想著學蜂窩煤的道理,中間留個孔,讓硝糖藥柱裡外一塊兒燒,使火箭勁兒更勻,飛得更遠。”
“可難處就在這‘孔’上,蜂窩煤的模子精度要求低,木頭上鑽幾個眼,壓出來的煤塊孔位差不離。”
“火箭藥柱的孔卻得用內芯定位,那內芯得跟外模嚴絲合縫才行,比鑄炮的內芯定位精度要求隻高不低。”
“咱們現在的機器,做這內芯總差著點準頭,就像蜂窩煤的模子歪了,孔打偏了、打淺了,有的地方薄得能透光,有的地方又厚得燒不透。”
“藥柱本該是外圓內圓,嚴絲合縫,可實際做出來,裡麵的孔總偏,薄的地方燒的快,厚的地方燃得慢,火箭飛著飛著就歪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