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代基本長度單位為“尺”,1尺約合32厘米,即320毫米,其下細分單位為:
1尺=10寸,1寸=10分,1分=10厘,1厘=10毫。
換算成現代的毫米:
1寸=32毫米,1分=3.2毫米,1厘=0.32毫米,1毫=0.032毫米。
可見,明代的“分”和“厘”雖不與毫米完全等同,但已屬於毫米級的細分單位。
其中“分“略大於3毫米,更接近日常使用的毫米量級,可視為近似毫米的長度單位。
在需要精細測量的場景,如木工、醫藥、天文儀器等中,這些單位可滿足毫米級的精度需求。
實際上李國助說的“半分”和“一分半”都是圖方便說的近似數據。
永明鎮的蒸汽銑床雖然原始,加工誤差卻已經可以控製在1毫米之內。
而他說的半分,卻等於1.6毫米,算是把蒸汽銑床的加工精度說低了。
至於“木模定位法”,加工精度雖不及蒸汽銑床,卻能把誤差控製在5毫米之內。
而他說的一分半,則等於4.8毫米,算是把“木模定位法“的加工精度說高了。
“那讓尾翼後掠15度,怎麼就能穩定彈道呢?“沈有容又問。
“說到這尾翼後掠15度,裡麵有個門道。“
李國助見袁可立和沈有容都眼巴巴地看著自己,便接著道,
“您二位射箭都熟吧,箭羽要是直直地豎著,箭射出去遇著點風就容易打轉。”
“可要是讓箭羽稍微往後斜一點,風一吹,反倒能把箭身穩住,飛得更直。”
他頓了頓,指著桌上畫的尾翼圖樣,
“這火箭的尾翼也是一個理。”
“實心藥柱燒起來,勁兒難免有點偏,就像人走路稍不留神往一邊歪。”
“原先那直愣愣的尾翼,遇著這點偏勁兒,火箭就容易打轉,”
“飛歪的角度能有15度,說不定就偏出目標老遠。”
“改成15度後掠尾翼呢?”沈有容追問。
“這一後掠就不一樣了。”
李國助笑道,
“這後掠的尾翼像個小舵,火箭哪怕有點偏勁兒,氣流一吹到尾翼上,能自己往回找正,飛歪的角度能降到8度以內。”
“您想,火箭飛出三四裡地,彈道偏8度總比偏15度強得多,準頭肯定是前者更高。”
袁可立看著圖樣,點頭道:
“原來是靠這角度幫著穩方向,倒像給火箭加了個‘自糾’的本事。”
“正是這個意思。”
李國助道,
“實心藥柱穩當是穩當,可燒起來那點勁兒不均難免有,”
“再加上木模定位法加工精度比用蒸汽銑床差了點。”
“這兩樣加起來造成的彈道偏移,配上這後掠尾翼,正好能補回來。”
“不用費更多功夫,就改個後掠角度,火箭飛得更直,這不是兩全其美?”
袁可立點了點頭,卻又問道:“上午攻城用的都是燃燒彈,為何不造爆炸彈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