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罷,張塵當即修書一封,命人快馬前往曹營,交予曹操。
糜竺見狀,心中憂慮難解,但眼見張塵主意已定,也不好再說什麼,隻得拜辭而出。
此時,百裡之外的彭城,陶謙正如熱鍋上的螞蟻一般,焦頭爛額。
糧草告罄,軍心不穩,再加之曹操整日喊話,若不投降,城破之日,屠城三日不封刀之語,引得城中流言四起,人心惶惶。
再這樣下去,隻怕城中軍民嘩變,不遠矣。
這日,曹操正在軍中與諸將議事,忽有軍士來報,說有一使者攜書信至,要麵呈曹操。
曹操以為是陶謙遣使,遂下令斬之,軍師戲誌才急忙勸道:“主公不可,自古‘兩軍交戰,不斬來使’,若斬了使者,隻怕天下人會覺得主公氣量狹小,難有容人之量。”
曹操聽罷,旋即冷靜下來,命將人帶入帳中。
少時,使者入帳,曹操臉色陰沉,冷哼一聲道:“可是陶謙那老匹夫命爾前來乞降?你可告之,殺父之仇,不共戴天,吾今前來,誓取其項上人頭!”
使者忙道:“曹公誤會了,在下並非陶謙使者。”
此話一出,眾人都不禁一愣。
使者又道:“在下奉張丞相命,前來向曹公遞上書信一封。”
說罷,使者便從懷中取出書信,交予曹操。
曹操打開視之,隻見信中寫道:
“孟德兄如晤,弟自洛陽得見兄顏,意氣相投,引為知己。後諸侯會盟,共討董逆,袍澤之義,自此而始。鄴城一彆,天各一方,與兄未嘗相見,然思兄之甚,未有一日息止。近聞兄父曹侯,歿於歸途,弟不勝悲痛,盼兄節哀。然兄父之事,實因張闓不仁,見財起意。陶謙老邁昏聵,或有禦下不嚴,絕無加害之心,盼兄明鑒。目今天下紛亂,諸侯不臣,望兄以天下為己任,撤徐州之兵。弟惟願與兄攜手,共圖大事,救國難,興社稷,望兄詳之!弟張塵百拜。”
曹操看罷,不禁默然,良久方道:“丞相目下何在?”
使者說道:“丞相引兵五萬,現正屯於臨沂。”
此話一出,眾將不由皆驚。
下首諸將,立時站出一人,卻是曹洪。
隻見曹洪喝道:“主公,張塵這個時候引兵前來,必是相助陶謙,對付我們。想不到主公與之多年情誼,他竟渾然不顧,真是豺狼之心也!”
曹洪說罷,諸將之中又站出一人,正是先鋒大將夏侯惇。
隻見夏侯惇拜道:“主公,張塵隻有五萬兵馬,不足為懼。末將願提兵兩萬,為主公取下臨沂,擒張塵於帳下!”
“末將也願一同前往!”正說著,又一人站出,正是曹仁。
見此情形,使者趕忙言道:“曹公,丞相派在下前來,絕無歹意,丞相說,他此來不願兵戎相見,隻希望能化解曹公與陶謙的冤愆。”
曹操聽罷,不由臉色沉了下來,道:“說得容易,殺父之仇,如何能輕易化解?念在吾與丞相往昔情義,你速速回稟,請丞相體諒曹某為父報仇之心,莫要再相為難!”
曹操說罷,眼見氣氛緊張,一旁,軍師戲誌才忙道:“貴使請先下去歇息,待我主修書一封,帶與丞相。”
使者躬身一禮,隨即退下。
喜歡三國:掠奪詞條,從商賈到帝王請大家收藏:()三國:掠奪詞條,從商賈到帝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