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王三郎,經年未見,愈發俊朗了……”了元將話題引向王棣,說道:“前不久,老和尚收到東坡居士的信件,說你送了件小禮物,他很是喜愛,似乎還有關於老和尚?”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此事並無人知曉,眾人皆望向王棣,好奇他送了怎樣的東西給蘇軾,讓對方喜不自勝、要寫信告訴友人。
隻見王棣好整以暇地說道:“是的,數年前東坡居士與大師及魯直先生會於金陵,泛舟遊湖,詩酒唱和,晚輩……”他笑了笑,罕見的露出少年的忸怩:“晚輩不勝心向往之……而後屢屢憶起,遂生起一念……”
“大師,便是此物了。”他僅腰囊裡掏出一物,遞給了元,咧嘴一笑,露出潔白兩排牙齒:“我的技藝可是不行的,大師可莫嫌棄。”
了元接過那物,定睛一看,乃是一枚拇指大小的果核。
這是……觀者有些懵圈,這果核是禮物?
了元也是不明所以,手指摩挲著這枚果核,凸凹感很明顯,有些異樣。
他忽然悟到了什麼,拈著果核湊近了細想。果然,內有乾坤。
“用這個看……”王棣適時地遞上透鏡。
在透鏡的作用下,可以清晰地看見果核上刻著些東西,有山有水有人有船,而且不止一個人。
“這是老和尚我?”了元有些不太確定:“這是東坡居士,這是黃魯直……”
“這是三郎的傑作?”仔仔細細端詳了良久,他方拿開透鏡,意猶未儘,得到肯定的答複後,嘖嘖稱奇:“神乎其技呀,這是微雕唄,倒是第一回見過……”
他將果核和透鏡遞給王安禮,說道:“據記載,早在兩千多年前,古人便可在半分大小的動物骨頭上刻下六百餘字。大致講了文王時期同商朝的關係,以及商王狩獵和占卜之類的事情。據推測,周取代商時曾進行過長期的部署工作,因此文王便將這些軍事機密的東西微雕在了小小的甲骨片上。可以這麼以為,我們的老祖宗至少在兩方麵領先世界,一是無人能解的古老微雕術,二是兩千年前先祖便懂得運用技術玩弄權術!”
“戰國時的璽印小如累黍,印文卻有朱白之分……”王安禮將東西遞給躍躍欲試的王桐,說道:“江南也曾挖到過越國古墓,出土的玉器就用了微雕技藝,令人歎為觀止。”
了元點點頭:“老和尚早年酷好讀書,其中不乏冷僻佚聞,對這微雕之技倒是有所了解,不過隻紙上談兵耳……”又讚王棣一番:“王三郎素來低調,不顯山露水,卻學會了這門技術,著實叫老和尚另眼相看。”
“晚輩隻學了個皮毛,剛入門罷了,隻能唬唬人,上不得台麵。”王棣連連擺手,老老實實的交代道:“用了半年時間刻了兩枚,手生的緊,也談不上精益求精。送與東坡先生的那枚卻非我所刻。”
“哦,原來你就拿這上不了台麵的物什敷衍老和尚……”了元板著的臉隨即放鬆,道:“不過,老和尚倒是很歡喜。對了,這物什可有甚說法?”
王棣點了點頭:“心裡倒是有些想法……”
“早前得了篇文章可用作這核雕……”頓了頓,他走到書案前,提筆便寫。
他一旦握筆在手,雖然神情依舊,整個人的氣質卻變得愈發溫潤如玉。
眾人見他筆走龍蛇,好一會兒都未擱筆,想來這篇文章的篇幅不短。
了元慢慢走到王棣身邊,先讚一聲“好字”。
他雖是個僧人,年少時便出家皈依佛門,但交往的友人是蘇軾、黃庭堅這些公認的書法名家。縱然自身的書法造詣算不上太高,但書法鑒賞力一定不低,能讓他讚一聲“好字”殊為不易。
先看字再看文章內容,他的眼睛發著亮光,忍不住念出聲來:“時有奇巧人曰宗禹卿,能以徑寸之木,為宮室、器皿、人物,以至鳥獸、木石,罔不因勢象形,各具情態。餘嘗求之貽核舟一,蓋大蘇泛鐘山紫霞湖雲注1)……”
喜歡大宋河山請大家收藏:()大宋河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