鄴城的硝煙尚未完全散去,袁氏府邸的餘燼仍散發著焦糊的氣味,但河北大地的曆史車輪已經不可逆轉地駛入了新的軌道。鏟除袁氏及其核心黨羽的軍事行動如同一次劇烈的外科手術,清除了最大的毒瘤,但術後恢複、讓青冀二州這龐大的軀體重新煥發生機,才是真正艱巨的挑戰。
吳笛並未沉浸在軍事勝利中,他的目光早已投向遠方。在袁氏覆滅的次日,一道由吳笛親自簽署、蓋有並州牧印信的《安民告示》便通過靈訊網絡和快馬信使,傳遍了青、冀二州的每一個郡縣、每一個鄉亭。
告示內容清晰而堅定:一、袁氏逆黨首惡已誅,既往不咎,冀青之地儘歸吳公治下,即刻起施行《並州新律》及各項新政。二、所有被釋放之奴仆、佃戶,即刻自動獲得“自由民”身份,可於各地鄉亭衙門登記戶籍,並按新政標準分得田畝。三、原屬袁氏及附逆頑抗之豪族的土地、錢糧、塢堡,一律收歸官有,用於分配於民、興修水利、開設工坊、撫恤孤寡。四、各郡縣官員,願留任者需通過新政考核,秉持公心,服務百姓;不願者或考核不過者,可領取路費還鄉,空缺由並州派遣之乾部及本地選拔之賢才充任。五、著令並州軍、白馬義從所部,除必要戍衛之兵力,即刻轉為“生產建設兵團”,協助地方恢複生產,清剿零星匪患,保障道路通暢。
告示如同一顆定心丸,安撫了惶惑的人心,也指明了未來的方向。緊接著,一場規模空前的、旨在讓青冀二州生產生活秩序最快速度步入正軌的宏大行動,如火如荼地展開了。其核心模式,正是已在並州、西涼乃至西域驗證成功的“官兵民學”四位一體聯動機製。
一、將軍與士兵:從破城銳卒到建設先鋒
呂布的大軍並未班師,而是化整為零。高順、張遼等將領各率本部,以營、隊為單位,分赴各地。
清剿殘匪,保障安全:一些潰散的袁氏私兵和原本的地方豪強武裝淪為流寇,騷擾鄉裡。並州狼騎和白馬義從發揮其機動力和戰鬥力,進行拉網式清剿,迅速滌蕩了這些不穩定因素,為百姓恢複了安寧的環境。修複基礎設施:軍隊的工程營在吳笛指導下早已建立)成為了絕對主力。他們揮舞著工具,修複在戰亂中受損的官道、橋梁、水利設施如漳水渠)。士兵們體力充沛,組織性強,效率極高。一條條道路被拓寬夯實,一座座水渠被疏通加固,為物資流通和農業灌溉打下了堅實基礎。協助春耕秋收:在農時緊迫的地區,士兵們直接下到田間地頭,幫助那些缺乏勞動力的新自耕農家庭耕地、播種、收割。那一身戎裝的戰士彎腰插秧的景象,成為了當時河北大地上一道奇特而溫暖的風景線,極大地贏得了民心。運輸賑濟物資:從並州、西涼調運來的大量糧食、種子、農具、藥品,通過軍隊組織的運輸隊,安全、高效地分發到最需要的百姓手中,避免了被中間環節克扣盤剝。
呂布本人則坐鎮鄴城,協調軍事部署,但他的脾氣似乎也因環境的改變而緩和了許多。一次巡視軍營,看到士兵們正在幫助老鄉修建被戰火毀壞的房屋,他難得地沒有催促進度,反而對身邊將領說:“昔日某隻知破敵奪城方是功業,今日方知,讓百姓有屋住,有糧食,亦是快事!”這種思想上的轉變,正是吳笛麾下整體氛圍的縮影。
二、政府官員:新政的執行引擎與百姓的貼心人
田豐自從任並州學院副院長,還是首次牧首地方,暫領冀州牧,總攬冀州政務恢複。一位出身清河名門、但早已認同吳笛理念的官員負責青州。大量的並州基層乾部和從學院提前畢業的學子被緊急抽調,充實到兩州各級衙門。
他們的工作繁瑣卻至關重要:
戶籍田畝登記:這是新政的根基。官員和學子們組成工作隊,深入鄉裡,挨家挨戶進行人口和土地普查。他們帶著並州帶來的新式算盤、表格和測量工具,力求公平準確地將無主土地分給新自耕農。這個過程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問題:隱匿人口、謊報田畝、乃至個彆舊吏員的暗中阻撓,但在軍隊的保障和戲誌才手下“諦聽”組織的監督下,工作得以強力推進。
組織生產:官府統一采購並分發優質糧種、新式曲轅犁並州工坊出品)。組織老農傳授耕作經驗,推廣並州成熟的輪作、堆肥技術。鼓勵桑麻種植,恢複紡織業。在城邑,官府出資或組織商人興辦工坊,吸納流民和婦女就業,生產百姓急需的日用之物。興修水利:在軍隊工程營完成主乾工程後,地方官府組織百姓進行後續的維護和小型水利設施的修建,實行“以工代賑”,讓百姓在勞動中獲得報酬,而不是單純接受施司法與教化:迅速建立巡回法庭,依據《並州新律》審理積案,懲治趁亂打劫、欺壓良善之徒,快速樹立新法的權威。同時,宣導使們再次活躍起來,他們不再僅僅宣傳政策,更開始宣講基礎衛生知識、農業技術,並開始為建立鄉學做準備。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一位並州來的年輕女官,在冀州某鄉負責分發農具時,發現一名老農愁眉不展。細問之下,原來是其子被袁軍拉壯丁後杳無音信,家中缺乏勞力。女官當即記錄下來,通過靈訊上報。幾天後,兩名正在附近幫助修建水渠的士兵被臨時指派,幫助老農完成了春耕。老農熱淚盈眶,連呼“青天大老爺”。這樣的故事,在各處不斷上演,新政權的信譽一點點建立起來。
來自晉陽書院、西涼理工學院的學子們,成為了這次重建行動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。他們年紀輕,有知識,有理想,充滿熱情。
工科學子:他們帶著圖紙和儀器,勘察地形,設計更合理的水渠、道路方案,指導施工。他們改進水車、風車,提高灌溉和糧食加工的效率。甚至有人開始嘗試利用冀州原有的冶鐵基礎,規劃新的礦場和工坊。
農科學子:他們深入田間,土壤成分,記錄作物長勢,對比不同種子的適應性,將學院裡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於實踐,並向老農虛心請教,總結本地的農業生產經驗,再反饋回學院形成新的知識。
文法學子:他們協助官府進行文書工作,擔任宣導使,更重要的是,他們開始在每個鄉設立“識字班”,白天幫工,晚上則教農民和他們的孩子認字、算數。朗朗讀書聲開始在一些從未有過學堂的村莊響起,知識的星星之火被點燃。
醫學院學子:他們是最受歡迎的人。在導師的帶領下,他們組建醫療隊,巡診鄉裡,用並州帶來的金瘡藥、大蒜素等藥品,救治了無數因戰亂和貧困而缺醫少藥的百姓。他們還大力推廣喝開水、分餐製等衛生習慣,有效地預防了瘟疫的發生。
學子們並非沒有遇到困難,當地的保守觀念、溝通障礙都曾讓他們沮喪,但看到通過自己的努力,百姓的生活真真切切地得到改善,那種成就感無以言表。他們的實踐,也反哺了學院的教學和科研,讓知識不再是空中樓閣。曾經的奴仆和佃戶,如今成了擁有自己土地的自由民。他們幾乎不敢相信這是真的。當蓋著紅印的地契真正拿到手裡,當軍隊幫他們修好房屋,當官府發來種子農具,當學子教他們的孩子識字……積壓已久的生產熱情如同火山般噴發出來。
天不亮就下地勞作,精心伺候著屬於自己的禾苗。鄰裡之間互幫互助,自發組織起來興修小的水渠。他們開始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,向官府反映問題,甚至監督官員的行為。因為他們知道,這新來的“吳公”是真的為他們做主,這土地、這生活,真正屬於他們自己了。
一種嶄新的精神麵貌正在形成。雖然物質上依然不算富裕,但希望二字,已經寫在每個人的臉上。街市逐漸恢複了熱鬨,商旅開始通行,工匠的錘聲、織機的梭聲、學堂的讀書聲、田間的歡笑聲,交織成了一曲生機勃勃的複興樂章。
數月之後,青冀二州的景象已然大變。戰爭的創傷尚未完全撫平,但已經看不到流民餓殍,取而代之的是忙碌的田野和逐漸繁榮的市集。官府、軍隊、學院、百姓,這四個過去幾乎隔離的群體,如今緊密地聯係在一起,為了同一個目標——建設美好生活——而共同努力。
喜歡諸天萬界革命請大家收藏:()諸天萬界革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