眼見魔君身影消散。
蘇長安回顧魔君留給他的【魂識映照術】。
術法不長,也不複雜,但失敗的代價很大。
不用調運真氣,全憑魂識之力以“觀形、攝意、凝印、映照”四步完成模擬,稍有偏差,便會導致映照殘缺,甚至魂識混亂。
蘇長安先將術法完整抄進識海中,再用意念將每一句術紋展開,用魂識臨摹,以熟其勢,以解其形,很快就理解了操作。
第一步,【觀形】。
他神識鎖定術中所述魂印原圖,試圖靜觀其變。初時圖像模糊如霧,輪廓淩亂;但他心念一收,轉為將整個圖式按“圓轉八方,印由心起”的口訣反向解構——瞬息間,圖像頓時層層剝離,顯露出第一重結構。
第二步,【攝意】。
這一步最難,不靠目,不靠氣,全靠“心神自觀”去捕捉魂印與識海之間的律動節奏。
蘇長安神識如針,一寸一寸探入,感知那股映照靈息的源點。
一次失敗、兩次脫力、三次震亂……他不急,穩得像鐵砧。終於在第五次入觀之時,他捕捉到一道魂波內斂於識海底部,細若蠶絲,卻規整如律,是術中魂意彙聚之本。
第三步,【凝印】。
這一步重在“築魂識成印”。他嘗試用魂力模擬術中的引印手法,將神識一寸寸打磨為“魂線”,再在識海一角練習印製。
初印不成,四散如沙。
第二次,他將魂力分三段,一段勾線、一段穩形、一段控穩。
三印齊合,終於在識海中留下一道不完整但已成型的魂印雛形,雖仍浮動未定,卻已能保持輪廓不散。
蘇長安沒有鬆懈,而是繼續凝印,十次、二十次,直到那道魂印不再扭曲,氣機沉穩,才算成功。
第四步,【映照】。
這是術法的最終環節——模擬另物之魂相,映於自識。
他尚未正式嘗試,隻是把術中所有關於“映魂衍息”的理論反複推演數遍,將“魂識配頻”“映照步調”一一記入心神。
識海中的術紋終歸平息,一點不剩。
蘇長安收功後,神識尚在識海中遊走。
他靜坐原地,心頭一陣明悟。
剛剛那一段“魂識映照術”的運用邏輯,竟與他在地球時研究過的頂尖科技“光刻機”某些核心原理不謀而合。
準確率、能量聚焦、控製精度、意識投射,每一個細節都精準得令人戰栗。而真正讓他感到震撼的——是大腦的運算能力。
這不是神話,也不是靈術玄談,而是純粹的、極限意義上的人腦開發。
地球的科學家們曾測算過——任何一個人類大腦在晚上做一個夢,夢中構建的完整夢境所需的信息流量,若用當下的計算機去模擬,至少要調動整個地球的能源,且仍不夠用。
那一刻,蘇長安幾乎能聽見自己腦海中某道思維齒輪清晰咬合上的聲音。
這個世界的修煉體係,本質上,是一場對“大腦開發”的極限工程。
蘇長安曾經看過一本書——
地球人類的大腦開發度僅有不到5。
如果能達到10,就可能擁有心靈感應、遙視等超感官能力;若開發到20,便能理解四維空間、感知時間流速;若有朝一日達到50,那便等同於“神”:肉體可自我強化,精神可駕馭物質,甚至穿越星係與空間,重構一切定義。
那時他隻覺得這是理論妄想,如今回頭看——這個世界的修行者,正在做的,就是這件事。
地球用工具探索宇宙,這裡卻是拿命開發自己的大腦。
從煉體到練氣,從氣海到玄罡,再到通神、天相、破虛……每一層境界,其實都是對這台天生“生物機體”的一次次解鎖與重構。
靈力,是能源。
魂識,是語言。
識海,是主板。
【魂識映照術】,不過是這個係統中一段指令集而已。
這個世界的修煉者或許從未觸及科技的“形”,但他們用靈力和意誌,硬生生探索出一套更本源、更接近“神”的路徑。他們沒有芯片、沒有算力,隻靠一具血肉之軀,把大腦當成整套宇宙模型來開發。
而他,蘇長安,站在這兩個體係交彙的臨界點上。
一邊是外延科技的無限延展,一邊是精神維度的自我剖解。
彆人選邊,他兼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