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可有夏公的消息嗎?”夏原吉的為人天下共知,朝內朝外,幾乎沒有人說他的壞話,鋃鐺入獄,關心的人很多,因關在宮裡,外人多有不便,便想找常出入宮禁的盛寅打聽。尤其袁忠徹,曾因幾句公道話得罪漢王,被高煦讒構為居功自傲,皇上一怒就將他免職,是夏原吉適時說了話,才任了從七品的中書舍人,不久,再回尚寶司,內心裡一直對夏原吉心存感激。
“皇上不發話,內臣不敢拿他怎樣,隻囚著罷了,每日裡坐井觀天,倒無大礙。如今馬雲升了司禮監提督太監,又有海童,照顧得比過去好,世兄大可不必費心。”
酒已告罄,該說的話也差不多說了,二人麵色都有些微微發紅,店小二上了兩個饅首,袁忠徹隻掰了一小塊,眼見著盛寅囫圇吞棗般把兩個饅首都吃下了。
永樂的大軍又行在了北征的路途上。剛進正月,西北疆就傳來了阿魯台寇擾大同、開平的消息,永樂的病才見好,也不問消息是否確切,更不管寇擾大同、開平的究竟是不是阿魯台的部族,聞聽此信又怒不可遏了,把武英殿便殿的禦案擂得山響。前年抄了阿魯台的老窩,去年春天瓦剌又乘機偷襲,十月明軍追到臚朐河,阿魯台部曲離散,自顧不暇,還有什麼心思叩打邊廷?莫非是狗急跳牆,虛張聲勢不成?連永樂這個久經沙場的軍事統帥也像墜入了五裡霧中。
新歸屬的忠勇王金忠似乎給他帶來了一線希望。金忠雖是韃靼人,歸順的光陰也不久,但皇帝的優裕隆恩讓金忠感動,所以他曾多次表達了提師振旅、報效陣前的意思。永樂認為,金忠來自韃靼,對阿魯台的行蹤不了如指掌也該知道很多,所以他也一直琢磨著有機會一定再入漠北,徹底消滅不讓他安寧的阿魯台。瓦剌垮了,再滅了阿魯台,草原大漠該是無北顧之憂了。所以當阿魯台又在擾邊的消息傳來後,他就想借助知底的韃靼王子再次北上。
永樂越發厲害的妄症和古怪讓大家心驚膽戰,皇上決計親征,都知道勸也沒用,無非軍民辛苦些,多耗些錢糧,總比死諫活諫的、死了人還要北去好得多。因此,由著他的性子,征山西、山東、河南、陝西、遼東五都司及西寧、鞏昌等各衛兵馬和京軍共約三十幾萬人隨駕北征,文臣楊榮、金幼孜扈行,武將張輔、鄭亨、柳升、薛祿、王通等十幾員大將隨駕,陳懋、金忠為前鋒。成國公朱能的兒子朱勇狀貌偉岸,永樂故意安排他來見習戰陣,和張輔一起領左掖。
大軍還沒到開平,先鋒忠勇王金忠就按寧陽侯陳懋的吩咐派人送來了前方的消息:去年秋天皇上親征,阿魯台逃到了額爾古納河。屋漏偏逢連夜雨,阿魯台的逃遁,成了他徹底敗亡的開始,數九寒天,額爾古納河降下了多年少有的暴風雪,積雪一丈多深,連帳篷都覆蓋了,大多數牲畜凍餓致死,人也死了不少,如今,他身邊就剩下幾千人,雪一停,就移牧到達蘭納木兒河了。達蘭納木兒河?永樂疑惑了。也就是說,阿魯台在捕魚兒海東麵,與大明邊城相距遙遠,那麼,寇擾大同、開平的賊人又是哪一夥呢?是阿魯台離散的屬下打了阿魯台的旗號,還是其他部落另有圖謀?抑或是瓦剌脫歡那小子,故意打了阿魯台的旗號,嫁禍於人?想到這些,永樂就有了被利用的感覺,覺著此次大軍出塞意義不大,勞師糜餉。但箭已在弦上,弓都拉滿了,又能如何,隻能繼續前行,權當是塞外演兵。
原本是碧空如洗的萬裡晴空,忽然,大隊人馬的頭頂上,大團大團的黑雲從北方迎麵而來,迅速擴散,遮住了藍天,廣袤的原野頓時籠罩在一片灰暗中,暗如夜晚。車駕剛到開平,就聽得雷聲滾滾,由遠而近,猛然間一聲炸響的霹靂,豆大的雨點隨著白花花的雨幕,迫不及待地傾瀉下來,沙沙聲響成一片,打在行進的軍士身上,在空曠之地砸出一片片麻點,把千軍萬馬行進時揚起的塵埃紛紛擊落。
北國五月,天氣還冷,永樂站在開平城頭的黃麾仗傘下,威風凜凜,腳下混積的雨水形成水流,水道嘩嘩的流水聲響成一片,偶爾一股股涼風把雨水掃到他身上,輔臣勸他下城,他一動不動,佇立城頭,像一尊雕像,要永遠鎮守大明的邊城,看著寒風中瑟瑟的士兵和行軍濺起的水花,看見隻有張輔、陳懋、薛祿等少數大將在雨中指揮軍兵搭建軍帳,心中生出無限感慨,一定要說說了。看著軍帳搭得差不多了,他讓司禮監太監海壽傳旨中軍、左右掖、左右哨的領軍大將聚到了城頭。
雖有傘蓋,他也難免濕雨浸身,半頓飯工夫,大家開始發抖,因見皇上滿臉的怒氣,也不知要乾什麼,一個個木然佇立,小心翼翼,連大氣也不敢出。“吳起之為將,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,臥不設席,行不騎乘,才有後日錚錚之戰績。”雲團向南飄去,天光漸亮,恢複常態,雨停了,風卻越來越大,看著諸將有些扛不住,永樂竟沒頭沒腦地說起吳起,都很詫異,仔細聽來,卻是說官兵一致,想想方才自己的首先避雨,不禁慚愧。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“朕不要你們完全如吳起,但要感念士卒,心知體恤。今北地尚寒,除張輔、陳懋、薛祿外,列位沒有淋雨尚且冷凍如此,風雨中的士兵又該如何?將帥衝鋒陷陣之功自不可沒,但請列位謹記,沒有士兵浴血奮戰,就沒有戰場的奏捷凱旋;沒有士兵的累累白骨,就沒有將帥的功名利祿!正所謂,一將功成萬骨枯。隻靠幾個大將,既不能剿滅敵虜,也不能定國安邦。”
他看看眾將,一個個低著頭,似有所悟,知是說到痛處,遂緩和了語氣,“士卒是將帥建功立業的根本,撫之深則報之厚,古人言:‘視卒如嬰兒,可與赴深溪;視卒如愛子,可與之俱死。’愛撫士兵是為將之德、安邦之要!”
永樂越說越激昂,說到關鍵處,聲音竟有些顫抖。多年來,他一而再、再而三地把自己愛兵如子的訊息傳達給將領們,有的人深諳其意,有的人仍不以為然。此次北征而大會諸將,仿佛是他最後一次和大家麵對麵的交流,他要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統統說出來。大將們愛惜士兵,官兵合力,這個國家才有希望!
“爾等也知朕優厚靖難功臣和北征將士,為何?朕深深明白,諸將與朕同起艱難,同蹈戰火,沒有諸位,就沒有朕的今日!所以,朕於一飲一食未嘗不思艱難之時,未嘗不念及患難之人。列位心中繃緊這根弦,才能永享富貴。”
資曆最老而戰功卓著、九死一生的鄭亨拱拱手,語帶歉疚:“皇上所言字字珠璣,臣等悟性太差,記得舊日北征,陛下一直食素,歸來時,還命傷重士卒乘坐空駛糧車,還曾把禦馬讓與士兵。臣等雖是心動,過後就忘了。今臣一定謹記皇上之囑,愛兵如子,使之和臣一起一心一意拱衛大明江山。”
“臣等切記皇上教誨!”是諸將雜亂無章卻句句鏗鏘的回應。“朕之心即諸將之心,同赴艱難,同享安樂。你等隨朕一起走幾座營帳,然後分頭回所部勞慰淋雨軍卒,儘快換下濕衣。”“遵旨!”眾將齊聲道。陣陣北風送走了偶爾盤桓的的烏雲,夜空繁星閃爍,若不是帶著寒意的涼風,真是一個寧謐幽靜的好夜晚。永樂要到開平城內走走,也想順便看看安放的炮架,硬是被楊榮、金幼孜、盛寅攔住了。病情好轉,就來北地,白天在風雨中又站了半個時辰,他們真怕他人在征途就病倒了。永樂心情尚好,並未發火,遂和大家議了議明日的行程,早早歇息了。
開平守將成安侯郭亮剛剛病逝,成安侯死後,永樂才陸續聽說了郭亮貪汙恣肆的一些劣跡,想著那個外表率直、一諾千金的大將,永樂自己都覺著可笑,人前一麵,人後一麵,活著也累。人已故去,便不再追究,遂命興安伯徐亨單獨鎮守開平。永樂已是六十四歲的高齡,身體有病,行軍又累,沒思慮多會兒,竟難得的上下眼皮打架,沉入夢鄉,傳來了一聲高過一聲的鼾聲。
這是開平守將徐亨府後衙中的一處四合院,永樂睡在了上房,馬雲、海壽等大太監分住在兩邊的耳房,當聽到皇上的鼾聲時,馬雲興奮地來到楊榮、金幼孜住的東廂房,喜滋滋的,直接推門進來:“二位大人聽到了嗎,皇上睡的好香,連日來他老人家睡不著,急死個人!我們年輕,陪著無所謂,就擔心皇上吃不消。今日終於放心了,二位大人也可以睡個安穩覺了。”楊、金二人正坐在八仙桌前說話,見狀忙招呼馬雲坐下。永樂元年進宮的馬雲先任乾清宮管事,再任司禮監少監,如今任了本監提督太監又兼管東廠,權傾一時。但他為人正直、和氣,還算清廉,在宮內頗有好評,對外廷大臣也很謙遜,一時言論頗佳。
喜歡武英殿請大家收藏:()武英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