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皇上,臣有幾句話不知當講否?”張輔心懷忐忑,試探著,皇上的表情顯見得心情不錯。
“朕何時阻止群臣講話了?知無不言,言無不儘,是朕的一貫風格。”“謝皇上,是臣多慮了。”張輔心情沉重,“一路北來,臣一直在揣摩,數年來,阿魯台背信棄義,不知恩渥,還於高原和邊鄙作惡多端,殺人掠貨,罪不容誅。皇上天威浩蕩,將士奮勇使命,天兵所至,敵之銅牆亦化為粉齏。臣在想,以草原之大、荒漠之闊,山穀、河川之多,了無窮儘,藏匿阿魯台萬把人馬實如林中藏鳥,深海遊魚,非數萬大軍之長。願假臣一月糧,率數千輕騎深入漠海,若不能擒得罪人阿魯台,臣甘願……”
“朕明白你的意思。”永樂的突然打斷,張輔一驚,因不是雷霆千鈞,而是和緩到有氣無力的語氣,又沒有下文,他還是踏實了些,想把話說完。但沒等他說話,鄭亨、薛祿、陳懋、金忠紛紛出列請戰,都願率勁騎深入,為皇上分憂解難。
永樂想挪挪身子,突然感到身子有了千鈞重量,兩隻手臂從未有過的無力,他心裡一沉,猜到了自己不知是什麼毛病又開始發作了。挪不動,乾脆不挪,他堅持著沒有讓眾人看出他的不適。
還是細心的楊榮觀察到了這微小的一幕,不禁一驚,皇上再不回鑾或許就有大麻煩了,但他在言詞上還是出奇地鎮定,順著張輔和諸將的話道:“阿魯台已成驚弓之鳥,漏網之魚,惶惶不可終日了,如草原的地鼠一樣鑽到隱秘的洞穴裡,數十萬大軍又怎好一一地細翻呢,臣也讚同英國公所言,留下部分將士就足以剿滅凶悖狂逆的阿魯台了。”
大帳內死一般沉寂。幾乎是大家都說話了,皇上還不表態,所有的人都不知皇上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,都有些莫名的緊張。實際上,是永樂自己支撐不住了。他無奈地掃了眾人一眼,還是想正正身子,終於沒能成功。他渾身潮熱,額上也滲出了細密的汗珠,他在擔心這身子,還能不能撐過這白晝熱得要死、夜間冷得要命的氣候。身體雖不聽使喚了,但心思還靈動,猶豫著,徘徊著,還是下不了進退的決心。
永樂不是不想讓張輔或陳懋或其他大將率勁旅深入敵後,但就是怪了,當年丘福全軍覆沒的一幕,那血淋淋的場景像轉動的畫卷一樣,沒完沒了地在眼前浮現,看著諸將,誰都像丘福,誰都有可能再讓他損失十萬八萬的將士,也包括在交趾縱橫馳奔的張輔。所以,他很心虛、膽怯,不願再委任任何人。可就這樣回去,連個班師的理由都沒有。他的心中又一次發堵、發悶,又一輪熱汗湧遍全身,沒理由也得班師了,離了皇上,大將們就是丘福,大明的家當經不住丘福這樣的人幾番折騰。
“今出塞已久,”永樂終於說話了,但他的話又讓眾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,四月出京,這才剛剛六月,怎就已久了,難道是皇上的心思亂了?恍惚間已是數月光景?隻聽皇上道,“人馬勞頓,將士疲乏,北地又早寒,一旦遇風雪,歸途尚遠,不可不慮。”上一次出征時的酷寒給他留下的印象太深了,連守在身旁的楊榮、金幼孜,因冰冷手臉都胖胖的大了一圈,何況是身在一線的將士。他好像覺著那漫無邊際的狂風暴雪瞬間就要襲來了,凍掉耳朵、凍爛手指的慘象又要見到,所以,決不能有彆的遣派,大軍必須回師,但他還在找說辭。
“朕觀古之王者囊製夷狄之道,驅之而已,不再窮極,即‘窮寇勿追’之理。誠如文弼、勉仁所言,寇孽所存無幾,搜尋茫茫廣漠,確如求一粟於滄海,求一毛於九牛,實難覓得。以此觀之,朕寧擔天下縱賊之罵名,也不願再重勞武勇之將士。英國公及眾將不必再請,全軍就此班師。為防敵兵來追,互為呼應,分兵兩路,朕率騎兵東行,武安侯鄭亨領步卒西行,期八月中旬合兵於開平。”
“遵旨。”眾人一齊跪下。皇上已把話說到這個份上,誰還有異議,真就是不自量力了。武將們散去,永樂卻不能動彈,楊榮、金幼孜上來幫忙,馬雲、海壽從兩麵架起,慢慢走了幾步,才緩過勁來。楊榮略帶哽咽道:“皇上,還是躺下歇歇。聖躬不強,大半個時辰,一準是累了。”
永樂點點頭,他早就支撐不住,渾身已被汗水浸透,早就想換換衣服,躺下休息,遂在幾人攙扶下回到後帳。兩個宮女手腳麻利地為他換上了舒適的睡衣,盛寅進來便開始把脈。
永樂還是不閒著:“勉仁,朕既已下達班師旨意,你速去安排,不要耽擱,大軍回到開平,朕就放心了。”
手握重兵,殘虜遠遁,楊榮不明白皇上有什麼不放心,勸道:“皇上,明早啟程,不要騎馬了,就乘坐大輅吧。”
“朕怕是再也騎不了馬了!”言罷,兩行熱淚順著眼角淌下來,楊榮霎時明白了皇上的不放心,怕是感覺真的不行了。孤懸六師,萬一不測,京師空虛啊!他的淚水就要湧出來。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金幼孜兩眼潮潤,努力克製著,勸道:“皇上說的哪裡話,盛太醫妙手回春,過不了幾日,陛下又會和侍臣一起縱馬馳騁、說古論今了,臣等還要聆聽陛下教誨呢!”
永樂點點頭,默然不語,人生苦短如朝露,去日苦多。幾十年和草原大漠打交道,他最羨慕草原上看似柔弱、實則剛強無比的胡楊了,酷暑炎熱它能活一千年,枯死了能挺立一千年,倒下後不朽又是一千年。三千年不朽的傳奇,真叫人豔羨不已。人呢,有它的十分之一嗎,沒有!他的皇宮裡,每一個宮殿都離不開那些千年的巨木,而他和他的後妃被千年巨木覆蓋著,包圍著,最終也沒能走出“五穀雜糧”的規律,他的皇後四十六歲病死,
而他的權妃死時才二十一歲,多麼鮮活的生命,轉瞬就化作茫茫大地的泥土了。盛寅雙眉緊鎖,二目微閉。皇上脈象極差,往好了說,能過了今年,弄不好,都走不出這大漠了。難道真應了袁忠徹的預言了?他不敢相信又不能不信,心中一陣刺痛、酸楚,淚就要上湧,他使勁扛住,側過頭,眨眨眼,心裡在措著辭,想著怎麼對皇上、對侍臣說。
“陛下風濕之症已入心腹,”盛寅試探著說了一句,見皇上沒有太大的反應,稍稍安心,接著道,“其症雖危,尚在可調之中。微臣這就寫藥,請皇上切記,萬不可再受風涼,萬不可再動盛怒,萬不可再勞心智,隻管安心靜養,才能邁過此劫。”
他用的是“邁過此劫”,是要給自己留後路,告訴皇上和侍臣,話雖輕鬆,病卻是皇上生命中的一劫,過去了,自然皆大歡喜;萬一過不去,也是自己有言在先了。好在皇上今年以來不再服用什麼狗屁仙藥,這也使他有了些信心。
三個“萬不可”,是盛寅對病人的要求。然而,對於統禦六師的皇帝來說,可能做不到。永樂不屑地翻看了盛寅一眼,沒有說話,他的理解是,既然尚可調理,另一路大軍交給鄭亨了,這十幾萬騎兵的心他不操,誰能操?皇太子千裡之外送來的奏折,他不做主,又有誰能替他做主嗎?
永樂的強勢和事無巨細、舉輕若重的操勞終於把他一步步推向了神遊地府的冥途,對胡楊也隻有永久地感歎了。
北國秋來早,才進七月,便有了滿目的淒涼。蕭瑟秋風中,長長的、望不見首尾的大明騎軍在呼啦啦的旌旗中緩緩南下,已不像世界上第一大國的精兵。由於皇上臥病,行軍緩慢,加之來時的幾次大宴,饋運不濟,軍中乏糧十分嚴重,部分將士一天隻能吃一餐還不能吃飽,整個部伍都有些散漫低沉,但大將們都不願稟報。考慮是回程,又沒有戰事,勒緊褲帶,將就著,後續的糧草就到了。
大軍宿營,楊榮、金幼孜代皇上巡營時才發現這一情狀,猶豫再三,想著盛寅的三個“萬不可”,但他們思慮更多的還是十幾萬將士,不得不拐彎抹角稟明了皇帝。永樂一聽就明白了。後三次親征都有饋運不濟之事,他把戶部尚書夏原吉下獄後,他的北征,他的糧餉就沒一次充足過,大明還真離不開那個夏原吉嗎?
不待楊榮說完,半躺在床上的永樂火往上撞,早忘了盛寅的醫囑,也不知哪兒來的一股勁,登時坐起,瞪圓雙目,咬牙切齒大吼:“督糧的趙羾哪兒去了,速速找過來,朕要親手殺了他。”
喜歡武英殿請大家收藏:()武英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