緊接著,第二道菜,“碧螺蝦仁”,被端了上來。
這一次,盛菜的器皿,換成了一隻隻小巧玲瓏的、用整塊竹節雕成的竹筒。碧綠的竹筒,襯著裡麵那如白玉般晶瑩剔透的、手剝的河蝦仁,以及那點綴其間的、幾片嫩綠的碧螺春茶葉,單是看著,就已是一場視覺的享受。
“蝦仁,取的是太湖中,指節大小的青殼蝦,非手剝不可,方能保證其完整的形態與彈嫩的口感。炒製之時,不用蔥薑,隻在出鍋前,淋入一勺用當年新采的洞庭碧螺春,泡出的頭道茶湯。取其香,而不取其澀。”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李敬同教授夾起一顆蝦仁,那蝦仁入口,是一種極致的彈牙與爽滑,鮮甜的本味之後,便是一股若有若無的、極為清雅的茶香,在舌根處,緩緩彌漫開來,瞬間便解了蝦仁的那一絲腥氣,隻留下滿口的清鮮。
“妙!實在是妙!”他撫掌讚歎,“以茶入饌,古已有之。但能將這分寸,拿捏得如此恰到好處,既保留了蝦的鮮,又凸顯了茶的雅,實屬難得。”
第三道菜,名為“東坡問肉”,則展現了蘇幫菜的另一麵。
那是一塊切得方方正正、色澤紅潤晶亮的五花肉,盛放在一隻小小的紫砂盅裡,旁邊配著幾棵燙得翠綠的菜心。那肉,被燉得極為軟糯,用筷子輕輕一撥,便能看到那肥瘦相間的肉質,在微微地顫動。
“此肉,非‘東坡肉’,而叫‘東坡問肉’。”管事笑著解釋其中的玄機,“東坡先生愛肉,天下皆知。但這道菜,妙處,卻不在肉本身,而在,這燉肉的‘湯’。”
“我們選用上好的太湖糯米,與酒曲、桂花一同,釀造出一種獨特的、甜香四溢的米酒。再用這米酒,代替清水,加入冰糖、醬油,將那五花肉,文火慢燉三個時辰以上。酒香,完全沁入了肉的每一絲纖維之中,不僅解了肥肉的油膩,更添了一份,獨有的醇厚與回甘。”
何鏡山教授,這位平日裡飲食極為清淡的老者,此刻也忍不住,夾起了一塊肥瘦相間的肉塊。那肉入口,幾乎不需用力,便在舌尖化開。肥肉的部分,化作一股濃鬱的、帶著酒香的油脂,瞬間包裹了味蕾;而瘦肉的部分,則酥而不柴,飽含著鹹中帶甜的醬汁。
“好肉,好酒,好功夫。”他吃完,隻說了這七個字,隨即,又夾起了第二塊。
接下來的,“蟹粉春卷”、“鬆鼠鱖魚”、“蓴菜銀魚羹”,每一道,都如同一首精巧的、關於江南風味的短詩,讓在座的所有專家,都吃得是讚不絕口,如沐春風。
六道菜儘,眾人皆是酒足飯飽,臉上帶著滿足的微醺。侍女們悄然無聲地將殘盤撤下,換上了新沏的香茗與飯後水果。
窗外,夜色已深。湖麵上不知何時升起了一層薄薄的水霧。
遠處水鄉的燈火在霧氣中,變得朦朧而搖曳,如同一場不願醒來的江南舊夢。
那位園林專家看著窗外的景色,又看了看桌上這六道精致的菜肴,忽然長長地歎了一口氣。
“我算是明白了。”他端起茶杯,臉上是哭笑不得的神情,“劉園長,你們青瑤山莊,最‘毒’的地方,不是景色,也不是建築。”
“而是你們,在用這種方式,一點一點地,把我們這些遊客的‘審美’和‘味蕾’,全都給,‘養刁’了啊。”
“以後,我們再出去旅遊,看到那些粗製濫造的仿古街,吃到那些千篇一律的所謂‘特色小吃’,怕是再也難以下咽了。”
他這番話,瞬間引來了滿堂深有同感的善意哄笑。
而劉楚隻是端起茶杯,對著眾人遙遙一敬。
窗外,一艘掛著紅燈籠的烏篷船,正從遠處的水霧中,緩緩地搖櫓而來。
船頭隱約傳來幾聲,悠揚的江南小調。
喜歡開局成園長,我的動物們都成精了請大家收藏:()開局成園長,我的動物們都成精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