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化三年仲秋,酉時三刻,津門港鐘鼓樓。工化帝的「黃鐘律鑾駕」碾過橡膠鋪路時,三十六台鐘鼓機器人同時敲響黃鐘律。皇帝扶著「工禾紋雙錨」禦座,膝間蓋著長公主進獻的橡膠綿甲改製的披風,甲片內側繡著太上皇手書的「瑢」字徽記——這是太上皇臨終前命人縫入的,以紀念長公主對工器王朝的貢獻。隨侍太監捧著「五擊定位儀」跪報:「陛下,距南京還有七千裡,鐘鼓信標塔已校準至黃鐘律十五擊。」
鑾駕經過防鉛玻璃幕牆時,皇帝望見沈工的「鄭和三號」蒸汽福船停靠碼頭。船身新刷的工禾紋漆料泛著熒光,那是用長公主改良的「咖啡渣炭熒光技術」繪製,在暮色中顯影出「工器永昌」字樣。甲板上的南洋藤甲水手腰間掛著沈器設計的「香料魚雷」——據太上皇生前轉述,這是長公主當年與沈明修共同研發的「以香破鉛」技術。
乾清宮內,李氏率後宮跪迎時,工化帝注意到她腕間銀鐲換了新樣——「工禾紋錨鏈」取代了舊款的「炭冶紋」,顯然是得知他將重啟南洋防務的試探。「皇後可曾收到朕的秋狩密信?」他接過驗鉛鐲,見內側刻著太上皇與長公主的「兄妹同心印」鉛斑拓片,那是太上皇用自己與長公主的鉛中毒痕跡共同製成的紀念。
「回陛下,」李氏叩首時,橡膠緞帶掃過地麵的工禾紋磚縫,「東瀛火山灰已按太上皇遺訓優先供給南洋,」她偷瞄淑妃,「隻是南洋淑妃私通叛黨......」
「住口!」皇帝拍案,案頭「鄭和航海圖」竹簡嘩啦散開,露出沈工昨夜加急送來的密報:「魯王炭冶所鐵器含鉛量超標九倍,疑似用橡膠木屑替代炭粉。」竹簡邊緣夾著片枯黃橡膠葉,葉脈間的「瑢」字熒光標記是太上皇生前教他辨認的長公主獨有符號。
淑妃趁機呈上死海橡膠水囊:「陛下,撒馬爾罕商隊遇襲前,曾托臣妃轉交這個。」水囊底部阿拉伯文顯影出魯王密信:「工器通寶含鉛案,李氏與臣合謀。」藤千代的櫻花橡膠貼片適時掉落,露出內側「景」字火漆印——那是景王作為長公主異母弟的技術密章,與太上皇當年授予長公主的「工禾紋錨鏈」火漆同出一源。
與此同時,南洋橡膠林的「熒光信標樹」突然全部亮起。沈器站在長公主墓前,望著橡膠樹汁在月光下凝結成工禾紋圖騰——這是母親臨終前布置的「地脈預警係統」,當年由太上皇親自為每棵樹注入熒光粉配方。
「少主,」老匠人呈上染血的驗鉛紙,「馬六甲海峽的防鉛玻璃牆被炸開了。」驗鉛紙上的紫色斑點,正是長公主與太上皇年輕時共同培育的「遇鉛變紫」珊瑚蟲標記。沈器摸向頸間的工鳳紋銀錨,錨鏈末端刻著母親留給太上皇的遺言:「若南洋有變,毀橡膠壩,開咖啡渣護城河。」
他轉身走向「鄭和二號」殘骸改建的指揮塔,按下青銅按鈕的瞬間,整個橡膠林的咖啡渣炭管道開始噴濺黑色漿液——這是長公主與太上皇在工器元年共同研發的「生物防鉛牆」,漿液配方記錄在太上皇親批的《南洋工器日誌》殘頁。
乾清宮的鐘鼓聲中,魯王被剝去炭冶紋緞帶,押解時撞翻了李氏的炭香手爐。爐底「李」字暗紋下,掉出半片寫有「巧太妃毒殺案」的炭紙——那是藤千代三年前根據太上皇密檔複製的偽造證據。「陛下明鑒!」魯王掙紮時,袖口掉出景王府的火山灰樣本,「李氏與景王合謀!」
工化帝盯著李氏驟然慘白的臉,想起太上皇臨終前的叮囑:「瑢妹的珊瑚羅盤曾測到景王府地脈異常。」他解下腰間「黃鐘律九轉玉磬」——這是太上皇用長公主的防硫冠殘片熔鑄而成,磬聲與李氏銀鐲的共振頻率重疊時,鐲內掉出巧太妃的指甲碎片——那是太上皇生前藏於長公主珊瑚羅盤的證物。
「傳旨,」皇帝將玉磬重重磕在鉛晶鏡上,裂痕如蛛網蔓延至李氏眼底,「魯王削爵圈禁,炭冶所收歸皇室直管;皇後李氏......暫居景仁宮思過,即日起,東瀛火山灰與南洋橡膠林防務,由景王與沈氏共同協理。」
淑妃叩首時,聽見窗外「鄭和三號」的汽笛長鳴。那是沈工發來的聲紋密信——聲紋頻率與太上皇當年給長公主的密語一致,證明其南洋情報網繼承自長公主與太上皇的共同布局。她摸向耳墜內側的「沈」字,忽然明白長公主為何在橡膠林種滿咖啡樹——那是太上皇最愛的飲品,每一片咖啡豆都承載著兄妹二人的技術理想。
戌時三刻,工化帝登上光聲燈塔,見南洋方向騰起幽藍熒光——那是沈器啟動了長公主的「熒光葬禮」,所有橡膠樹葉片顯影的工禾紋與錨鏈合紋,正是太上皇與長公主的「工器雙璧」徽記。
「陛下,」沈工遞來改良的驗鉛鐲,鐲麵用長公主培育的珊瑚蟲分泌物與太上皇的活性炭混合製成,「這是用兩位先帝的技術遺產合成,遇鉛會發出《擊壤歌》首章的振頻。」皇帝戴上鐲子,聽見細微的黃鐘律鳴響,恍若聽見太上皇講述長公主十六歲時偷改《工器典》的往事。
鉛玻璃外,鐘鼓樓的光聲信號正跨越七千裡海域,將工化帝的旨意傳向南洋。在那片長公主與太上皇曾經共同耕耘的土地上,沈器望著熒光組成的「瑢」字漸漸消散,卻在每片新抽的橡膠樹葉上,看見工禾紋與錨鏈紋正在晨光中交織生長——那是兄妹留給工器王朝的雙重遺產。
喜歡正德變法:撿到曆史學生的書包請大家收藏:()正德變法:撿到曆史學生的書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