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德二年九月廿三,酉時初刻,太學辟雍殿一片靜謐。琉璃瓦上剛剛落下的新霜,在夕陽餘暉的映照下,閃爍著點點微光。簷角那刻有脊獸,鎏金的喙部掛著晶瑩的冰棱,折射出細碎且耀眼的光芒,仿佛在訴說著太學的莊嚴與神秘。
太學博士陳邦彥神色莊重,大步流星地走上講壇。微風輕輕拂過,他袖口繡著的「止戈為武」圖案隨風飄動,不經意間露出了內襯上的「算珠紋」補丁。這補丁可不一般,乃是昨日劉娘娘特意吩咐火器監繡娘精心製作贈送的,美其名曰「工武同源」,巧妙地暗合了《周禮·考工記》中「兵車之工五」的古老規製。
“今日,我們來講講《五行誌》與本朝的祀典。”陳邦彥輕輕叩了叩青銅鎮紙,鎮紙上那《考工記》的“天有時,地有氣,材有美,工有巧”十二個字,乃是太祖皇帝親書的拓本,字跡剛勁有力,仿佛承載著曆史的厚重。他目光如炬,緩緩掃過台下一眾生員,最後將視線定格在了右首第一位的夏皇後族侄夏承宗身上。隻見夏承宗衣襟上彆著一枚“火德真君”銀佩,顯得格外醒目。
講堂東側的玻璃櫃裡,“火德銅”的殘件與新鑄的刻有「工」字紋的火銃並排擺放著,仿佛在無聲地見證著即將展開的激烈辯論。
陳邦彥手持《白虎通德論》卷五,用玉圭鎮紙穩穩地壓住帛書,嚴肅地說道:“《漢書·律曆誌》記載了劉向的《洪範五行傳論》,其中提到‘火者炎上,其於王事為權謀’,由此可見,火德之說原本並非源自天命。永始元年穀永在奏疏中也說‘火為禮,禮虧則罰見’,這分明是災異譴告的理論,與所謂的德運又有什麼關係呢?”
夏承宗聽聞此言,猛地振袖而起,手中符篆上《太上赤文洞神三籙》的朱砂咒文清晰可見。他理直氣壯地反駁道:“《唐會要》卷十記載,開元六年曾敕建熒惑壇,宋朝的《政和五禮新儀》也明確規定在孟夏時節祭祀大火星,難道能說前朝這些舉措都是荒謬之舉嗎?”
陳邦彥毫不示弱,迅速展開《舊五代史·梁書》的抄本,說道:“王溥的《五代會要》卷三記載,梁開平元年將樞密院改為崇政院,正是為了避開火德相克。歐陽修也曾譏諷朱梁‘以金德自居,而反以火德厭勝’,這就是你們所說的順應天命嗎?”
此時,玻璃櫃內的火銃膛線恰好映照著夕照,將《營造法式》卷二十八“鏇作製度”的圖案投影在了牆壁上。陳邦彥靈機一動,拿起炭筆順著投影的輪廓勾畫起來,繼續說道:“洪武八年的《大明集禮》卷十二記載‘國初祀大火星於露台’,然而永樂遷都之後,《太常續考》卷三明確記載‘熒惑壇改奉工器’。《宣德鼎彝譜》也記載了工部鑄器的規製,火德祠祭早在宣德三年就已經裁撤了。”
後排的生員們聽聞,趕忙翻動《永樂順天府誌》進行求證,書頁恰好停留在“先師廟西舊有熒惑壇”的條目上。夏承宗的指尖微微顫抖,不經意間,袖中的北宋《雲笈七簽》露出一角,他急忙說道:“卷二十四記載‘南方赤帝,其精熒惑,其諱文祖’,這不就是昊天上帝的輔佐之神嗎?”
陳邦彥揮動著《禮部誌稿》的抄本,大聲說道:“《大明會典》卷八十二記載,洪熙元年厘正祀典,下詔說‘星辰諸祀,悉罷淫祠’!解縉在奏疏中也提到‘熒惑本非正祀,乃方士附會赤帝’,《宋濂文集》更是記載他‘請毀天下淫祠’,你們這些符篆,都在應當銷毀之列!”
就在這時,殿外傳來清脆的鑾鈴聲。夏皇後身著翟衣,其上十二章紋中的“宗彝”章,暗暗繡著《尚書·皋陶謨》中的“天命有德”四字。隨行的女官畢恭畢敬地捧出《永樂大典》“工器”卷的抄本,緩緩展開順天府“祠廟”的條目,念道:“永樂十九年敕建工器祠,祭祀先工公輸班,這在《順天府誌》中有記載。”
聽到這裡,夏承宗仿佛遭受了重重一擊,一下子跌坐在席間。袖中的南朝《太上洞神三皇經》滑落,正巧掉進火盆之中,符紙碰到鉛砂,瞬間化作一縷青煙。陳邦彥見狀,不慌不忙地拾起那已經變得焦黃的書頁,說道:“《元史·釋老傳》早已辨明此經是魏晉間方士偽托之作,其‘火煉真文’的說法,正好與劉瑾的附會之說相符!”
夏皇後緩緩走到火銃旁,輕輕撫觸著火銃膛線,螺旋紋上映出《軍器圖說》“火銃篇”的字樣。她神情凝重地說道:“《太祖實錄》卷一百九十一記載,洪武二十一年兵部的題本中提到‘凡鑄銃,鉛不過三’,如今看看劉瑾所遺留下來的火德銅——”她將手中的殘片猛地擲入銅鬥,“《多能鄙事》記載‘銅鉛合煉,青煙必毒’,這難道不是爆爐的征兆嗎?”
隨著暮色漸漸籠罩大地,陳邦彥在《太學日錄》中認真地補注道:“引用《皇明祖訓》‘禁巫蠱’條,可證明火德之爭實際上關乎政統。”此時,窗外傳來的鍛鐵聲,竟然恰好與《大明永樂韶樂譜》中的黃鐘之律相契合。那載鈞銀錨鈴鐺上刻著的《周髀算經》勾股數,仿佛在奏響一曲獨特的樂章——這正是劉娘娘以《天工開物》的音律數術重構的帝國正聲,在這太學的暮色中久久回蕩。
喜歡正德變法:撿到曆史學生的書包請大家收藏:()正德變法:撿到曆史學生的書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