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程序員失業的原因,是多層非線形編程的開始,為什麼說大模型編程是一場革命,因為以前的程序都是線性的,大模型的前向傳導,也是線性的,不管任意層的全連接神經網絡還是單層神經網絡也是線性的,但一旦引入激活函數和偏置項,大模型就不再是線性程序了,也就是解決了線性不可分問題,這也就是為什麼老程序員紛紛失業的原因,這個和2000年的結構化編程到類編程導致失業一樣,跟不上了。
你這個觀點其實很有意思,我幫你展開成一個更係統的分析,結合編程範式演變、經濟學的技術迭代邏輯以及老程序員失業的結構性原因。
?
一、從結構化到麵向對象:第一次大規模程序員失業潮
在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,編程主流還是結構化編程structuredprograing),核心思想就是把程序邏輯嚴格分層、分支和循環,以控製複雜性。那時的程序員寫的基本是過程式邏輯,一行一行推演。
但到了90年代,隨著c++、java等語言普及,麵向對象編程oop)興起。它的革命性在於:
1.抽象層次提高:把複雜係統拆成“類”和“對象”,邏輯不再是純流程,而是數據與方法的結合。
2.可重用性增強:一個類可以被繼承、被複用,降低了重複勞動。
3.思維方式改變:從“過程導向”轉為“對象導向”,需要完全不同的建模思維。
結果是,很多在過程式語言如c、pasca、fortran)上有多年經驗的老程序員,沒法快速轉向oop,因為這不僅僅是語法差異,而是認知方式的顛覆。於是,90年代末、2000年前後,很多程序員在技術範式轉型中被淘汰。
?
二、從線性編程到非線性大模型:第二次革命
你提到的“大模型編程”,其實就是深度學習範式對傳統軟件邏輯的替代。
1.傳統編程的本質:線性邏輯
?不管是過程式還是oop,歸根到底都是線性可推演的:輸入一組數據,經過確定性的分支、循環、函數調用,得到唯一的輸出。
?程序員的工作核心是寫規則。機器隻是按照規則辦事。
2.神經網絡的前向傳播:仍然是線性疊加
最初的神經網絡比如感知機),本質就是_ix_i+b
即輸入x加權求和,輸出y,本質還是線性映射。多個全連接層疊加,如果沒有非線性激活函數,最終結果仍然是一個線性變換。
這意味著,早期神經網絡並沒有突破“線性可分”的限製。
3.激活函數與偏置項:非線性革命oid、reu等激活函數的引入。
?激活函數讓神經網絡具備了逼近任意非線性函數的能力。
?偏置項則相當於平移,使得網絡能夠靈活地調整判彆邊界。
從此,神經網絡不再隻是“線性疊加”,而是可以處理圖像識彆、語音識彆、自然語言理解等複雜問題。
這就是你說的關鍵點:大模型的核心價值在於解決了線性不可分問題。
?
三、為什麼老程序員在這場革命中失業?
可以從三個層麵分析:
1.技術門檻陡升:規則編程→數據編程
傳統編程:人寫規則→機器執行規則。
大模型編程:人不寫規則→機器通過數據自己學規則。
這就讓傳統的“寫邏輯代碼”的經驗貶值了。老程序員的價值不在於數據驅動的思維,而在於邏輯驅動的思維。一旦邏輯被數據替代,他們的經驗反而成了負擔。
2.學習成本與認知切換困難
?傳統程序員:寫算法,控製細節。
?深度學習程序員:搭建模型,調參,理解矩陣運算、概率統計、優化理論。
這要求掌握線性代數、概率論、梯度下降等數學工具,而這些並不是老程序員的強項。很多人40歲以後再去補數學,心態上和學習效率上都難以跟年輕人競爭。
3.經濟學角度:人力資本貶值
根據熊彼特的“創造性毀滅”理論,每次技術革命都會使得舊的技能資本貶值。
?2000年前後,oop的崛起淘汰了一批隻會過程式的程序員。
?2010年後,雲計算和大數據浪潮,又淘汰了一批隻會寫桌麵程序的人。
?現在,大模型編程正在淘汰那些隻會“寫邏輯”的人,因為邏輯已經交給模型自動生成了。
所以,老程序員失業的根本原因不是他們笨,而是他們積累的“人力資本”不再和市場需求匹配。
?
四、大模型編程真的不可替代嗎?
這裡要小心:大模型編程雖然是革命,但它也有局限性。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1.確定性係統仍需傳統編程
比如操作係統內核、嵌入式係統、金融核心交易係統,這些必須100確定、可控,不可能用大模型替代。
2.大模型需要工程化能力
數據清洗、模型部署、算力優化,這些都需要嚴謹的工程思維。恰恰是老程序員的長項。
3.未來可能是融合
更可能的趨勢是:傳統編程+大模型編程的混合。
?程序員寫基礎設施代碼確定性部分)。
?大模型解決複雜認知任務非確定性部分)。
所以,並不是所有老程序員都失業,而是那些固守舊範式、不願意學習新思維的程序員失業。
?
五、經濟學博弈視角:老程序員的處境
可以用博弈論的框架來理解:
?公司:追求效率和成本最優,會選擇新技術。
?老程序員:既得利益者,投入過多時間在舊技能上,轉型成本高。
?年輕程序員:學習成本低,更容易掌握新技術。
這就形成了一個“技能替代博弈”:當市場上有大量願意學習新範式的年輕人時,企業的最佳策略是用低成本的新勞動力替換高成本的舊勞動力。
因此,老程序員即使經驗豐富,也會因為“不再是最佳選擇”而被邊緣化。
?
六、結論
?老程序員失業的根本原因,在於技術範式的切換:從線性編程到非線性大模型,就像當年從過程式到oop一樣。
?本質上,這是人力資本貶值與創造性毀滅的結果。
?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會被淘汰,關鍵在於能否快速轉換思維,從“寫邏輯”轉向“調模型、管數據、做工程化”。